分享

李续宾与曾国华后裔的姻亲关系

 谦谦书生 2019-02-21

 原创: 胡卫平

 

李续宾与曾国华后裔的姻亲关系

——捐资助学、创办女校的先驱者——曾广镛

 

文 | 胡卫平

 

提要:李续宾、曾国华战死三河镇,其后裔结为姻亲。第三代曾广镛女士捐资办学,在三湘大地盛开教育之花。这是曾氏、李氏家风的延续,值得人们永远纪念。

 

关键词:《李报本堂族谱》,白玉堂、湘乡新式学堂、淑慎女校、振艺女校、曾氏、李氏家风。

 

一、李续宾、曾国华后裔的姻亲关系

 

湘军第二任统领李续宾、湘军帮办曾国华于咸丰八年(1858),同时战死于庐州(合肥)城外的三河镇。其后,两人的儿女结为夫妇。

 

据湘乡《李报本堂族谱》载:李续宾有女二,“次适腰里(荷叶“黄金堂”—笔者引)赠太常寺卿、谥愍烈曾国华之子(今双峰县荷叶镇“白玉堂”即其家)、二品衔江苏补用道、承袭骑都尉兼一云骑尉曾纪寿”。

 

因咸丰九年(1859),曾氏分家,“白玉堂”分给了曾国藩的叔父高轩公,曾国华也由曾麟书抚给高轩公为子,曾国华之子曾纪寿就为高轩公的长孙了。然李续宾之次女嫁到白玉堂曾家,于同治十一年(1871)就去世了,年仅19岁,生长女曾广镛。曾、李孙辈的婚姻,即曾国华之孙女曾广镛,嫁给了李续宾之孙李前音。李续宾之子李光久,曾总理两江营务处兼统江南老湘军,后来参加了牛庄的抗日作战,据《李报堂族谱》载:李光久第三子李前音,元配夫人为“同邑杨家滩、江西候补道、邑痒生刘鸿年之第二女”,然其27岁即亡,所生二子一女亦早殇。李前音继配曾广镛,即“同邑二品顶戴、江苏补用道、承袭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袭罔替、邑痒生曾纪寿之长女。清光绪二年丙子四月二十八日巳时生,闺名广镛、字伯璋。诰封夫人以赏正一品封典,加封一品夫人”。曾广镛亦生三子,均早殇。丈夫李前音又于光绪二十八年、年仅33岁就离开了人世。子死夫亡,此为曾广镛人生中的第一大不幸。

 

二、曾广镛资助新式学堂

 

不幸的曾广镛却继承了曾氏家风,她将在南县的800亩湖田岁租,全部捐给了湘乡县办新式学堂。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出版的《湘乡史地常识·教育经费》记载经费来源有五项,其中第五项为:

 

节妇李曾广镛慷慨捐输的南县八百亩岁租。

 

湘乡全县的教育经费共分五项收入,曾广镛即占去一项。湘乡县将南县八百亩岁租中的二百多亩岁租,用于湘乡县第三女子职业学校的经费开支。娄底的成圣昆先生在其遗文《办在娄底的原湘乡县第三女子职业学校》一文中说:

 

对第三女子职业学校的诞生成长,有较大帮助的还有杨家滩附近的一名寡妇,署名李宜人(名字不详),她把在南县的租田两百余亩慷慨捐给学校,每年的田租收为第三女校经费开支的重要来源。此项收入,后由县学产经理处统收统支,所以鲜为人知。李宜人的遗像曾悬三女校多年,每逢重大集会,学校不时向学生提起,以示敬仰和怀念。

 

曾广镛捐资助学之举,在光绪三十年(1904)就受到了朝廷嘉奖。《李报本堂族谱·卷首·诰命九十七》载:

 

花翎道衔、选用郎中、大理寺评事李前音之继妻曾氏——奉

先世贻经之训,慨出籝金,兹以与尔夫李前音捐助学堂经费,封

尔为一品夫人……

光绪三十年五月十三日

 

光绪三十年,曾广镛已是子死夫亡,所以上述文献中,或称她为“节妇”,或称她为“寡妇”。曾广镛捐资助学,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一种精神寄托,而是湘乡曾氏教育济世家风的延续。

 

三、最先在长沙创办女校

 

曾广镛除了在家乡捐资于新式学堂外,(杨家滩属湘乡县管辖)还亲自创办了淑慎女校、振艺女校于长沙,她是在长沙创办女校的第一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出版的《湘乡史地常识·女学初创》载:

 

光绪三十二年,第十区李续宾的孙媳李曾广镛,热心兴学,创办淑慎女学校于长沙。那时风气闭塞,政府不予以保障,没有人的时候,即行停办。但是李曾广镛毅力不衰,于光绪三十四年,复于长沙设立振艺女学,同时移淑慎女学于县城行台公馆,继续开办,自己担任校长,主持一切,所有校具多由白托周南女校移用。直到辛亥革命民族思想磅礴的时候。李曾广镛以清封夫人的资格,被学生藐视,因而离校,退居上海。

 

此为曾广镛人生中第二大不幸。

 

此后淑慎女学的名称,也改为县立两等女学校了。

 

《湘乡史地常识·女学初创》叙曾广镛创办女校之事,大体为事实,只是在学校创办的时间上存在错误。检曾国藩次媳郭筠《艺芳馆诗钞》,有郭氏《赠文静芳》七律二首,诗并序曰:

 

其一

 

淑慎学堂教习、萍乡文静芳女士用惠淑韵见赠一律,赋此答之。甲辰。

 

近朱能赤启愚慵,巾帼扶轮大雅风。

愧我虚衷辜众望,羡君高论溢寰中。

衰时寄慨愁闻鹤,盛事他年忆断鸿。

家学渊源仰王谢,文章化育境无穷。

 

其二

 

与静芳、惠淑、珊女同饮伯璋宅,兼作诗钟数联,夜归不寐,读《陶渊明集》,题一律,仍用门存韵。乙巳。

 

解组归来却闭门,修篁绕屋自成村。

卧游北海谢人事,起事南亩欣禽喧。

瓮头酝酿邀野老,笔下磊落综诗魂。

陶然独乐见性理,一卷形影今留存。

 

从律诗中,我们可以得知:甲辰(即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萍乡文静芳即为淑慎学堂教习;乙巳(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文静芳、惠叔(刘鉴)、珊女(郭筠之女曾广珊),曾同饮伯璋(曾广镛)宅。曾广镛创办淑慎女校当为光绪三十年(1904),而不是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

 

郭筠之诗并序所说的时间问题,还有曾国荃次媳刘鉴《分绿窗诗钞》之《送别文静芳女史归南昌·并序》证之。其《序》曰:

 

吾友静芳文君,宋信国公之嫡派,今萍乡榜眼道希公之胞姊。出自名门,归于令族。妇德母仪,驰誉邦里。其经义史学,尤推当世大家。道希与从子重伯(即郭筠之子曾广钧——引者)为忘形交,素耳令姊之才,以道阻莫为遘为憾。

 

迨光绪甲辰秋,经从女伯璋聘,主淑慎女校讲席,始遂瞻韩之愿。余性拘迂,近复多疾,旧姻新特,殊少周旋。独于文君一见倾倒,聆其绪论,如饮醍醐;讽其高文,若咳珠玉……

 

淑慎女校、振艺女塾长沙活动的点滴,郭筠、刘鉴亦有诗吟之,郭筠《秋日过振艺女塾》诗云:

 

荻花霜紧雁飞回,乘兴重来问讲台。

天女殷勤截锦去,青娥辛苦织机来。

海琴学鼓归风曲,江笔应怜咏雪才。

欲济时艰期裕国,七襄璀璨绣成堆。

 

刘鉴《偕淑慎女学教习钟、胡二女士游左文襄词》诗二首。其一云:

 

松柏撑空势郁盘,相候遗迹共寻看。

大名久已方伊吕,艰世何从起郭韩。

绩懋南疆儋爵再,恩周梓里感人宽。

崇台百尺观瞻远,  恰见旗常耀二难。

 

其二云:

 

胜地留春却饯春,春园花鸟弄精神。

绿杨庭院莺莺滑,飞絮帘栊燕燕嗔。

照水新妆怜素怨,凌波罗袜卷香尘。

玉栏杆外千竿竹,长护青阴待主人。

 

综上所述:曾广镛在长沙创办淑慎女校,时间上为光绪三十年(1904),主讲为文天样之嫡派孙女、萍乡文静芳女史。教习中有钟姓、胡姓二女士。长沙振艺女校创办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主讲为贞林女史程琼(自称为“聘为长沙淑慎女塾分校”)。

 

曾广镛创办女学,本应受到社会的尊重,无奈种族革命思想兴起,她只得退而隐居上海。可喜的是淑慎女校改为县立两等女学校了,以后又发展为湘乡一女校(今湘乡市城区),湘乡二女校(蔡和森母亲葛健豪曾任二女校校长,蔡畅为体育教员,原址即双峰一中),湘乡三女校(今娄底市),曾广镛毁其家产兴女校之举,从娄底市、湘乡市至长沙,在三湘大地盛开教育之花,将永远铭刻在史册之上。

 

笔者建议:双峰县女杰广场应增设曾广镛塑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