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湘乡北门张氏家世

 张洪博 2023-03-15 发布于湖南

张姓,赐姓来自轩辕黄帝。黄帝五子挥公发明弓矢,助黄帝大败蚩尤而“一统天下”,因而被赐姓张,官封弓正,封地青阳,后易“清河郡”,即今河北清河县。因此,张姓后裔以“清河堂”为堂号,天下张姓出清河。张姓自得姓至今已四千余年,为中华民族最早的姓氏之一,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张姓人口八千四百多万人,位居总人口第三位。历朝历代,张姓都不乏名人。文能安邦,如秦之张仪,汉之张良;武能定国,如三国之张飞、张辽。更有文人墨客如孤篇压全唐之张若虚,“海上生明月”之张九龄,“月落乌啼霜满天”之张继。近代史上,有大将张云逸,抗日英雄张自忠………

木欲长其干必固其根,水欲流其远必浚其源。我龙城湘乡北门张氏谱尊鼻祖傑公,号世傑(世杰),生于南宋宁宗庆元十二年,敕封宰相,督兵抗元,兵败崖山,投水自尽,以身报国。其与文天祥,陆秀夫并称“宋末三杰”。傑公玄孙湧公,字泗泉,世居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圳上,生于元朝元顺二十五年丁酉十一月十八日午时,殁于明永乐二十二年甲辰十二月初十日未时,享寿七十岁,葬于庐陵县圳上张家屯屋后申山寅向兼坤艮。湧公元配窦氏,生四子安禧(恩荣)安墉(昇顼)安樂(心恪)安静(正蒧);继配彭氏,生子三,后裔居江西临川,吉安等处。

明洪武元年(1368年)湧公率恩荣昇顼心恪正蒧四子徙江西抚州临川八十二都崇德乡,洪武三十年(1397年)落籍楚南长沙府龙城湘乡城北附廓之壕里,后迁居凤音四都七圣殿(今白田镇集中村),置业构宇,箕裘扩振,子姓蕃衍。四世之后,四房子孙各居一地,称伯、仲、叔、季四大房。恩荣公伯房子孙居湘乡北门,后裔主要居住在今城区、梅桥镇、金石镇等处;昇顼公仲房子孙居峒冲,后裔主要居住在金薮、月山等地;心恪公叔房子孙居冲茄,后裔主要居住在育塅、龙洞、韶山等处;正蒧公子孙居瑯塘、泥鱼石、桑塘,后裔主要居住在棋梓桥镇、潭市镇、双峰杏子铺镇等处。

北门张氏族谱一修于乾隆六年(1741)、二修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三修于咸丰四年(1854),此后未再修族谱,由四房各修房谱。族谱派语:

安邦宗道学,耀祖肇湘湖;盛绍千秋鑑,通才式敬夫;

迪光敦礼义,笃庆富名儒;仁德传良训,书香定远谟。

一修族谱时,子孙已传至十余代,因此班辈前十字四房不一致,以季房瑯塘族为例,其前十字为“正崇经必月,志顕應朝庭”。后乾隆六年一修族谱时四房统一为“安邦宗道学,耀祖肇湘湖”。

三修族谱序

湘城有山曰東臺,峥嶸千仞,雲氣荡胸;有井曰芗泉,寒碧一泓,清光照影。居常随诸父兄后,仰观俯察,辄喟然興叹曰:嶙峋者,不有其祖乎;浩渺者,不有其源乎。居斯境也,抚斯景也,能无报本追远之思耶?昔苏子曰:族人其初兄弟也,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以一人之身而塗人之不大可哀乎。而吾谓季世人情不但等兄弟於塗人,抑且援塗人为兄弟,援塗人为兄弟则富贵之见中之也,所以得而中之,则中无主焉故也。昔狄天使,武夫耳,不妄祖梁公,君子韪之;郭崇韬拜汾阳墓,行路笑之。明祖不认朱文公,具载前史。今不问同根辄相附麗,既慕富贵而亲其所疏,必弃贫贱而疏其所亲,故等兄弟於塗人者,即援塗人为兄弟者,无两人也,无两心也。呜呼,此可为之痛心也。

我张氏自出渊源,垂诸简牒,无俟重標。始迁祖泗泉公偕子恩荣、昇顼、心恪、正蒧於有明洪武年间,由吴来楚龙城,派衍四房,雲仍蕃盛。家乘始修於乾隆辛酉,再修於乾隆丙申,本本原原,条分缕析。洎今又七十余稔矣,阅年既久,世次日增,若不重加编辑,则莲子房多,蘭孙族大。录於前者,即按图而可稽,起於后者,或见面而莫可识,心窃忧之。道光庚戌,长至祀事,毕族贤辈,毅然倡辑。咸丰辛亥秋定议,遂以癸丑冬,设局於城北家庙。是举也,正其伪,更其讹,遗者搜之,疑者阙之,失次者允釐之,失传者联络之,繁琐者芟汰之,杜支蔓也,简略者详明之,防疎虞也。以子孙之心孚祖宗之心,我祖若宗既幸有以启其心,以后人之心印前人之心,前之主修当共有以谅其心,以一二人之心洽千万人之心,而千万人亦遂翕然有以同其心。递经寒暑,乃告成功,聚同堂八代之欢庆,千载一时之遇,和忍同居,后先媲美於仰副圣天子化民成俗之德意,顾不懿欤。后三十年有杰出者,奋志复续,补其不足,匡其不逮,既不援塗人为兄弟,亦不等兄弟於塗人,所为溯其祖,寻其源,正伦理而笃恩义者,行将绵衍於禩业,是又侬等之所厚望也夫。

时咸丰四年甲寅岁仲冬月上干谷旦合族公立

恩荣公配逯氏、昇顼公配李氏、心恪公配官氏、正蒧公配朱氏均葬凤音四都七圣殿石头塘大小虎形山。其中恩荣、昇顼、心恪三公夫妇葬在同一坟墓,正蒧公夫妇另葬一坟。四公坟墓于公元1985年翻修,距今已近四十年,多处已破坏,墓葬周围乱竹横生。如下图所示:




 

远眺大小虎形山












 

恩荣、昇顼、心恪三公夫妇墓













 

正蒧公夫妇墓与重修祖墓碑记

四房子孙散居龙城,秀者诗书,朴者农桑,族谱中一一可稽,仅录数人如下。诗书者以伯房子孙张海英(鑑南)、张通典、张通谟、张默君、张天翼为杰出代表……

张鑑南,号海英,北门张氏十五派嗣孙,左宗棠部下,曾任严州知府。

张通典,鑑南之子,北门张氏十六派嗣孙,字伯纯,号天放楼主,晚号志学斋老人,与陈瀚、杜俞等人并称为“东山十子”。长期任曾国荃幕僚,1896年在长沙倡办矿务总局,开矿设厂。1898年与谭嗣同等创办南学会、时务学堂、《湘报》、《时务报》。后与章太炎等人在上海发起救国会。不久又创办上海制造局,广方言馆等。参加同盟会。武昌起义爆发后,召集同志参与光复苏州。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内务司司长及临时大总统府秘书、秘书处军事组组长。政府北迁后解职归沪,不久退隐湘中。1915年8月4日病逝,葬湘乡二坊胡家冲隔壁山(夹壁山)祖坟。著有《匡言十卷》、《天放楼诗文集》、《志学斋笔记》等。长子张元祜,国民党陆军中将,后参加长沙和平起义。次女默君嫁与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邵元冲;三女淑嘉嫁与国民党一级上将蒋作宾;小女张侠魂,是中国最早的女飞行家之一,嫁与著名科学家竺可桢。







 




张通典先生像

张通谟,鑑南之子,北门张氏十六派嗣孙,字仲纯,号蓬叟,晚号楚蓬老人。光绪间中举人,时有“湘乡才子”、“湖南名士”之誉。光绪二十九年(1903),光绪帝亲临保和殿举试经济特科进士。通谟中二等第十四名,被选为江苏江宁知事,不应。后任两江优级师范斋务长。民国元年(1912),任职于南京临时大总统府。善书魏碑,书法凝练古厚。张通谟还曾参与编著复兴高级中学教材书《几何学》,在教育界影响甚隆,口碑颇佳。1937年,抗日战争暴发,张通谟避难嵊县,客死异乡,享年76岁。





 








                            张通谟全家福与书法

张默君,通典次女,号昭汉,字漱芳,英文名莎非亚,丈夫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邵元冲。中国民主革命家,妇女运动先驱,中华民国教育家,诗人,记者。她一生重女权、兴学办报,积极从事教育改革事业,积极倡导民主思想,呼醒国人。默君一生笔耕不辍,她善诗词,一意于诗文写作。又长书法,作行草苍茫浑厚,一洗女子纤弱习气。著有《百华草堂诗》、《玉尺楼诗》、《正气呼天集》、《扬灵集》等,综为《大凝堂集》,另有《玉蝶山房墨渖》专论书法。被誉为“民国最强大脑”,“巾帼英雄”。1965年1月30日因胃癌在台北空军总医院病逝,享年81岁。





 

张默君与邵元冲像

张天翼,通谟之子,号元定、笔名张无诤、铁池翰,中国现代作家。出生于南京。代表作有童话《大林和小林》《宝葫芦的秘密》《秃秃大王》,小说《华威先生》《鬼土日记》等。于1924年从杭州宗文中学毕业;1926年入北京大学预科,开始用张天翼名写作;1926年底在北大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退学,在沪、杭、宁一带先后任家庭教师、记者、编辑办事员、文书、录事等职;1929年正式开始职业写作生涯,1931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一直在长沙等地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和文艺活动;解放后历任中央文学讲习所副主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其故居在今湘乡市东山街道双泉村。

 




                        张天翼及其故居

录咸丰四年三修族谱一联:

训子有何模,两个真方耕与读;

治家无别术,十分妙算俭兼勤。

          公元2023年仲春季房瑯塘族二十一派嗣孙洪博(迪博)拜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