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年后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放下手机的自己

 使劲冲刺 2019-02-21

人生就像是一场不宣而战的竞争

尽管你胸有成竹

别人已拥有一片竹林

多年后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放下手机的自己

——我每天就像被挟持着一样,各种电话、邮件、来访不断。

——下班到家,脑子里一团乱麻。感觉忙忙叨叨了一天,却又什么都没干。工作效率低的可怜。

——我就想知道人家的一天是怎么过的。看着大神牛人们,做了那么多事情,为什么我办不到?

在收到的评论留言中,这些问题出现的次数最多。一句“为什么我做不到?”说出了多少职场人士的心声。还记得首富的那张日程安排表么?在仰视佩服过后,再低头看看自己的一天,用“寒酸”两个字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多年后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放下手机的自己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我们所有人都暴露在铺天盖地的信息洪流之中。无论对方身在何处,都可以随时随地与之互联。按说这是科技进步,效率提升的标志,可事实又是如何呢?

现实

工作日的早上,将一切安排妥当后,你要开始写一份报告了。“倍儿”手机响了一下,原来是老妈问今天回不回家吃饭。回复之后,再寒暄两句,半小时过去了。重新定了定神,回到报告前,“铃铃铃”座机又响了。“楼下取快递!”好吧,一上一下又过去15分钟。不行,得赶紧写报告了。“叮咚”即时消息跳了出来,问项目进展、打听办公室八卦……好么,又聊开去了……不行,我真的得开始写报告了!关上即时软件,回到文档上。刚才想到哪了?欧对了,本周的销售额。不行,我得去查查,这不精确不行呀!正好顺便看下昨天给儿子买的玩具到哪了……

就是这么残酷

好吧,你知道我想说什么了吧?我们身边的各种电子产品、网络软件在带来便利的同时,正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那本就不富裕的注意力一次又一次的分散,直接导致了开篇中的那些抱怨。看看我们现在对于智能手机已经依赖成什么样子了吧:等人等电梯要看手机,开会时每个人都捧着手机,甚至吃饭的时候还要时不时地点亮屏幕,看下有没有错过什么。据一份权威机构的抽样调查显示,当今大学生有6成在没有手机的时候会产生强烈的不安与焦躁。而在职场白领中,这个比例会更高。

多年后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放下手机的自己

因此,我们要扔掉手机,断掉网络,回到工业时代吗?这不是违背社会发展趋势,倒退了吗?放心,这篇文章不会劝你退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其实,这些看法都是在我读过一本“神书”——《深度工作》之后,领悟到的。作者卡尔·纽波特博士在书中详细阐述了这种看似反潮流观点的价值所在,以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做到深度工作的4个行之有效的修炼准则。真心很久没看到这么有感觉的书了,读完之后的澎湃心情,让我顿时感觉找到了一条通往神人的必经之路。

多年后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放下手机的自己

你有没有开始期待了呢?

深度工作概念

到底什么是深度工作?一张表格说明问题:

多年后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放下手机的自己

看过概念的定义后,是不是大家会自然地认为,相对于“浮浅”来说“深度工作”是可取的,是高效的?

作者说:深度工作是唤醒你当前智力水平下的每一点价值所必需的。

你说:好的,那我就用深度工作。

别急,让我们再来看看现实:

这个时代流行“碎片化”,知识碎片化,时间碎片化……我们可以利用等车等人的时间看一篇秋叶老师的干货文章,也可以一边开车,一边听成甲说书。说白了就是一个脑子两个用法(甚至是n个用法),而且认为这是一种很高效的做法,是现代社会的潮流。谁知,这些同时进行的事情实际上都在互相干扰着,在肢解着你的注意力和专注力。

比如说,你在坐公车的时候看书,如果你按站头下车了,就说明你的注意力至少分了一半给报站员或者站牌。如果坐过了站,那我要恭喜你了,这种“过站”的状态就说明你已经在向深度工作发展了。(我曾经n次坐过站,然后就再也不敢在公车上看书了)

多年后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放下手机的自己

因此,现实的状态是一种普遍向浮浅转变的工作文化。无论在公司层面还是个人层面,一概贯通,没有例外。那么,既然深度工作是优于浮浅工作的,一旦我们实现了深度工作,自然就成为了少数享有主动经济权和个人发展机会的人群。

这个结论,实在是太诱人了。

由此,深度工作能够给我们带来的价值是:

1、掌握快速学习复杂技能的艺术。

2、在能力范围内,创造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如何“反社会”地做到“深度工作”?

书中给出了四条准则,分别是:工作要深入、拥抱无聊、远离社交媒体和摒弃浮浅。通俗来说,就是达到深度工作的方式,让“深度”的状态持续,有效排除外界干扰,以及创造“深度工作”的氛围和环境。

多年后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放下手机的自己

图中可以看到,实现深度工作的方式,看似复杂,内容繁多。其实,核心无外乎是:

将“深度”转化成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创造一种工作节奏,让自己不需要投入精力就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时需要进入深度状态。

无论是不近人情的“禁欲式”也好,不同时间不同状态的“双峰式”“节奏式”也好,还有应用“深度”状态自如随风的最高级别——“新闻记者式”也好,或者我们创造出自己独有的任何其他方式也好,只要能保证在一定时间内,保证“深度”的工作状态,就是对的。

要设定结构性,作出承诺,使大脑能够进入专注状态,这样才能开始创造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多年后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放下手机的自己

如果你还是摸不到头脑的话,参考下面的四个步骤去尝试,应该会有所帮助:

1 简化选择。

将自己“什么都想做”的勃勃雄心收回一些,通过思考与评估,专注于少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你说:可是这些我都想要,难以取舍怎么办?好吧,请留下“有切实回报”的项目!

2 引导性指标。

一件事情,完成得如何,不能在得到最终结果时再做评价。此时,面对已成事实的结论,再说什么也都是徒劳了。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能够随时评估工作质量的指标,指导自己灵活调整工作状态。而这个指标,就是进入“深度状态”的时间。

有没有想到诸多的时间管理工具?柳比歇夫那长达一生的时间记录,保证深度工作半小时的番茄钟……等等等等。总之,工具随意,好用就行。

3 计分板。

将深度工作的时间记录在一个公开的、具有竞争氛围的地方,驱使自己专注于指标。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计分板上的指标数据,让自己能够更加精确估算出完成一项工作所需的深度时间,从而进一步强化行动动机:为我带来荣耀的时间成本,都在这里!

4 定期问责。

采用周回顾策略:庆贺表现好的一周,清理导致本周内表现糟糕的因素。从而找到能够确保未来得到好结果的方法。如此不断地调整日程计划,进一步提升深度工作的效能。

如何排除电子设备

网络手机的干扰?

有人说:我工作中的干扰太多了。即使我想深度下去,干扰一来,我就只能是“臣妾做不到”了呀!

那么,让我们扪心自问下,真正干扰到你的,是来自外部的因素多还是自身的内在因素多

脑子里总有一些细细碎碎的声音,让自己从专注的事情上游离开,一会看看手机,一会查查邮箱……真正导致注意力分散的罪魁祸首,其实在我们自身。

多年后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放下手机的自己

--那怎么办呢?我就是控制不住地想看看谁发了什么。

书中介绍了一个有趣的方法,我叫它:其实你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如果有一天我消失了,会有人发现吗?会有人找我吗?

我们不妨现在就来试一下,关掉微信朋友圈,或者干脆卸载了所有的社交APP,然后坚持一段时间(书中是30天,我怕你坚持不了,但至少也得有一周吧)。然后再次安装上软件,问自己两个问题:

1、如果我一直在用这种服务,过去30天(7天)会过得更好吗?

2、人们是否关心我有没有在用这种服务?

好吧,后面的决定就由你自己来做了。

这个方法真是绝了!可以说,就是“网络软件致瘾性”的克星呀!而且,我也很好奇:如果扎克伯格看到这本书的话,会有什么样的看法。

深度工作带来的深度满足

如果你能按照上面的办法,深入地专注在工作中一段时间的话。我相信,你一定会感受到由深度工作带来的心流经历,它可以让你体验到一种深度的满足感、成就感。

多年后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放下手机的自己

我用手工锤击100次才能完成的工作,大型锻造机一下就能完成。但这么做与我的目标相悖,我要让自己所有的作品都留下双手的痕迹。——里克·富勒尔

你说,这不就是匠人精神吗?是的,我们在这个速食时代呼唤匠人精神,本身就是要将人们从浮浅状态带入到“深度工作”中来。蜻蜓点水的工作思考方式,是无法给社会带来更多更有价值的成果。而对于个人而言,基本可以将“涉猎广泛”理解为“什么都不行”的美化版。

让你的头脑成为透镜,汇聚专注之光;让你的灵魂完全投入到头脑中的主导之物上,尽情吸收思想。

多年后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放下手机的自己

来吧,让我们逃离低效忙碌,走进“深度工作”的世界,成为职场上那个无可取代的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