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星球之色|北魏蓝 大同蓝

 天宇楼33 2019-02-21


蔚蓝,

孤高,

沧桑,

浩瀚,

仿佛脱离尘世,

甚至蓝过我们流浪的地球!



北魏蓝,

大同北魏蓝色的玻璃器皿,

折射出1600年前的灿烂文明。



大同蓝,

大同如今的蓝天白云、天朗日清,

展现出“煤都”的华丽转身。



穿越千年,

蓝色依旧,

摄人心魄,

令人窒息。

从“北魏蓝”到“大同蓝”,

两种蓝穿越时空,

在同一个色谱上对接辉映,

闪耀大同的辉煌历史,

见证翻天覆地的变化。




北魏蓝

北魏 蓝色半球形玻璃泡

大同市博物馆藏

大同蓝


云冈石窟景区



北魏蓝


北魏 蓝色半球形玻璃泡

大同市博物馆藏


“北魏蓝”,现在呈现在知名博物馆摄影师“动脉影”在大同市博物馆拍摄的一组北魏玻璃器上——在他的镜头下,这些蓝色的玻璃器物,美到惊艳绝伦,美到触目惊心。


“北魏蓝”,反映出北魏时期大同的繁盛历史,同时也折射出北魏文化的辉煌。


北魏 蓝色玻璃碗

大同市博物馆藏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


平城时代,太武帝拓跋焘大破柔然,击败夏国,攻克北燕,降服北凉……使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复归统一。在灭掉北凉后,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中西文化交流逐渐频繁起来,商业往来不断。就在此时,精通玻璃制造的大月氏人,通过通往平城大同的丝绸之路,长途跋涉,来到北魏。


北魏 蓝色玻璃小罐

大同市博物馆藏

北魏 蓝色玻璃瓶

大同市博物馆藏


《魏书·大月氏传》记载:“世祖时,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自此中国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

 

根据考古资料,在大月氏将玻璃制造技术传入北魏以后,中土就可以用玻璃吹制技术吹制器形较大的薄壁玻璃容器。玻璃成分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汉代常见的铅钡玻璃逐渐减少,但西域而来的钠钙玻璃也没有盛行,代之而起的是不含钡的高铅玻璃和碱玻璃。


文博山西相关文章

无不惊骇!西域大月氏人把玻璃制造术带入山西


北魏 蓝色玻璃耳环

大同市博物馆藏


大同出土的北魏玻璃器皿,大部分采用了吹制技术,据推测应该是学习了大月氏的技术后自己烧制的。平城时代,在吸收融合外来技术后,中国的玻璃制造技术有了很大提高。


除此之外,大同也出土了不少异域风格很浓的玻璃器,很可能是舶来品。据史书记载,波斯使团曾经五次来到北魏都城平城,为中国带来了一批玻璃器物。 


北魏 玻璃玛瑙项链

大同市博物馆藏


大同蓝



如今,如果说山西哪个地级市空气质量最好,几乎所有山西人都会脱口而出:大同!


这个城市,因此拥有了一种独有的地标色:大同蓝。


“大同蓝”,是人们对大同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空气清新的高度概括。近年来,“大同蓝”已成为古都大同的新名片和金字招牌,荣获“全国十大美丽山水城市”。在全国各地雾霾日益严重的时候,大同的蓝天白云却频频刷屏朋友圈。


云冈石窟景区


作为“煤都”,大同曾经的环境污染问题非常突出。“千年大佛披黑纱,城市处处脏乱差”“天不下雨下煤面,树上挂着塑料袋”“来到大同府,一天四两土,早上不刮晚上补”,大同留给人的印象,就是“黑漆漆”。


如今,走进云冈石窟,很多大佛身上的黑纱依稀存在,据解说员介绍,这都是当年拉煤车来来往往留下的印记。2003年到2005年,大同连续3年进入全国污染最严重城市之列。


云冈石窟景区


于是,大同人开始了一场长达10多年的“拯救蓝天”行动:产业转型、调整能源结构、严打环境违法行为、城市增绿……


2013年,一个转折年。当年,大同的全年空气质量排名山西全省第一。此后连续六年,大同空气质量在全省排名稳居第一。2018年大同市二级以上良好天气数达到288天,其中一级天数48天,全年空气质量在全省11个地市中位居第一。


大同市御东新区 李毅 摄

文瀛湖 来源:大同市人民政府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