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年十大科技事件(二)

 由狭渐广 2019-02-21

科技

第七大


霍金去世

2018年3月14日,一代科学巨星霍金逝世,享年76岁。

霍金留给我们的科学成就真是太多了,霍金辐射、黑洞蒸发、彭罗斯-霍金奇点定理、吉本斯–霍金效应,尤其是霍金试图将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联手,来处理横跨在宏观和微观两大世界的黑洞,赫然提出了量子宇宙论。

霍金去世,意味人类最后一颗科学巨星的陨落。世间从此无霍金,科学从此无巨星。

最后一位科学巨星,很多人一定不同意我这个说法,甚至会举出杨振宁的例子来反驳我。不错,杨振宁在物理学上的成就要比霍金大得多,但杨振宁却不是巨星,他只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而已。何谓科学巨星?就是有着极大明星般效应的科学家,他未必要伟大,但他一闪烁,必定是全世界媒体疯狂关注、狂热报道;他一出现,必定是千人追逐、万人空巷;他的形象,已经成为一种文化logo,成为科学象征。你看霍金所到之处,无不掀起“霍金风暴”,他的科普大作《时间简史》全球发行量2500万册,成为广大中学生的装B神器。“霍金旋风”不但席卷学术界、教育界、出版界和新闻界,就连工商界人士也趋之若鹜,乘势推出各种以霍金为噱头的产品。各国政要也无不以回见霍金为荣。霍金的形象早已超越了一个科学家,他是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大众明星。霍金歪着脑袋、坐在轮椅中的形象,犹如雕像一般深深地固化在我们的脑海之中。

当然,霍金之所以成为科学巨星,并非全因其物理学成就,很大是出于其身体原因。正当霍金20岁之时,被确诊患有“卢伽雷氏症”,全身运动神经细胞开始萎缩,并医生被“宣判”只剩两年寿命。从此他的身体失去掌控,只能禁锢在轮椅上,最终还丧失了说话功能,仅靠三根手指头操作语音合成器来进行表达。

就在这种情况下,他心怀宇宙、专情黑洞,摸索宇宙奇点、衡量黑洞面积,同时与病魔抗争,最终享年76岁,创造了卢伽雷氏症患者的奇迹。这一切,都是杨振宁、爱德华·威滕所不具备的,虽然他俩的科学成就远高于霍金,但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杨振宁现象,也没有威腾现象,但全球流行霍金现象,所以,只有霍金是科学巨星。

当今唯一的一颗科学巨星的陨落,必须是2018年的重大事件。

霍金对宇宙本源和科学哲学的关心

我之所以断言霍金是最后一位科学巨星,还在于他对宇宙本源的思考,颇有牛顿和爱因斯坦的风范。比如,牛顿将第一推动力归因于上帝,爱因斯坦也说:“我想知道上帝是如何创造了这个世界。”霍金清楚, 要想从科学的角度否定上帝的存在, 就是要从用科学的方式解决宇宙的起源、物质的起源,否则就要求助于上帝。为此,霍金创立了量子宇宙学的无边界学说。引入了两大杀器:“无边界宇宙”的设想和“虚时间”概念。

霍金对科学哲学的思考,更加凸显了其科学巨星的风范。科学到底是什么?现在物理学家忙于自己的研究,根本不在关心这种形而上的问题。但霍金对此不断思考,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依赖模型。在霍金看来, 科学就是人们为便于描述、解释世界而建立的理论模型;科学是人为制造的一种工具, 人们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科学模型, 哪种模型用着方便就选用哪种。

对于客观世界是否存在、这一重大哲学问题,霍金的回答特别意味深长:任何所谓“客观实在”都是要依赖于某种图像,或者某种模型,或者某种理论的;不要去问、是否有完全独立的客观实在,因为问这个毫无意义。这就是霍金所提出的“依赖模型实在论”。

霍金生于 1942 年 1 月 8 日,这一天,恰好是伽利略去世 300 周年;霍金去世与2018年3月14日,这一天恰恰是爱因斯坦的生日。

你们觉得,人类还会诞生霍金这样的科学巨星吗?他形而上能思考哲学、探索第一推动力,他形而下能写科普著作、与大众为友,他运动神经萎缩、却用大脑装下了整个宇宙;他没有潇洒的身躯,却成为万人迷;他不能言语,但只要是他说的,我们都爱听!

霍金的担忧

虽然他自己被病魔所困扰,但他却无时无刻不关心着人类的命运。

他警告我们,人工智能可能使人类灭绝;他建议我们,早日做好移民火星的准备;他叮嘱我们,不要主动和外星文明交往。霍金虽然去世了,但他心属黑洞,魂归宇宙,他在虚时间中,默默地注视着我们,关怀着我们。

在我们缅怀霍金之时,也难免感慨,难道霍金病是不治之症?现代医学为什么不能让霍金从轮椅上再次站立起来?卢伽雷氏病的患者中,大约10%有家族遗传史。那么霍金也有可能从其家族中继承了不健康的基因片段,从而导致发病。难道,我们不能对这个不健康的基因片段进行相应的处理,让它不再发挥作用吗?

科技

第六大


第一种基因沉默药物获得fda批准
控制遗传的中心法则

由中心法则我们知道,所谓病,就是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有毛病、有缺陷,就是生物体的性状不正常。而生物的性状是由蛋白质来体现的、来表现的,所以病最终就体现在了蛋白质。

所谓遗传病,就是对应那个性状的基因有问题,那段DNA有毛病,有毛病的DNA转录成有毛病的RNA,有毛病的RNA又翻译成了有毛病的蛋白质,有毛病的蛋白质对应着有毛病的性状,这就是病,而且是遗传病,有病就得治,但遗传病不好治,因为它的根子在DNA上。

当然有人就会想着干脆把DNA这个根子问题解决,给它剪切一下,这就是贺某某的思路;但还有一种想法,在信息传递的通路上想法子,能否把你有毛病的DNA片段不要去转录,或者有毛病的RNA片段不要去翻译,把你屏蔽掉,让你沉默,让你shut up,这样遗传病不就阻止了吗?

这个思路的成果就是基因沉默药物!这个思路早就有,为什么直到今年才上市,直到如今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才批准。因为这真是太不容易了。

生物进化的本领:基因沉寂

为了阻止有毛病的基因合成蛋白质,我们就要对RNA进行干扰,让它不能正常工作。但这里必须要注意,基因沉默(Gene Silencing)绝非人类所发明,乃是大自然的创造。基因沉寂是真核生物细胞基因表达调节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为了保护自己、更好地生存。

比如有外来的DNA侵入、病毒侵染,就必须要屏蔽它们,因为它们是外来的、有害的,所以要它们沉默。又比如,生物体对其内在的DNA信息,也会加以选择、进行屏蔽。就拿植物来说,每一个植物细胞中都存在着完整的遗传信息,那这个细胞是负责成为花朵呢、还是绿叶呢?是成为根、还是茎呢?如果所有DNA信息都翻译成了蛋白质,很难想象这个植物是个什么样子,简直就不成样子,所以必须要屏蔽。每个细胞根据自己最终的目标,屏蔽那些无关的基因,让它们保持沉默,所以每个细胞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表达、能够形成蛋白质,大多都被沉默了。

基于基因沉默的制药

科学家发现了生物体这种沉默基因的本领,于是就想主动利用,由我们的意志来决定哪些基因需要沉默,从而治疗遗传病。

首先我们要知道,就是每个mRNA只是转录了整个DNA的一个基因片段,所以通过对DNA的转录,产生了大量mRNA,其中有毛病的mRNA就应该被沉默掉

目前,医学界发展出多种基因沉默的手段,我在这里介绍两种最重要的:

其一,我们先人工合成一些小片段RNA,然后让这些小片段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结合到有毛病的mRNA上;注意,这些小片段RNA在和mRNA结合的时候,自己还带着一些蛋白质,专门用来切割RNA的,所以一旦小片段RNA与mRNA结合,这些蛋白质就会把所结合的mRNA片段切得粉碎,这样它就永远沉默了,再也不会用于翻译成蛋白质,这是第一种沉默功能。

其二,DNA翻译成那个信使RNA以后,人工制作的小片段RNA把蛋白质带到mRNA,但它不搞切割,只是干扰它,干扰mRNA被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搞得你不能好好合成,也就是相当于把你给沉默了。这是第二种沉默功能。

原理的确不难,操作方式是我们来自己设计小片段RNA,然后将这种小RNA注入患者体内,让它与患者的信使RNA结合,去干扰蛋白质的合成。这就是基因沉默药物。

此番FDA批准的药物,名曰帕西兰,就是RNA干扰药物,专门针对的是一种病,一种罕见的遗传病,这种疾病会导致畸形蛋白质在病人的神经、组织和器官中积累,导致感觉丧失、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现在有了帕西兰,有了人工设计的小RNA,你患者体内的信使RNA就别想再翻译有毛病的片段,畸形蛋白质就会再被制造,患者一下子就OK了。

这个RNA干扰技术,意味着我们可以用精心合成RNA片段来人为操纵基因的活性,让你沉默你就得沉默。那以后遗传病不就慢慢都搞定了吗?未来的卢伽雷氏病患者,如果的确是基因所导致,那在发病前期就讲设计好的RNA片段注入患者体内,专门与那个有毛病的信使RNA结合,那它就不能翻译成相应的蛋白质,也就别再想得卢伽雷氏病。我相信这种药物很快被发明出来,以后就不再会有面临霍金的命运;所以说,霍金是最后一颗巨星。

帕西兰是世界第一种上市的基因沉默药物,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此我将之列为2018年第六大科技事件。

科技

第五大


世界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诞生
引子

人类能否创造生命?早在2010年,美国科学家文特尔用实际行动回答了:yes。他造出了一个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原核细胞,引起了巨大轰动,人竟然可以创造生命,人简直成神了。

这一回,有个人要改造生命,巨大的改造,要讲酵母天然的16条染色体人工创建为单条染色体,而且还具有完整功能的,等于创造了另一种生命,一种自然界本来就不存在的生命体。

覃(qin)重军,中科院植生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他就想打破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之间的界限,去创造1个单染色体的真核生物。一旦想法出现,就开始大胆实验,拿谁开刀呢?酿酒酵母,就用酿酒酵母,这不涉及伦理问题,还有前人的经验:截至2017年3月,酿酒酵母有16条染色体已人工合成了6条。

融合历程和意义

覃重军要做的是,要将之进一步地融合为一条。如何将16条染色体融合成一条染色体呢?那当然是要用基因编辑技术,将两条染色体的两个端粒去除后相互连接起来,这样反复进行了15次,最终成功创建了只有1条线型染色体的酵母。这也是国际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

我们关心的是,这种单染色体的酵母活着吗?还有正常的功能吗?与正常的16条染色体的酵母有啥独特之处呢?

覃重军的实验一一都回答了,首先新型酵母生机勃勃,没有生长缺陷,不但长相没有区别,而且功能也几乎一样。

这一点好像有些令人惊讶,但也不奇怪,虽然16条变成了一条,但只是把把十六条染色体上的所有的遗传信息放在一条上了,所以长相和功能也没变。但也令人奇怪的是,16条融合为一条,这极大地改变了三维染色体的结构,按理说应该改变其功能。因为传统理论认为,染色体的三维结构决定了基因的时空表达。

所以说,这个融合的成功,还说明了过去对染色体三维结构与细胞功能的关系的认识,是有误区的,染色体的结构可能没有那么重要。

覃重军还厉害在打破了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界限,愣生生地把一个真核生物打回到了原核生命的形式。人真的太厉害了,覃重军只是用酿酒酵母开了个头,他的下一个目标会是哪个生物体呢?如果这种实验做到哺乳动物的头上,又会怎样呢?实在不敢想下去。

下篇将继续前四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