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诵读《又读中秋月,月亮代表我的心》

 江山携手 2019-02-21

又读中秋月,月亮代表我的心(节选)

                    踏歌/文    磊明/诵

    那一轮月亮果然是越来越圆了,它的圆满就象一个句号,结束了四季中最好的时光。春之蓬勃,夏之绚丽,秋之浪漫,至此宣告结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随之,将面临暮秋的肃杀和寒冬凛冽。

   月亮的提醒当然非常重要,人们不能无视这一天的存在。从古到今,中国人对月亮的变化都十分敏感,而这敏感又培养了独特的心理,这心理是细的、柔的、感伤的、内敛的,中国人选择了这一天象吐丝一样,把轻易不肯吐露的心思,拉得很长很长--“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轻轻一问,看似漫不经心,却一下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了远古洪荒,一下就追问到了人类的源头,陈子昂在白天想到过这些,他意识到自己的短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也明白“夫田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他甚至想纵身而起“欲上青天揽明月”。

   这些唐代的中国人,在千余年前就想到了这么远,这么深,既是瑰丽的想象,又是科学的命题,这说明中国人对现实生存的超越性自古而然。

   因此,中国人过中秋节便顺情合理。可以说,中秋节是一个全民族的诗的节日,“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世界上哪里还有如此凝聚人的心思的节日呢?别的节日都热闹,惟有中秋节,静远。约定俗成,中秋节是不能放鞭炮的,不然会惊扰了这一轮宁静的明月和宁静的心情。

   那一轮月亮确实越来越圆了。

   因其圆满,反倒惹出些人的伤感。这时候,伤感是一种难得的、美好的情绪,是思念,是怀旧,是静下心来对自己一生的反思和总结。这些美好的情绪都天然的带有感伤的情调。“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是感怀;“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是伤感;“月出惊山鸟”是静;“露似珍珠月似弓”是巧喻;只有李白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毫无伤感之意,而是万里横空出世的气魄!

   但是,不管怎么说,唐朝的大诗人没有不寄情月亮的,一本唐诗,处处见月,千姿百态,各有寄托。字里行间,点点滴滴都沐浴着月的光辉,闪现着明月赠与的灵妙!令人费解的是,以大唐国力之盛,疆域之广,唐诗里竟无一首写太阳的、歌颂太阳的,似乎太阳就根本不存在,“月上柳梢头”才是人间最美好的时刻。

   那一轮月亮正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云动疑是月在行,云破月来花弄影。可以有一丝风的清凉,但风不能大,风一大便不是中秋良宵佳地,恰恰是中秋这一天很少有月黑风高夜,这也是天意独怜人间躁热,降下这一片清凉和圆满。

   最好有三五良朋,一石桌,几藤椅。一杯清茶缭绕,几缕轻音回旋,切一块月饼细细品味,不须醉饱,但营情调。“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那一番“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将人生的落寞凄凉,心无系处,揪心的置于这典型的伤情之境中。唐以后,宋朝明月愈转华美凄清,这一脉相传的明月情结,揭示出中国文化的柔性倾向,即便豪放如苏东坡,高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也还是问的明月而不是问红日。

   那一轮明月此刻正高悬夜空,如同宇宙间唯一的一盏华美的路灯。谁也不觉得那光明是反射太阳的,只觉得那清光是它自身独有的:它不炽热,不耀目,使人可以沐浴那光明,直视那月轮,清晰而亲近可人。“月光如水”,那是无声的低语,是母亲慈爱的目光,是星星诗行的句号,是云朵和声的主题曲。

   月亮不仅一直这样陪伴着我们、关照着我们,而且不断地提升了我们的目光、拓展了我们的心胸。我们已经完全习惯了月亮,从来没有人想到过,假如宇宙间从来没有月亮,人类将生活在何等蒙昧的万古漫漫长夜之中,幸亏,我们有月亮!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也正是我们懂得了珍惜月亮,感恩月亮,我们才有了中秋节。中国古代神话有射日之说,后羿射日,可见与日有恨,至少是爱恨交加;还有逐日之说,夸父逐日,中途渴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只有月亮的神话是最美的,嫦娥奔月,惟有美丽的嫦娥配得上月亮里的宫殿,广寒宫。她在月光下无翼而翔升,裙袂飘然,兔为玉兔,树是桂花。西方推石不止的西西弗斯神话,在这里变成吴刚伐桂。东西神话形不同而神似。

   神话之所以是神话,就因为它太神了。在那样远古的人头脑里演绎出的故事,竟神奇的预言了千万载之后的人类行为---登月。

   月亮总归是不老的。千万年来,一代又一代看见过月亮的人,都老了,都死了,只有月亮,仍在高悬。“一钩已是明天下,何况清辉满十分”,清辉未减,容颜不老。那月轮上隐约着的团团阴影不是老年斑,而是月宫里参c差错落的景象,月亮的美容术万古不朽。

   设想一下,那些终身仰望明月,看着它盈缩变化,产生过无限遐想幽思然后死去的人,肉身寂灭,灵魂是否可以奔月?或者虽不能奔月却化作一缕云影环绕在月之旁也好?因此,不能不羡慕那些留下诗句的人,他说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他虽然早就死了,但谁敢说他真的就完全死了呢?

   不朽的诗传诵了千年,已化为月光中的一缕,因而那诗人的心思,千年以后,还鲜活着。真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人是全人类,千里是全球。月亮代表我的心,我的中国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