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泗洪续集---之古徐国溯源

 文冠厚朴 2019-02-21

古徐国--泗洪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文明流传到了今天,也有许多文明在前进的道路上突然消失.当宿迁人的目光凝结在泗水、钟吾、西楚等消逝了的古国的时候,很少有人知晓,在宿迁境内曾存在过一个中华民族存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久远的古国——古徐国,经夏、商、周三代,历1600余年不倒,先后传44代国君,其历史跨度,相当于整个中国从三国到清朝10个朝代历史跨度总和。
        郭沫若说,中国的真正文化期起源于殷人所创造出来的文化。在殷朝灭亡后分两大支,一支在周人手下,在北方发展;一支在徐、楚人手下,在南方发展。郭沫若所指“徐人”,就是徐国人。
       在消亡2500多年后,古徐国依然在文化上影响着当初其广袤疆域内的人民。
       泗洪人认为,我们不了解的历史还有很多,那些正在微风中消散的历史是逝去的故事,是一段段令人心驰神往的传奇.........

泗洪夜景
     项王故里、泗水古国是世人熟知的宿迁两张名片,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宿迁这片古老的热土上,4000多年前便出现了徐国。在自我国有文字记录以来,徐人便开始创立起自己的文明,且绵延了1600余年。徐文化对于鲁文化(主要是指儒家学说)、楚文化、吴文化、越文化都曾产生过巨大影响,是独立于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之间的淮河文化的源头,对南北两大文化体系的形成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

      公元2010年8月,夏启封若木于徐后4180年,徐偃王去国后2973年,吴灭徐后2522年,相关工作人员徒步丈量和瞻仰古徐国都遗址——泗洪县半城镇,循着历史若有若无的遗迹,去探寻拼接一个古国神秘的过往,去寻找中华民族历史中面目模糊的一页:

一个绵延1600多年的古徐国---徐姓从此出
据历史资料记载:
①司马迁《史记》等历史典籍记载,禹本属意辅助治水的伯益接替自己。可禹子夏启立意夺位。公元前2170年(夏启六年),为永绝后患,夏启杀伯益。为笼络人心,夏启封伯益次子若木于徐,国都长期设在今泗洪沿洪泽湖西岸半城一带。历史大幕拉开,徐国登场。
②清《偃王志》记载,“徐国传二千年(实为1649年),几于夏、商、周相始终”。也就是说,这个兴起于今泗洪县境内的诸候国,竟贯穿夏、商、周三代,历时千余年,先后传44代国君。纵观世界文明史,还没发现有哪个王国有如此长久的寿命。44代国君中,32代王徐偃王最强。史籍记载:“地方五百里,割地而朝者三十六国”,其号召力和威望超过当时天下共主周天子。史学界对江苏地盘上先秦历史有一种高度概括的说法——南吴北徐。其实,徐国建立比吴国早很多。
③由宿迁学院中文系教授程芳银、宿迁市委党史工办主任金国旗等编著的《宿迁史话》讲述先秦时期的宿迁时说,徐国族群庞大,力量强悍,疆域广阔,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历经不屈抗争,国都多次南迁,书写出一部内涵丰富的壮烈史,推动了我国特别是华北、华东历史经济文化的发展。徐国主要区域东西200公里,南北300公里,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
        徐人创造了灿烂的徐文化,形成了仁厚淳朴的徐国民风。徐文化之于鲁文化、楚文化、吴文化、越文化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力,是独立于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之外的一支淮河文化的源头和主要发源地之一,也成为南北两大文化体系的桥梁和过渡。

古徐国之争
半城成为古徐国都和徐姓发源地:
  在泗洪县半城镇及周边地区,有多个古徐国文化遗址,甚至“徐庄”、“徐圩”、“徐沟”、“徐园”这类地名村名也星罗棋布。数千年中,泗洪人虽未系统地研究古徐文化,关于古徐国的记忆,却以地名的方式长久固存。
  在泗洪县半城镇,当地人深信,“半城”地名的由来,就是指被湮没了的徐国都——只余了一半,另一半则在如今烟波浩淼的洪泽湖中。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谈到徐文化的地位和影响时,明确说:“徐国早期的中心就在宿迁境内。”
        多数研究者认为,欧阳修《新唐书》说“伯益生若木,夏后氏封之于徐”之“徐”,指大禹封天下九州之一的真正古徐州(而不是今日宿迁近邻徐州),其政治中心在今山东。所以,徐国开始建都在山东郯城附近,若木等徐国前几代国君坟墓已在郯城被发现。徐国国都后来从郯城迁徙到今泗洪半城一带。徐国最强盛的时候,也是都城设于今泗洪境内的时候——这在徐文化研究者和徐氏谱牒研究者中,已得公认。 
  徐文化民间研究者、泗洪县半城镇徐城诗社社长陈恩典曾偶然从一幅康熙年间1673年的地图上看到,半城、应山集位置和现在完全一致。翻阅《水经注》、《太平御览》等20多种资料后,他确认徐国都城在今半城。
  他说,对于徐国都和大徐城,《太平寰宇记》载:“考其地望,当在今半城以东的穆墩岛附近。古徐国都城,即汉临淮郡城,亦即汉徐县、唐初徐城县城”。
  陈恩典认为,从徐偃王被周穆王打败去国(公元前963年),至公元前668年迁回古徐国都,偃王次子宗在下邳梁王城立国共历200余年,其余1300余年皆都半城。44代徐君,除了在郯城、梁王城等考古所见的徐君墓,应该说大部分徐君墓均葬在古徐国国都半城周围。 
  无论徐定都半城是在早期还是晚期,无论半城为都多少年,可以确定的是,半城为古徐国都已成定论。

古徐国考古遗迹
        据说,公元前963年,徐偃王去国后,许多国人随其迁移。从那时开始,因失国之痛,便有徐国后裔 “以国为氏”。公元前512年,吴国放泗水淹徐国,末代国君章禹奔楚,徐国1649年历史就此终结。故国灭亡后,徐氏族人仍以国为氏,以氏为荣,秦汉时期,全面以国为姓,所以才有“天下徐姓出半城”之说。

泗洪县半城镇
失落古国留下的千古谜团:
       今人研究古徐国,除了《尸子》、《荀子》、《韩非子》、《史记》等史籍上的只言片语和清人《徐偃王志》等外,相关史料为何不能遗存?考古发掘中,为何徐国青铜器在山东、浙江等地曾有发现,独在其定都时间最长的泗洪境内全无发现?
①刘朝文认为原因有三:首先,徐国传播方式和现在不同。当时造纸术尚未发明,估计徐刚建国时甲骨文也未出现,即便目前发现的甲骨文最早也仅为殷商流传之书迹,无法上溯到夏启,因此就没有徐早期的文字记录。其次,徐人尚武“犯上”,虽存续千年也是战事频仍,多次迁徙,有些历史资料在颠沛流离中自然无法保存。最后,国都被水淹没。他相信,许多和徐国有关的文物就沉睡在洪泽湖下面,总有一天,会发现大量的龟甲兽骨,会在斑驳的文字中还原古徐文化原来的面目。
②陈恩典也认为,伍子胥堵淮河灭徐,所有珍宝或被吴掠夺,或被末代国君带走,典籍也被焚烧。他坚信,历史会以特别的方式将其所掩盖的部分呈现出来,因为定有忠臣存复国之心,将一些巨大的青铜器埋藏。而随着徐国最后的君主客死他乡,复国梦碎,深埋之物等不来故主,却终有重见天日之时——他期待着那些沉睡数千年的文物在某一天重新面世,以此验证自己研究结论的正确。
③至于为何山东、浙江等地发现了徐国的青铜器和其他物品,刘朝文认为,徐国开始建都在山东郯城附近,若木等徐国前几代国君应崩于此,有考古发现为情理之中。至于在浙有所发现,盖因徐偃王去国后,一部分徐族迁移到浙江,一部分迁移到江西北部。
        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已发现“徐器”约24件,主要是日常生活、家庭、兵器等方面,例如:“徐子氽鼎”、“吮儿钟”、 “徐王义楚铺”、“王孙遗者钟”等都有铭文。

   

 这些徐器多为徐国晚期(春秋时代)的器物,而徐国鼎盛期在西周,那时候的徐器想已在战乱中被掠夺、进献或散失,到目前为止尚不见批量出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