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徐国

 布狄厄布狄厄 2012-04-30
古徐国小史》目录:
第一章  徐族的起源
第一节 迁徙说和土著说
第二节 虎方与徐方
第三节 徐与东夷、淮夷的关系
第四节 徐与群舒
第二章  商周时期的徐国
第一节 徐与殷商的关系
第二节 徐与西周的关系
第三节 徐的国都与疆域
第三章  春秋时期的徐国
第一节 徐与齐鲁的关系
第二节 徐与楚、吴的关系
第三节 徐在赣浙诸地的遗迹
第四章  璀璨夺目的徐文化
第一节 农业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徐器的冶炼和造型
附录
1.徐国大事简表
2.有铭徐器一览表
國君姓氏 嬴姓
爵位 侯爵,周穆王時改成子爵
國都 今山東郯城一帶
始封此國者 夏朝啟後
始祖 若木
興亡年代 前20世紀前512年
滅亡原因 吳國所滅
史書記載 1. 荀子.非相篇
2.史記
(卷4周本紀)、(卷5秦本紀)
3. 楚辭.七諫.沈江篇
4. 春秋左氏傳
(始見於莊公二十六年)

徐國,是西周春秋時代諸侯國之一,國君為嬴姓。又稱徐戎,亦稱徐夷徐方,為東夷集團之一。夏代至周代,分布在今山東郯城一帶。在周穆王時期,才肯臣服於周朝。周初,以今安徽泗縣、江蘇泗洪一帶為中心,建立徐國,在東夷中最為強大,春秋時為楚國所敗,前512年為吳國所消滅。

目錄

[編輯] 起源

《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記載,徐氏為顓頊(zhuan|xu),皋陶的後代。時封伯益之子若木徐國

[編輯] 地理位置

徐國的區域最早在山東郯城附近,後遷移到泗縣泗洪

徐偃王時最為強盛,疆域擴張到整個淮南和淮北廣大地區。

[編輯] 歷史

[編輯] 夏商

夏朝時,伯益因為輔佐治水有功[1],他的兒子若木受封於「徐」(今山東郯城地區),建立了徐國

後來,在夏朝商朝西周三代,徐國一直是強大的諸侯國之一。

[編輯] 西周

周穆王時,曾派兵討伐徐國,想要令他臣服,沒有成功。到春秋時期,徐偃王時,向他朝者的國家有32國(《韓非子》作36國)。[2]

周公旦時期,到周成王周康王時期,西周和徐的戰爭非常頻繁。徐國參加以武庚為首的商朝殘餘貴族針對周朝叛亂,對抗周公的東征。[3]徐駒王起兵直接攻打周朝一直打黃河邊,徐人自豪於「先君駒王西討濟於河」。

周公旦的兒子魯公伯禽魯國經常和徐國發生磨擦。[4]

周穆王統治時期,賢能的徐偃王在位,大行仁義,得到百姓擁護。在這一時期,有32個徐國的鄰國向徐朝貢。國力強盛了之後,徐偃王大舉進攻周朝首都,差點獲勝。周穆王打敗徐國以後,徐偃王彭城(今江蘇徐州)一帶山林隱居。於是,周穆王封他的子孫為徐子,繼續統治徐國

在此之後,徐國有了數百年的太平時期。

[編輯] 春秋

請參見二公子事件

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三年)夏天的時候,吳國派出使臣,責令徐國鍾吾國交出吳國領兵在外的公子掩余燭庸。二國依仗有強大的楚國作後台,拒不從命,並私自放走二公子,讓他們去楚國楚昭王很高興,立即派出重要官員隆重迎接,並讓他們在「養地」(今河南沈丘縣)暫住。接著,又命令莠尹然、左司馬沈尹戍重修養城,把養城東北邊的城父、東南邊的胡田兩塊地方封給二公子,企圖利用二公子危害吳國

這給了吳王出兵的借口。前512年冬天,吳王派孫武伍子胥討伐徐國鍾吾國

[編輯] 滅亡

徐國因為「二公子事件」,被吳國侵略,由於其軍隊不堪一擊,結果被吳滅。

其實,也可以說是楚國吳國不斷蠶食他們的屬國,所以滅亡。

[編輯] 滅亡之後

徐國亡國之後,國人以原國名「徐」為氏,是徐姓的起源之一。 江西靖安被認為是徐國最後的家園[5]

[編輯] 統計

韓非子?五蠹》載:「徐偃王處漢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

[編輯] 徐國青銅器

一個典型的商代

[編輯] 銘文中的相關記載

  • 西周青銅器金文中幾次提到周朝淮夷孚吉金。「孚」的意思是:獲取、掠奪。「吉金」代表優良的青銅器。而徐國為淮夷部族中最大的、具有代表性的國家。
  • 「曾伯粟簋」銘文載:克逖淮夷,印燮繁湯(陽),金道錫行。意思是說:「在那個時期,(安徽)繁陽南邊的淮夷地區盛產這兩種金屬。」
  • 《兮甲盤》銘載西周「關市之徵」之後,對南方諸侯百姓的規定:淮夷舊我帛晦(賄)人,毋敢不出帛、其積、其進人。……敢不用令(命令),則即刑戴(撲)伐。意思是:「淮夷必須向周王朝交納吉金和財物,以及提供勞動力,否則就要討伐」。
  • 周穆王時期,有十五器上的銘文有和淮夷,特別是徐國有關的戰爭記錄。
  • 《詩經?魯頌?泮水》記載了魯僖公征淮夷,建造「泮宮」宴請群臣的情況。結尾是:憬彼淮夷,來獻其琛(珍寶)。元(大)龜象齒,大賂(進獻)南金(質優的青銅器製品)
  • 徐國經濟發達,對周朝提供了非常多的賦稅。因此,征東夷、征東國變成了西周成立後的主要戰爭。這些,在西周初期許多青銅器銘文上都能找到記錄。
  • 徐國的出土青銅器非常多。其中,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有二四件。比如:
    1. 徐王鼎
    2. 吮兒鍾
    3. 徐髂尹鉦
    4. 義楚鍾
    5. 徐王義楚鋪
    6. 王孫遺者鍾
    7. 徐王庚兒鍾(以上都有銘文,以下都沒有)
    8. 商朝時期「徐伯鬲」
    9. 徐偃侯旨銘(這個和以下都是周朝時期的)
    10. 徐偃王壺
    11. 豆形獸尊儀
    12. 徐寶蘊
    13. 大徐王壽銘
    14. 徐冠卑
    15. 「環頭大刀」的刀頭。
  • 這些多是春秋時期的產物。但是,徐國的鼎盛期是西周。那時候的徐器多已散失,目前沒有出土。
  • 1979年江西省靖安縣出土了三件青銅器。這些都是徐國的產物,其一件銘文:雁君之孫徐令尹者旨型,擇其吉金,自作爐盤。爐盆為火盤,雁同偃(通假字)。
  • 1982年,紹興發掘出一座春秋時期的墳墓,出土了六件青銅器。其中,三件有銘文。這三件分別是:。缶肩部有周代銘文,但是因殘損,沒有辦法分辨。爐底部的三行銘文中帶有徐王之三個字。鼎的蓋與器肩都有相同的銘文,都是44字。其中,標明了徐餚尹自作湯鼎。據考證認為,「餚尹」有可能是管理祭祀的官員。
  • 紹興出土徐餚尹湯鼎餚尹朝、徐國楚國的祭祀官員。

[編輯] 徐國青銅器的意義

對於青銅器,歷來有蚩尤作兵之傳說。而東夷部落為若木後裔,徐國青銅器製作應該處於領先的地位,也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徐國青銅器有著明顯的商器特徵。舉個例子:商器沒有,但是有。他們的形狀相同。區別是:鐸比鍾小,口朝上。並且有柄,執柄而敲鳴。它的銘文通常刻在柄上。

西周時期才出現了口向下的鐘。徐器徐髂尹征就是鐸。在浙江紹興,曾經出土越國青銅器句鎦,可以看出來它在很多方面受徐器影響。

徐器同樣吸取了西周青銅器製作的技術。因為徐國在一定程度上學習西周的禮制和文明。安徽屯溪、江蘇丹徒曾經出土春秋戰國時期的徐國青銅器,與同時期的南方青銅器有非常不同的風格。它們都帶有棘刺類密集的變形動物紋,而且具有幾何印紋、陶紋特點的細密花紋,這些都是西周青銅器的顯著特徵。

所以說,徐器的過渡作用難以否定。

[編輯] 史書雜記

  • 徐在西周為東夷集團中最大的國家。
  • 韓非子》中記載:地域五百里
  • 《詩經?大雅?常武》篇:率彼淮浦,省此徐土
  • 徐國在淮夷,地處江淮河網交錯,航運事業佔著優勢。
  • 徐偃王曾經「穆王時徐子治國,仁義著聞,欲舟行上國,乃導溝陳蔡之間……」。
  • 徐國是淮夷中的大國,由海岱區南下,在蘇皖交界處立下根基,影響日熾。傳說西周早期徐駒王帥師伐周,穆王之世又有徐偃王陸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並率師伐周的傳說
  • 伯禽在魯時,曾不斷征討徐國。《史記?魯世家》記載:伯禽率師伐之,作《費誓》,遂平徐戎,定魯。《詩經?闋宮》篇有:魯侯之功,……遂荒徐宅。「荒」的意思是佔有。

[編輯] 徐國君主

[編輯] 受封之前的世系

  1. 少典
  2. 黃帝
  3. 昌意
  4. 顓頊
  5. 女修
  6. 大業
  7. 伯益 嬴姓

[編輯] 受封之後

[編輯] 參考書籍

[編輯] 注釋

  1. ^ 參考大禹治水
  2. ^ 大約是舒國江國英國六國蓼國宗國鍾離國等國
  3. ^ 參見武庚叛亂武庚
  4. ^ 《尚書?費誓》載:魯與徐戎、淮夷有過激烈的戰爭,魯國受到威脅很大,以至一度不敢打開國都的東門
  5. ^ http://jiangxi./system/2009/03/22/011053538.shtml 靖安──古徐國的最後消失地?
  6. ^ 吳鎮鋒:《金文人名匯編》,中華書局2006年8月第1版,第267頁。
  7. ^ 吳鎮鋒:《金文人名匯編》,中華書局2006年8月第1版,第267頁。
  8. ^ 吳鎮鋒:《金文人名匯編》,中華書局2006年8月第1版,第266頁。
  9. ^ 吳鎮鋒:《金文人名匯編》,中華書局2006年8月第1版,第266頁。
  10. ^ 吳鎮鋒:《金文人名匯編》,中華書局2006年8月第1版,第266頁。
  11. ^ 吳鎮鋒:《金文人名匯編》,中華書局2006年8月第1版,第267頁。
  12. ^ 吳鎮鋒:《金文人名匯編》,中華書局2006年8月第1版,第267頁。
自07年3月开始,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徐州博物馆、邳州博物馆组成的梁王城考古队,对位于邳州北部的梁王城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近年来,邳州戴庄乡李圩村梁王城的连续发掘,取得异乎寻常的收获,徐州人惊奇,考古界惊奇,丰厚的文化遗存,奇特的城池规模,珍稀的出土文物,堪与汉兵马俑遗址齐名,可以申报国家大遗址保护规划。

邳州梁王城的价值和秘密究竟在何处?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林留根说,梁王城遗址作为春秋战国时期苏北地区最大的城址,具有5000年的历史文化堆积,它对于黄淮地区人类文明的研究有着重要价值,且极有可能就是历史上湮灭了多年的古徐国国都!

古徐国是徐州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国家,它存在了一千年,又湮灭了数千年。邳州梁王城的发掘,使古徐国又一次浮出水面。

邳州北部梁王城遗址及出土文物

一、夏启封“徐”

论及徐国的建立,首先要说到大禹。大禹继承父志治水,取得成功,得以继承舜的帝位。在大禹治水成功的过程中,得到东夷族领袖伯益的支持。大禹晚年准备传位于伯益,可伯益淡于权位,主动让位给禹的儿子启,自己隐居于箕山之北。《史记.夏本纪》里就有“禹举皋陶,皋陶卒。而后举益,益让帝禹子启,启遂即天子位。”但有人考证,并不是伯益让位,而是大禹之子启据武力夺位,建立夏朝。甚至有人把夺位的诬词加在伯益身上:“益干启位,启杀之。”

不论何如,启的继位非同小可,带来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改革,即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也即由“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这不但改变了历史的序列,而且改变了伯益所代表的东夷族诸多部落的命运。

夏启六年,伯益被杀。为了笼络人心,夏启一面以重礼安葬伯益,一面将伯益的二儿子若木封于徐,即山东中部、南部,郯城一带。这就是徐国的创始。自此之后,徐国人以国为姓,徐姓宗族的主支由此繁衍、发展、壮大。若木,也就成了后世徐姓基本公认的血缘始祖。

二、千年古国,从辉煌到灭亡夏时,徐国不断发展,使夏对徐国一直不敢轻视,经常进行征伐,掠夺财富和人丁,引起后羿、寒浞与夏的斗争。商代,徐国受征伐的经历比较少,徐国人披荆斩棘,火耕刀种,在黄海地区创造出灿烂文化。

到了商末,特别是周朝,徐国力量比较强盛,周一直认为它是周的抗衡者,所以对徐国不放心,频频征伐。对此,《诗经》中多有记载。徐国败退,南迁到泗洪一带,继续发展强大。此时徐国国君曾以诸侯国首领身份率兵西征,与周对峙。周穆王惧怕,承认徐君为诸侯的盟主。

西周的中后期,徐国传到徐偃王,在淮泗地区得以复兴,正如史料记载:“徐偃王处江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徐国的复兴引起西周担心,于是命楚国举兵讨伐。徐偃王行仁义,不忍心杀其民,公元前963年便弃国北走,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随迁的百姓数万。所谓的武原县东山即在今天邳州西北,东山后来被称为徐山。

徐国败后,徐偃王曾经率领部分徐国人经海路南下,到达浙江宁波一带。所以今天浙江的徐姓在当地是望族。徐偃王终被追杀,怀抱美玉投海而死。

由于徐偃王的仁义备受称赞,周在击败徐偃王后,又被迫封徐偃王的次子宝宗为爵,置都彭城,继续治理徐国,这便是今天的梁王城的由来。此时是在周共王(公元前922-公元前900年)时期。

春秋时七雄割据称霸,徐国再度南迁到淮南、江北苏皖接壤的淮泗地区。那时徐国已经国力弱小,民心比较松散,没有多强的抵御力量,夹在大国之间,小心翼翼生活。

公元前512年,吴王夫差北渡淮河伐徐,放泗水淹徐国。徐王章羽披发文面,绑缚自己,领着妻子跪求夫差保留国土,夫差不准。章羽带着王室族人逃奔了楚国,徐国自此失去国号。

徐州的由来,因夏启6年封若木于徐,这一说法,得到许多专家的认可,成为一种共识。若木封徐之后,徐国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代,共有44代君王,存世1500余年。

三、徐国的疆域和都城启封若木于徐,创建徐国,是一种安抚,而对徐国来说,则是“国家”政体形式的出现。不同历史时期,徐国疆域是不尽相同的。应该指出,徐国虽然称为国,但那时国的概念尚属初起,表现为方国状态的游动性极大,谈不上什么具体界定的疆域,只能有基本活动的范围。

从史书描述中可以看出,古徐国的疆域与《尚书.禹贡》所言“海岱及淮惟徐州”大致相当,基本上是“九州”之一的“徐州”的范围。周时,由于周的征伐,徐州逐渐南移。春秋战国时,徐国已是小国,活动范围一度北移到徐州邳州、睢宁一带,但不久还是向南迁徙,局限于淮河中下游一带。

徐州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罗其湘认为,徐州的疆域是在鲁南、苏皖北部,东达海,南临江的徐海地区。

四、徐国的都城徐国的都城也是几经迁徙,在1500多年迁徙中,有考证的主要有:

1是山东郯城。史家研究结果,徐国最初封国时,应在山东泰山东北以南到郯城一带。山东泗水的汉舒村有徐国第五代国君徐豹墓。2001年10月,郯城县政府定徐豹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是洪泽湖一带的徐城。泗洪县境内太平乡有个香城村,“城”即指徐偃王所筑之城,香城是因为城里传说有座徐偃王妃子的粉妆楼而得名。

3是邳州梁王城(良王城)。目前发掘出来的邳州梁王城(含九女墩、鹅鸭城等遗址),可以确定为规模最大、时间最久的古徐国后期都城。连续三次发掘,共发现灰坑122座,墓葬22座,房址11座,出土文物一千余件。本地曾有“金銮殿”地名,出土19枚宫廷器乐青铜编钟,并镌刻“徐王子孙永保之用”铭文。专家张知寒先生在《略谈古代徐州》中说:”徐国治所(国都)在下邳。这是指徐偃王所建的徐国。徐偃王复国于邳,国都建在下邳理所当然。”“良王城”在史籍中是有政治活动记载的,可以佐证良王城是徐国政治中心之城,又是徐国基地之城。

五、徐与徐国“若木封于徐”,此语意自然是说,若木的封地在徐地,由此可见,“徐”之称名是在封国之前,在夏朝之前,实际上也在大禹之前。因为这片地方,就是启的父亲大禹划分九州中的徐州。有人考证,大禹所划分的九州,不是他首创,而是因袭前人,是舜划分的十二州。现有人指出,“徐”地名称由来更早。

再者,甲骨文“余”字,有人考证为“徐“的先字。从余到徐,经过许多变化,或加“土”字,或加“木”字,或加“水”字,或加“禾”字,说明古徐人是在水边居住,已经有房屋、城池,懂得开垦土地、种植稻麦等。由此可见,“徐”的历史多么悠久。

历史学家考证,远古中国有三大部落:华夏、东夷和苗蛮。东夷族就在此片土地上生存,后有称为徐人、徐夷、徐方、徐国、淮夷等。华夏族在黄河上中游,经济、文化发展比较早,势力最为强大。东夷族则在黄河下游、海滨,发展比较缓慢,后来成为这一带诸多小部落的首领。长期以来,两部落不断争战、迁徙,不断融合。

徐国地处淮泗间,其中尚有许多部落,如大彭氏,封地在古彭城以西。如果此说成立,那么,所谓“大彭国”即在徐国建立之后,并且是徐国的一部分了,彭城或可说做过徐国的都城。

■地理链接徐国遗迹徐国留下不少遗迹,以徐州地区为最多。

徐州城挂剑台邳州徐山下邳(今邳州)北部戴庄镇有徐山,山上有徐偃王石室,山下有徐偃王墓,近年在该镇九女墩又出土徐国铜编钟,钟上刻着“徐王之孙尊”(《博物志》、《后魏书》

古留国在今沛县,是夏时徐国国土睢宁龙泉山山上有徐偃王壁,今残壁犹存丰县徐王城丰县城北80里安徽泗州故徐城安徽泗州(今泗洪)徐城县北20里有故徐城,又称大徐城赣榆徐福村徐福乃徐偃王29代孙,因不满秦始皇暴政,东渡日本终生未归。
我们脚下的土地...徐国故事   [复制链接] 
 

来自江湖 来自江湖 当前离线
UID19863积分657泗洪币487 威望2 贡献0 激情55 精华1帖子316主题0日志0相册0记录0分享0好友1阅读权限60注册时间2008-11-29最后登录2011-12-25在线时间280 小时  狗仔卡
高级会员

小愣子

 

高级会员, 积分 657,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3 积分UID19863泗洪币487 威望2 贡献0 激情55 串个门 加好友 打招呼 发消息   发表于 2009-4-1 16:20:31 |显示全部楼层
徐,是一个姓,也曾是一个国。在遥远的上古时代,据说有位品行高洁的先贤带领百姓开创了徐国。这个古国存续了1500余年。在它毁灭后,一群后裔以国为姓,永世纪念昔日家国的辉煌。

  徐,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个姓氏。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徐”这个姓氏起源于一个古老的国家——徐国。

  说起徐国,首先要说到大禹。大禹奉舜帝之命治理洪水,立下大功,得以继承舜的帝位。在他治水的过程中,东夷族领袖伯益的支持是功不可没的。正因为如此,大禹晚年也许是出于公心,也许是迫于舆论,准备禅位给伯益。可伯益淡于权位,主动让位给禹的儿子启,自己隐居于箕山之北。根据《史记?夏本纪》的记载,禹一开始准备禅位给皋陶,但是皋陶早早就去世了,而后禹就准备禅位给伯益,但启依靠武力夺位,建立了夏朝。

  启子承父业,带来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改革,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进入“父传子,家天下”的奴隶社会。这不但改变了历史,而且改变了伯益所代表的东夷族诸多部落的命运。

  大在公元前2170年(夏启六年),为了永绝后患,夏启将伯益杀掉了。为笼络人心,夏启一面以重礼安葬伯益,一面将伯益的次子若木封于徐(山东中部、南部,郯城一带),这就是徐国的创始。

  夏朝期间,徐国国君大多贤明有为,徐国不断发展。夏朝对徐国不敢大意,经常进行征伐,掠夺财富和人丁,以削弱徐国的实力。这就引起后来徐国国君后羿、寒浞与夏的斗争。到了商代,徐国受征伐的情况大大减少了,徐国人在这种相对比较安定的环境中刀耕火种,在黄海地区创造出了灿烂文化。
  到了商末,特别是周朝前期,徐国力量强盛起来,甚至超过以前任何一个时期。从周公旦开始,周成王、周康王几代中,西周和徐的战争是最频繁的。徐国参与了以武庚为首的商殷残余贵族的叛乱,抵制周公的东征。徐国的驹王起兵直接攻周一直打到黄河边上,徐的后人为“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而自豪。鲁侯伯禽(周公旦的儿子)经常不断地与徐国磨擦,《尚书?费誓》载:鲁与徐戎、淮夷有过激烈的战争,鲁国受到威胁很大,以至一度不敢打开国都的东门。周朝统治者一直认为强盛的徐国是周朝统治的严重威胁,所以对徐国不放心,频频征伐。对此,《诗经》中多有记载。面对倾天下之力而来的周朝,徐国屡屡败退,南迁到泗洪一带。此时,徐国国君曾以诸侯国首领身份率兵西征,与周对峙。周穆王不敢与挟庞大军队而来的徐国交战,承认徐君为诸侯的盟主。可以说,徐国是周王朝第一个名正言顺的霸主,比春秋五霸的兴起要早得多。  西周的中后期,王位子传到徐偃王手上,徐国在淮泗地区再度复兴,正如史料记载:“徐偃王处江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徐国的复兴引起西周担心,于是命楚国举兵讨伐。徐偃王生性仁义,不忍心因为战争而让徐、楚量规百姓受难,于公元前963年(周穆王十三年至十七年间)便弃国而走,定居到彭城武原县东山(今邳州西北徐山)下,随迁的百姓有数万之多。徐偃王还曾经率领部分徐国人经海路南下,到达浙江宁波一带。最终,徐偃王还是在追兵的压迫下,怀抱美玉投海而死。

  由于徐偃王的仁义备受称赞,周在击败徐偃王后,又被迫封徐偃王的次子宝宗为爵,置都彭城,继续治理徐国,这便是今天的梁王城的由来。此时是在周共王(前922~前900)时期。

  春秋时,齐国等诸侯国割据称霸,徐国再度南迁到淮南、江北苏皖接壤的淮泗地区。那时,徐国已经国力弱小,民心比较松散,没有多强的抵御力量,夹在大国之间,小心翼翼生存。

  公元前512年(周敬王八年)夏,吴国派出使臣,责令徐国(今安徽泗县)和钟吾国交出领兵在外的公子掩余和烛庸。二国依仗有强楚撑腰,拒不从命,并私自放走二公子,让他们去投奔楚国。楚昭王十分得意,立即派出大员隆重迎接二公子,并让二公子在养地(今河南沈丘县)暂时住。接着,又命令莠尹然、左司马沈尹戍重修养城,把养城东北边的城父、东南边的胡田两块地方封给二公子,企图利用二公子危害吴国。这正好给了吴王出兵的口实。同年冬,吴王夫差派孙武、伍子胥兴师北渡淮河伐徐,放泗水水淹徐国。徐王章羽披散着发头,脸上刺青,将自己捆绑起来,领着妻子跪在夫差面前,请求保留国土,夫差不准。章羽无奈之下带着王室族人逃奔了楚国,徐国自此失去国号。

  夏启6年封若木于徐之后,徐国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代,共有44代君王,存世1500余年。

  徐在西周为东夷集团中最大的国家,《韩非子》说他地域五百里。《诗经?大雅?常武》篇说“率彼淮浦,省此徐土”。目前,在浩浩茫茫的历史文献资料中,很少见到徐国的具体经营状态,如经济、生产方面的文字。但是我们从出土文物,特别是青铜器铭文考古中,可以获得一些间接的东西。 
  古代青铜器出土文物,主要从商朝中、后期开始,到西周达鼎盛期。青铜器的制作标志着古代社会的生产和经济的发展。现已出土的西周青铜器有大量的铭文,极其丰富的证实和弥补了传统历史文献资料确切性及不足之处。西周金文中几次提到伐淮夷“孚吉金”的记录。“孚”相当于获取和掠夺的意思,“ 吉金”是优良的青铜器,徐戎是淮夷部族中最大的、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曾伯粟簋铭文载:“克逖淮夷,印燮繁汤(阳),金道锡行”,表明当时安徽繁阳以南的淮夷地区盛产铜和锡。《兮甲盘》铭记载西周关市之征,对南淮夷和诸侯百姓的相应规定,铭文中说:“淮夷旧我帛晦(贿)人,毋敢不出帛、其积、其进人。”“敢不用令,则即刑戴伐”,就是说淮夷必须向周王朝交纳吉金和财物,以及提供劳动力,否则就要讨伐。仅在周穆王时代,就发现十五器和淮夷有关的战争记录的铭文。《诗经?鲁颂?泮水》写鲁僖公征服淮夷,建造泮宫宴庆群僚的情况,以“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元龟象齿,大赂南金”为尾结之句。

  徐国的经济非常发达,是西周王朝赋税的主要提供地区,所以“征东夷”、“征东国”成为西周立国之后的主要战事,这在西周早期的许多青铜器铭文上也都有历史性的文字记载。徐国的经济发展还可以从徐器铭文和徐姓家谱及杂史中得到一些印象。例如:绍兴出土的“徐肴尹汤鼎”,“肴尹”是商朝、徐国、楚国设有管理祭祀的官员。《逸周书?王会解》中有:“祝淮氏、荣氏”:“淮、荣二祝之氏也。”其中淮氏当系淮夷,居然当上了周王朝的巫祝,可见淮夷经济的发达带来文化的进步,不然,周王朝不可能把祭祀这一神圣的职务轻易地授给一个夷人。徐国是淮夷中代表性的国家,已经有十分明确的分工管理这方面的官员。 " 
  《诗经?鲁颂?炯》是歌颂鲁国养马众多的篇章,相对来说淮夷地处江淮河网交错,航运事业占着优势。《英山徐氏宗谱》载:第三十八世祖先徐畅,“畅仕梦为司楫,主航运之事。周昭王南征,使畅操舟事之,行之汉泽,舟失其底,昭王死之,逸于南昌,报父仇也。”“司辑”是管理航运和船舶的官员,联系早先出版的《中文大辞典》“徐偃王”条下注:“穆王时徐子治国,仁义着闻,欲舟行上国,乃导沟陈蔡之间……”徐国居然想以航运的优势开凿运河,其国力可想而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