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娟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前几天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杭州采荷派出所接到一对父母的报警电话,儿子因不愿意父母为他购买新衣服,赌气离家出走,且没带手机无法联系。 接警后,民警立马开展寻找工作,因为母亲说过,儿子平时非常喜爱看书。于是民警推断,他极有可能是去了市民中心的图书馆。 果不其然,民警在图书馆的角落找到了离家出走的他,后经过民警劝说才回了家。 评论里,网友纷纷表示他是真学霸,生气了都往图书馆跑! 但是在一众羡慕的评论中,点赞很高的两条评论却是这样。 初看新闻,第一反应几乎都是这个男生简直一股清流,离家出走选择的都是图书馆,还不让爸妈买新衣服,太节俭了。 可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他已经都上大学了,买衣服买手机却是父母决定,能想象到他的父母一定事无巨细为他安排好了,所以他反抗的不是物质,是父母的控制。 1 反抗的不是物质,是控制 想起过年期间和要好的高中同学聚会时,我们一行五人中只有王鹏还单身。 我们调侃他是不是特别享受单身的日子,都28了怎么还不找对象呢! 王鹏却猛灌了一口酒说,谁想单身呢?我处一个女友爸妈都要问清楚对方条件,但凡有一点不符合他们的预期,就明里暗里游说我放弃。然后给我安排各种相亲,都是他们中意的类型,却不考虑我的感受。 28岁的大男人,出个门依然被父母问个底朝天,婚姻也由不得自己,觉得自己真的对未来不抱任何希望了。 很多父母的控制欲都比较强,什么都要管着,美其名曰关心你,为你好,可是这种事无巨细的关心,看似面面俱到,让你省了很多心,但是对孩子来讲其实挺累的,就像禁锢一般。 当你反抗时会被扣上不知好歹的帽子,然后告诉你:“翅膀硬了,会飞了!”、“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我会害你吗!”、“我图什么?还不是为你好?” 这些父母口中所谓的爱,就这样在无形中成了孩子们的枷锁。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最后溺死在这种假装美好的假象里。 2 父母的控制欲有多可怕? 还记得北大高材生王猛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发万字长文控诉自己的父母吗? 王猛从小成绩数一数二,四川某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 在别人眼中妥妥别人家的孩子,却完成了一封15000余字的长信,行文间言辞激烈,满是父母的“肆意操控”、“冲突”和“炫耀”。 母亲一直倾向于把他关在家里,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的,几乎没有一次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选择的。 原本以为,考上北大,就能远离家乡,逃离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没有。“在离家前,父母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电话,请她之后多多照顾”。大姨不断给他打电话,甚至悄悄联系他同学了解他的情况。 在王猛看来,这不是照顾,而是一种控制。 想起狄莺的18岁独子孙安佐,去年3月底在美国被捕,孙安佐之所以能发生这种事,和她的教育脱不了干系。 狄莺38岁高龄才生下孙安佐,对他非常溺爱:
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发表在《积极心理学期刊》的一项研究发现:
《欢乐颂2》中谭宗明曾经对安迪说:“永远不要低估国内父母的热情。为了孩子他们可以舍得一身剐,自然也会要求更高的掌控权。” 所以,想让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父母必须要收一收自己的控制欲了,该放手的时候就要放手了,多给孩子一点自主空间。 3 完美人生是充分拥有选择权 有一次,龙应台一家去垦丁海岸玩,龙应台要去上厕所时,随口问儿子:“你要不要去?” 儿子说:“妈,我要不要上厕所,自己难道不知道吗?” 当龙应台回来,儿子又问妈妈:“请问,你会不会问你朋友要不要上厕所?” 见龙应台摇头,儿子继续问:“那你为什么要问我上不上厕所呢?怕我尿在裤子里吗?” 因为这件小事,儿子还给龙应台写了一封信:
这封信,着实震撼了龙应台,她也把这封信称之为“安德烈的《独立宣言》”。 由此可见,龙应台之前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让儿子反感多次了。 反观作为父母的我们,是不是也一样在不知不觉间,按照自己的喜好在控制呢? 大到孩子找另一半、找工作、选专业,小到可能是上厕所、吃饭、买衣服这种不起眼的小事。 曾看过一期《非诚勿扰》,节目中谈到了教育话题,有一位男嘉宾感慨:“家长们很想参与到孩子成长的所有阶段,他们最喜欢说的话就是,‘我是为了你好’。” 这句话也激发了现场对于“控制型父母”的讨论,很多女嘉宾们也引发了共鸣:太多父母把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强加给子女,完全不考虑子女的需求和感受。 嘉宾黄澜则说:“很多父母是对孩子一种深深的担忧,认为孩子在做选择的时候千万不能犯错,也不能接受孩子出现错误。但是,太强势的控制,反而会让孩子失去自主权利,而走向反面。” 孟非总结的话非常经典:“确实有不少人把听话当作对父母的尊重,什么叫尊重?我认为,能够很好地区分什么叫尊重、什么叫服从,才是一个成年人走向成熟独立的开始。” 记得《奇葩说》有一期辩论话题是这样的:如果可以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的人生,你会按下这个按钮吗? 有控制欲的父母一定会,但是,孩子愿意你为他定制完美人生吗?你所谓的完美人生是孩子眼中的完美人生吗? 最后,我们会发现,我们呕心沥血绞尽脑汁费尽心机为孩子定制的未来,没有几个孩子会买帐! 完美人生应该是充分拥有最多的选择权! 所以父母们,最该学习的一课就是适时放手。 该断奶时、蹒跚学步时、分房睡时,狠狠心,孩子始终要学会独立。 报特长班时、选择专业时,放放手,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而不是以自己的想法去安排孩子。 不要像监工那样随时监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应该尽量像朋友一样,必要时给孩子提出建议和引导。 要永远记住,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也有自己的空间和隐私,不是你的私人物品。 如同《肖申克的救赎》里说的:“那些鸟儿注定不会被关在笼子里,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主自由的光芒。” 孩子终究会长大,会离我们渐行渐远,我们要做的是精心呵护,静待花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