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格律 格律,指一系列中国古代诗歌独有的,在创作时的格式、音律等方面所应遵守的准则。中国古代近体诗、词在格律上要求严格,其他如古体诗、现代诗歌等没有确定的、严格的格律要求。 格律是诗、赋、词、曲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外国诗歌也有自己的格律;格,通俗来讲就是格式、格局,主形;律,即音律,主韵。 何为平仄格律 由平仄不同的汉字根据一定的规则,排列出诗的格式,这种规则就是格律中的一项。 平,平指平直,为平声调汉字。仄,仄指曲折,为仄声调汉字。关于汉字声调平仄的划分,有口诀说明: “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为仄真奇特” 调配平仄声调以加强诗歌的音乐美,是古典格律的精髓。 何为入声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唐宋时期,官方使用的语言系统为中古音音系,不同于我们现在使用的普通话音系。 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至普通话全面普及,入声全部分入新韵四声中,如下图: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当然,平仄声在文学体裁中的使用,并非只有格律诗,下面我们以实例的方式,来看一下平仄声历来出现在哪些体裁中。 平仄格律 平仄格律口诀: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同句相间,同联相对,邻联相粘” 汉字一字一音,诗句中的音节,以两个字或一个字为一顿,语言学称为音步。每两个字为一个音步的称为双音步。每一个字为一个音步的称为单音步。 音步的排列变化大致分为两种,一种由格律句式变化而产生,另一种由词语结构变化而产生。 每个双音步的第二个音和单音步是每个音节的节奏点,一般称为节拍或拍子,在音韵中,节拍很重要,是音之节点,此处的声调轻易不允许有变动,而非节点的位置,声调在一定范围内,是允许有所变动的。 故而派生出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律诗口诀。也即五言的一三位置的字,七言一三五位置的字一般可忽略其平仄声调。五言的二四位置的字,七言二四六位置的字是不可轻易变换平仄声调的。 关于字和句的平仄格律,都与节拍有紧密的关系。概括地说有三点: 1、每句中的每个节拍所在(不包括句末一字),平声仄声字要交错使用(相间); 2、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第三句和第四句之间,句中凡属节拍(不包括句末一字)用的平仄声字,两句要互相对立,不能相同(主要看每句的第二字,因为第四、第六两字使用大拗手法时,平仄会产生变化,后文会作详解); 3、第二句和第三句之间,句中节拍的平仄声字(不包括句末一字)两句要相同。(相粘,折腰体除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