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第5楼孙逐明于2010-11-25 10:47发表的 :
孙逐明:
由于平仄递用能加强诗歌的音乐美,和西方节奏律有些相似,所以曾经有许多著名学者都认为,平声长而重,仄声短而轻,汉语诗歌的平仄递换相当于西方的轻重律和长短律。
这种看法完全站不住脚。
汉语有轻度的词汇重音,可它主要由词素之间的语法结构决定,如偏正式合成词〔红旗、公路……〕多为重轻式,述宾式合成词〔结果、纺纱……〕多为轻重式等等。词汇重音根本与阴阳上去四声无关,唯有变调轻声才是轻读的声调。也就是说平仄声之间根本没有轻重的对比。
汉语声调之间也有轻微的长短差别。现代语音学家白涤州用浪纹计上的声浪线计算过北京方言四声的长度,结果上声最长为488σ〔1σ=1/1000秒〕,阳平455σ次之,阴平436σ又次之,去声最短为425σ。
四声长短的差别太小,听觉几乎察觉不到,只有通过仪器的测量才能察知。这且不说,长短在平仄声里是交叉分配的,平仄系统不存在长短的正态分布。
1、平声:阴平55,阳平35。
平声都上升到最高度5,是高音部的上扬声调。
2、仄声:上声211,去声为51。
仄声都下降到最低度1,是低音部的下抑声调。
普通话里平仄的对比,表现为高音部与低音部的对比,上扬与下抑对比。
三羊:
1、平仄不是一种长短律。平仄只是一种高低律。长短是一种水平距离;高低是一种垂直距离。古人的平仄长短,我们今天无从考证。现代语音学家白涤州用浪纹计上的声浪线计算过北京方言四声的长度,其结果:上声最长为488σ〔1σ=1/1000秒〕,阳平455σ次之,阴平436σ又次之,去声最短为425σ。这微弱悬殊,只是用仪器测试的,我们在读听的整个过程中,口耳是根本无法觉察和体味的。更何况上声应短而长,平声应长而短。依据传承规律来说,虽可有变化,也不至于相差到如此程度。王力所说的“平声占时间大致比仄声长一倍”,应该是一种无端的猜测和臆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