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门课”推出了精彩

 江山携手 2019-02-22

■文《教育教学管理》 

   “推门课”就是听课的人员在事先不打招呼的情况下直接进入课堂听课的一种教学管理方式。在教学管理实践中,“推门课”好处多多,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不加修饰地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的常态,真实地展示教师的敬业精神,有利于形成学校管理和教师的自我管理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有利于客观地指导和评价教师……

   1、“推门课”推出了课堂教学的质量。随着电脑与手提电脑的广泛应用,教师们的备课不同程度地成了搜索、下载、复制、粘贴的产物,每课的框架基本雷同,备课效率极高,备课质量下降。“推门课”增强广大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促进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研究教法,全面了解学生,实现了有效教学,较好地弥补了上述备课的缺憾,使课堂教学生动活跃起来。

   2、“推门课”推出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为“推门课”有着“随时随地”和“不可预期”的特点,所以作为一个充满自尊、有价值追求、不甘落后的教师,就会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自觉地展示良好的工作状态,不断地强化自我发展的意识,把学习当作一项任务、一种生活、一种需要、一种责任、一种境界、一种修养、一种追求。就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刻苦钻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3、“推门课”推出了教师开放的心态。那种关起门来成一统的闭锁现象必然会导致我们心理的枯竭、能力的枯竭。“推门课”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因此,老师们要精心准备好每堂课,给自己一点压力,也给自己一点自信,以开放的心态悦纳别人,悦纳自我,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4、“推门课”推高了课堂优秀率。一些教师在上公开课时,全力以赴,上出了很多优秀课例,但平时的课堂就大相径庭。一些教师没有备课就进入教室上课,没有备课就上课的情况绝对不是偶然的。在星期一,出现没有备课就上课的情况比平时的几率要高得多,主要原因是教师在休息日活动过度疲劳影响了正常的工作。“推门课”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就会大大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课堂优秀率就会大大提高。

   5、“推门课”推出了管理方向。听课人特别是班子成员走进班级、走近学生,一是听课堂教学,二是自然地观察到自己分管的、关心的工作中所涉及的内容,通过听课、交流和访谈了解到该班的教风学风和班风,为下一步做好各自的管理工作打开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实践证明:“推门课”推走了困惑,推走了难题,推出了方法,推出了智慧,推出了质量,推出了精彩!

“推门课”不能再推了

《中国教育报》

   “推门课”不能再推了,原因有四:
  一是对教师权益的侵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第一款规定,教师具有教育教学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教师在班级里授课,正是行使自己的正当权力,倘若有不速之客,势必会影响教学秩序,甚至不得不中断教学。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对突然来访者要不要打招呼呢?要不要示意学生欢迎“推门者”呢?这种粗暴的干预态度表面上是道貌岸然的工作检查,而实际则是对教师合法权益的随意践踏。
  二是对师生不尊重。一个人在专心致志地从事某一工作时,是不希望有人来打搅他的。设想,教师正讲得头头是道、同学们正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突然有几个人进来真是扫兴。学生们也会想,为什么老师教育我们上课不能迟到,听课的老师就可以迟到吗?这样一来,影响课堂教学正常秩序是无疑的了。
  三会引起教师心理危机。据调查,大部分教师是不欢迎听“推门课”的。因为“推门课”给他们带来的心理负担太重。不同类型的教师对“推门课”有着不同的心理反应:性格外向教学水平较低者会自弃,“我就这样了,你能将我咋样”,他们一般会这样说;性格外向教学水平较高者会自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咱烂船也有三斤钉”;性格内向教学水平较低者会自疑,“我又得罪了谁?为何偏偏选中我?是谁在打小报告了?”他们可能会这样去想;性格内向教学水平较高者会自责,“天啊,领导这么关心我,我怎么能有半点懈怠呢?”他们常会这样埋怨自己。由此看来,只有第二类教师能坦然面对“推门课”,其他三类基本上都是反感“推门课”的。心理变化就会引起行为变形,行为变形就会引起心理焦虑,就会引起心理危机,就会引起人际关系的恶化。
  四是管理观念落后。也许有人会说,“推门课”虽然是搞突然袭击,但是对教师的教学状况又是最真实的了解,能掌握教师的备课情况和真实的教学水平。其实,这种评价对教师是不公平的,“骑马你没看见,骑牛你却看见了。”以“推门课”来评价教师往往是以偏概全。根据木桶理论,整体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推门课”的目的是将最短的那块木板拉长还是缩短?这种拿管理个别人的方法来管理大部分人科学不科学、公平不公平、划算不划算?再者,一个现代化学校应该从行政管理走向学术管理,从现状维持走向体系构建。教育不能靠检查作为低层次的管理手段,不能将教师作为监视的对象,管理者更不能成为包工头似的监工。只有引导教师们将小事做大,把苦事做甜,将琐事做细,把善事做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去实现自我价值,才是现代学校管理者思考的重点。
  由此可见,“推门课”可休矣。

驳《推门课不能再推了》

■文《中国教育报》

   固然“推门课”在操作层面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但冠以“对教师权益的侵害”、“对师生不尊重”、“引起教师心理危机”、“管理观念落后”四条“罪状”,而将之“一棍子打死”,实属不该。

  严格意义上的“推门课”,并不是领导们或教研员们在教师课堂教学期间突然推门而入。一般情况下,听课者要提前进入教室,与学生有一些沟通,初步了解将要讲授的内容,为听课作好准备。所谓的“推门课”,只是未提前通知授课教师前去听课而已,与我们平时的听课并无什么两样。何况,我们在教学管理层面上一直大力倡导“公开教学”的理念,鼓励教师的课堂教学随时随地向其他教师开放。因此,指责“推门课”构成了“对教师权益的侵害”、“对师生不尊重”,有夸大之嫌。

  “推门课”会“引起教师心理危机”,亦是言过其实。《“推门课”不能再推了》一文认为,学校管理者或者教研员们搞一次“推门听课”,教师中“性格外向教学水平较低者会自弃”,“性格内向教学水平较低者会自疑”,“性格内向教学水平较高者会自责”,因而“引起心理焦虑,就会引起心理危机,就会引起人际关系的恶化”。笔者以为,这种问题归因看似合乎逻辑,其实是放大了“推门课”的负面影响。实际上,教师只要能够较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听课者也不会“横加指责”或“说三道四”。何况,一般情况下,听课者在“推门听课”后会及时与授课教师就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展开研讨,一些所谓的“课堂失误”反而成为研讨交流的宝贵资源。只要“推门听课”后,听课者不做“甩手掌柜”,真心诚意地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中“性格外向教学水平较低者”就不会“自弃”,“性格内向教学水平较低者”就不会“自疑”,“性格内向教学水平较高者”也不会“自责”。

   “推门课”是一种“管理观念落后”的教学管理评价方式,理由是“骑马你没看见,骑牛你却看见了”。对此,笔者不以为然。教学管理的确需要从正面理解关爱教师,以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但教学管理也需要创设一定的真实“管理情境”,以便劝说某些教师加速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与专业素养。对于“骑牛”的“推门课”,听课者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管理情境”,通过民主的“切磋琢磨”,让授课教师能够从深层次上觉悟到自己“骑牛”的原因所在,以便不断提升自己的执教水平。“推门课”作为一种教学管理方式,只要在运用时尽力突出发展教师的功能,淡化“甄别”、“评价”的作用,教师就不会发出“骑牛你却看见了”的感叹与不平。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推门课”的命不能“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