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崔允漷:学习素养通过项目化学习培养

 老苏读书 2019-02-22

学科项目化学习应如何双线并行,成就学科素养和跨学科素养融合?如何使学生在主要学习领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解决当前课堂学习中存在的虚假学习、机械学习、竞争性学习的困境?

本文是《项目化学习: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序言节选,由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所著。文章同时还刊登在2018年《上海教育》杂志12A刊。

教人读书、做事、做人,堪称教育目的的全部,它涵盖了学校教育的过程与结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然而,当前中小学教育重读书、轻做事、淡做人,教育目的过于窄化、矮化、细化,导致学校学习成了死记硬背、解题训练、细目测验,培养出来的人存在唯分是图、高分低能、有分无德等问题。这一现象已是众人皆知,然而,如何破解、何时破解,仍需探索。

其实,有关做事、做人的教育,中西方有着丰富的经验与资源,项目化学习就是其中之一。从教育学的渊源来看,项目化学习之思想源于杜威的“做中学”的经验学习,以及其弟子克伯屈的设计数学法(project method)。那时的项目化学习主要针对过于重视读书所造成的弊端,强调通过一个个经过设计的项目学习“做事”。

项目化学习 (Project-Based Learning)缩写为 PBL,又译为“基于项目的学习”,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源于 1958 年美国医学院的一种做法,即把通过多科会诊治疗一例疑难杂症的病人当作一个项目,旨在试图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非良构问题。

其核心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用来组织和推进活动的真实问题,二是最终形成的问题解决方案或产品。后来,建构主义与学习科学的发展,为此类项目化学习在医学、教育、管理、经济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推崇。

在教育领域,当 21 世纪世界各国将教育目的聚焦在核心素养时,做事与做人的教育备受重视。目的变了,手段必须变革。关键能力需要通过学会“做事”的项目来实现,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需要通过学会“做人”的项目来培养。

同时,在做事中也可达到育人的目的,如通过合作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培育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造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学会读书、做事既是阶段性目的,又是终结性目的的手段,学会做人才是最终目的。

项目化学习强调真实情境、复杂问题、超越学科、专业设计、合作完成、成果导向及评价跟进,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生命与活力。项目化学习不仅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运用大项目设计课程单元或模块,而且作为中小学生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普遍存在于他们的学科或跨学科学习之中。

夏雪梅博士带领的团队针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学科课程教学现状,选择立足学科、基于课程标准、指向学习素养的项目化学习探索,提炼了学习素养视角下项目化学习的四个特征:核心知识的再建构,创建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和成果,用高阶学习包裹低阶学习,以及将素养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实践。

该团队提出的项目化学习有别于以往的尝试,是一种带有课程意义的学习设计方法,创建了包括六个维度的项目设计框架,充分体现了项目化学习时代性、本土化的特点。它强调设计思维和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在做事中理解概念,形成专家思维,引发跨情境的迁移,引导学生将当下的读书与做事(项目)、做人(素养)建立关联,将学校学习与未来个人生活、校外社会实践建立关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