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崔允漷教授语录,核心素养是完整的育人目标体系

 nmeqyhj 2019-07-13

崔允漷教授曾以“四个有”来概括理想教育家的特质,即教育家要有一种致力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专业精神;有一个统率性、先进性的大观念;有一套自洽的教育概念或命题;有一套与上述观念相一致的课堂教学的精湛技术。

以此对照崔教授在基础教育课程领域,特别是教师教学设计方面的贡献,崔教授的教育研究可谓处处洋溢着教育家的特质,或许这就是他的知行合一。另外,非常难得的是,作为新课程专家,崔教授的文章和讲座总是金句爆棚,妙语迭出,让原本抽象的学术理论在“接地气”的表达中化为形象生动的教育思想,令人印象深刻。

本文综合整理自崔教授已发表的多篇文章,聚焦在新课标和核心素养上。限于篇幅和水平,难免挂一漏万,惟愿大家受益。

崔允漷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核心成员

关于新课标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2017版)普通高中课程修订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色:

  • 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问题导向;

  • 二是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厘清学科教育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贡献,凝练学科核心素养,建构完整的目标体系;

  • 三是针对2003年版课程标准的不足,首次研制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为学科学业质量评价、考试、命题提供依据;

  • 四是响应国家国际化战略的号召,加强外语教育,在原先英语、日语、俄语课程标准修订的基础上,新增德语、法语与西班牙语三门课程标准;

  • 五是在课程标准研制坚持科学性的基础上,强调开放性与民主性,除了研制专家团队内的持续对话与协商,在三年研制过程中,还有三次在不同层面征求意见,最后一次是在全国范围征求意见;

  • 六是创新课程标准修订过程的组织机制,将专家团队分成两类:一是综合指导组,二是学科修订组,便于在专家内部开展有效而深入的讨论与对话。这些经验极具国际意义。

如何通过课程改革让更多的人受益,特别是让学生受益,这是我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普通高中新课程资源系列丛书”编委会 

顾问:张民生 朱慕菊

主任:崔允漷 陆志平

副主任:杨向东 张铁道 刘红云 杨晓哲

关于育人目标

教师的业绩不是教书,而是育人。教书容易,育人难。把我们教的东西,留在学生身上,留下的那个东西是“素养”,这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育人目标不断升级:

  • 1.0版,1952年从苏联改变过来的,叫做“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2.0版,2001年新课程出现“三维目标”,这是革命性的进步。

  • 3.0版,2016年提出学科核心素养。这是“育人”,育人和教书的观念是不同的。

  • 4.0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增加了一些原来没有的新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每个学科育人育些什么。

    2、明确学业质量标准,高中课标确定之后,考纲就没有了,就是要依据课标来命题,学业质量标准就是命题的依据,高考中考命题的依据。

关于课程目标

课程……问题,目标是灵魂,它既是课程逻辑的起点,也是课程逻辑的终点,决定着后续的三个问题。因此,清晰的目标是关键。没有清晰的目标,就没有明确的依据来处理教材和选择方法,也就没有标准来评价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然而,要确立清晰的目标,除了自下而上的学情研究、教师的专业判断、目标叙写的技术之外,还需要自上而下的教育目的具体化的推论,从应然的“目的”走向实然的“目标”。这是课程作为一个独立领域出现的标志,是课程走向专业化的第一步。

课程因儿童而存在,没有儿童,就没有课程。课程既要为儿童明天的生活做准备,也要为儿童今天的愉快生活做贡献;既要为儿童参与社会生活做准备,也要为儿童个人的幸福生活做贡献;既要教育儿童“生得伟大,生得有意义”,也要教育儿童“活得精彩,活得快乐”。

我们提倡课程育人,就是说,教师不只是教学生学会读书(知识与技能),还要教学生学会做事(能力),更要教学生学会做人(素养)。


学校教育最核心的专业要素是三个东西:学生、教师与方案。

关于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完整的育人目标体系。从抽象到具体,它可以分为三层:顶层是教育目的,中层是学科育人目标,底层是课堂教学目标,这三层自上而下不断具体化,自下而上不断抽象化,构成了课程育人的完整框架,也体现了课程育人的复杂性与专业性。

学科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升,是学科育人目标的认知升级。

课程是条船,素养是彼岸,我们都是撑渡人。要认清自己的地位,我们只能做什么,做不了什么,在什么情境下做,这是我们从事课程的人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于教-学-评

没有评价,就没有课程。

课程成为一种专业的最重要的标志在于评价,即我们何以知道预设的目标已经达成,何以清晰地知道“学生学会了什么”。

教师理应“先学会评价,再学上课”,就好比旅游“先定景点,再定怎么去”。教师课堂上采用的形成性评价,相当于开车时的GPS(全球定位系统),没有评价的课堂犹如没有导航的驾驶。

考试如果是考知识点,那教学一定就会操练知识点。如果考试关注素养测评,那课程和教学中就一定会有素养。

语文、数学、外语,一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就像一栋大楼,我们原来都是按照知识点教学的。一扇门教一下,一扇窗教一下,水泥教一下,钢筋教一下,这样的教跟整栋大楼难以建立关联。这是基于知识点教学的缺陷,现在要改成单元学习设计,单元就是一间房子,既有窗子又有门,把门、窗、水泥、钢筋等结构化就变成一个单元。

素养是靠学生自己悟出来的,不是靠教师教的。教师教的知识、技能或能力是学习的阶段性目标,是通向素养的手段, 其本身不是目的。

关于知识教授

学校教授的,应该是对未来有用的知识。所谓对未来有用的知识,不仅仅是知识点,而是适应未来竞争的能力。

但是,我们现在的很多学校,还只关注教授一些对现在有用的知识——即对考试有用的知识。这是不对的,也不符合教育的要求,我们已经因此付出了太大的代价,牺牲了太多的孩子了。

以知识点为站位,看到的目标只是了解、理解、记忆;以单元为站位,看到的目标才是学科育人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我们学校课程一定要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德性就是我们讲的素养。

关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产品即教学方案应该是教师开给学生的学习“处方”,让学生明白去哪里、怎么去、怎么知道已经到那里了,而不是教师告诉别人“我自己”要做什么。教师不要整天只关注自己怎么教,而要关注学生学会什么、有没有学会、怎么学会。因此,教学变革首先要变革教学设计。

当下的教案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目标写学生去哪儿;重难点是20世纪写教学目的、任务时常写的,而新课程要求写目标了,就不需要写重难点了,因为目标就是回答如何解决重难点问题的;教学过程主要回答教师自己做什么,主语全是教师,如导入、创设情境、讲授新知识、布置作业,等等。

教师写了那么多年的教案,连“用户”是谁都没搞明白。相反,医生在写处方或病历时从来不写他自己要做什么,而是写病人要做什么。这样一比较,教学的专业性远不及医学。况且,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学会了,教师只关注自己怎么教,能达到“学生的学会”吗?所以,教学变革要从教案开始,教案不变,课堂就不会变!

教案变革的方向是把深度学习设计出来,让真实学习真正发生。

关于教学内容

如何解决“只有教材内容,没有教学内容”的问题呢?简单地讲,首先,要有清晰的目标;其次,教材处理需要通过“三化”以实现“三有”:

一是通过把所学的知识条件化,即补充背景知识,让学生知道这一知识“从何而来”,让教材内容变得有温度、有情感,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有趣”。

二是通过把所学的知识情境化,即介入真实情境,让学生知道、体会教材中学的知识“到哪里去”,能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有用”。

三是通过把所学的知识结构化,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迁移,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意义”。学校课程不是碎片化的一条一条的微信,而是有组织、有结构的。用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学科结构课程专家布鲁纳的话来说,越有结构的知识,越接近学科本质;结构化的知识有助于记忆,有助于迁移。

当老师是一个很烦琐、很操心的职业,怎么坚持下来要靠信念。

新课标 新教学 新高考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新教学系统丛书系列

为了切实推进新标准及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改革,一批课程标准研制专家、学科专家、课程专家、评价专家、信息技术教育专家和教学名师在共同教育理想的感召下,组建成专业共同体,深入研究、勤奋探索,系统研发了“普通高中新课程资源系列”丛书,形成了有教学指南、学习指南和线上学习系统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新课标、新教学、新高考 学与教指南”。

指南丛书囊括了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通用技术八个学科,旨在满足新课标新高考背景下的新教学需求!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群也同期上市!

▲“新课程资源系列丛书”编委会 

顾问:张民生 朱慕菊

主任:崔允漷 陆志平

副主任:杨向东 张铁道 刘红云 杨晓哲

新课程资源系列3大理念

1.素养为本的单元设计

改变以教授知识点为立场的教学设计范式,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纲,尊重学科逻辑体系,不罗列、照搬知识点,而是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充分考虑大观念和关键能力,在规定的课时内,选择或设计主题,组织教学内容,强调教学过程关键环节,明确评价目标与方法,形成教学单元。同时为在真实情境中面对真实任务或挑战吗,促进教师教学,引领学生学会学习,提供支持。

2.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

以学生的学习主线,以大任务、大主题实现单元设计。创设真实合理的学习情境,突出项目学习和问题解决方案,设计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习成为质疑和反思、交流和讨论、探究和创造的过程。学生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和机械训练。

3.线上线下的智能系统

充分发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优势,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工具和学习支架、富媒体学习资源、功能强大的交互式学习平台,推进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混合学习,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嵌入式评价和阶段性评价,全面、精准、及时地促进教和学的变革。

新课程资源系列4大特色

1. 教师用书体现完整教学设计,指导教与学,创新教学评价

2. 学生用书体现学习过程,引导学习活动,支持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3. 嵌入式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体现教—学—评一致

4. 实现新课程、新标准、新教学、新高考的科学对接,弥补教学缺失环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