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82年和1993年我国就有两次全国范围大样本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1982年的调查显示精神障碍的总患病率为1.1%,终身患病率为1.3%; 1993年分别为1.1%和1.4%。这些数据为了解我国精神疾病情况提供了科学依据。 但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精神障碍的患病率、治疗变化较大且地域差异明显,原有的研究成果已缺乏权威性。 2012年,“中国成人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立项启动。2019年2月18日,研究发表,引发热议。 这是我国第三次全国性、大规模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157个县区中抽取38593户家庭。 最终32552人完成了针对心境障碍、焦虑障碍、酒精和药物使用障碍、精神分裂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进食障碍、冲动控制障碍和老年期痴呆等七类精神障碍的调查。 1.心境障碍 中年妇女多 心境障碍包括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躁狂症等类型。表现为持续性的情绪高涨或者低落,伴有认知和行为的改变,常反复发作。 研究结果显示—— 抑郁症终生患病率为3.4%(将近4760万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的患病率显著高于中青年。 双相情感障碍终生患病率为0.6%。35-49岁之间的中年人患病率最高,最低的是65岁以上老年人。 此外,女性的心境障碍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4.6%/3.5%)。 2.焦虑障碍 患病率最高 焦虑症表现为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伴有头晕、心悸、震颤、呼吸困难等表现,包括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等类型。 研究结果显示—— 焦虑症的终生患病率为7.6%(将近1亿人),12月患病率为5.0%,是患病率最高的一种精神障碍。 特殊恐怖症的终生患病率最高,达2.6%(将近3640万人),女性显著多于男性(2.6%/1.4%),不同年龄层患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中年、老年和青年。 其次是强迫症为2.4%(将近3360万人)。其他,惊恐发作终生患病率为0.5%(将近700万人);广泛性焦虑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0.3%(将近420万人)。 3.酒精和药物使用障碍 年轻男性多 物质使用障碍常见的是酒精和药物使用障碍,表现为物质依赖和滥用。 研究结果显示—— 18-35岁的青年人患病率最高,并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 酒精使用障碍情况严峻,其终生患病率达4.4%(将近6160万人),其中严重的酒精滥用高达3.1%。药物依赖和药物滥用相较于酒精要轻得多,终生患病率等于或小于0.2%。 男女差异在物质使用障碍上最为明显,酒精和药物使用障碍的男性明显多于女性(3.6%/0.3%)。 4. 精神分裂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农村年轻人多 精神分裂症表现为思维障碍、幻觉、妄想、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发病时自知力缺乏,病程迁延。 研究结果显示—— 精神分裂症的终生患病率和12月患病率都为0.6%(将近840万人),其他精神病性障碍都小于0.2%。 精神分裂障碍显著多发于青年时期,并且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而降低,而农村发病率显著高于城市。 5.进食障碍 终生患病率低 进食障碍主要包括厌食症和贪食症,多见于年轻女性,厌食症主要表现为拒食,贪食症主要表现为狂吃后催吐来补偿。“三月不减肥,六月徒伤悲”,许多初中中女生为速瘦,盲目节食减肥以致患病。 研究结果显示—— 厌食症和贪食症的终生患病率和12月患病率都小于0.1%(也有将近100万人)。 6.冲动控制障碍 年轻男性多 为了缓解自己内心的紧张感或者获得满足,冲动控制障碍患者会采取一些冲动乃至无法控制的不当行为,例如“偷窃癖”、“纵火癖”等。 研究结果显示—— 冲动控制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1.5%(将近2100万人),12月患病率为1.2%,男性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1.7%/0.8%)。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显著降低。 7.老年期痴呆 终生患病率高 老年痴呆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老年人记忆力变差、失语、失认、行为失常、情绪改变等。 研究结果显示—— 65岁以上受访的老年人中,老年痴呆终生患病率为5.6%(将近7840万人)。 除去老年期痴呆,六类精神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16.6%,也就是说,在我国近14亿人口中,有2.3亿人在他们的一生中会得这六类精神障碍疾病中的一种或以上,相较前两次数据增长较大。以抑郁症为主的心境障碍、焦虑障碍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老年期痴呆的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时隔二十年,这篇能够较全面反应中国居民精神障碍患病率的调查终于面世,为我们精神疾病的防治、临床实践、医疗服务改革等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从研究结果中我们发现,精神障碍防治仍挑战巨大。不仅因为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差别大,还有国内仍普遍存在的精神疾病污名化和患者病耻感。 许多精神障碍的患病之初,患者多表现出情绪上的改变以及躯体上的不适。尤其之焦虑障碍和心境障碍,患者反复就医却查不出病甚至被误诊,导致医疗资源浪费和病情延误。也有患者自觉痛苦,却不愿意去就医,病情逐渐发展影响到生活工作社交等社会功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