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的定位方法 腧穴的定位方法包括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指寸定位法;简便定位法四种。 体表标志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体表解剖标志可分为固定的标志和活动的标志两种。 骨度分寸 骨度分寸定位法,是指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临床常用骨度分寸如下 部位 起止点 折量寸 度量法 说明 头面部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 12 直寸 用于确定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3 直寸 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发际正中 3直寸 用于确定前或后发际及其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18 直寸 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 9 横寸 用于确定头前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9 横寸 用于确定头后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胸腹胁部 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歧骨) 9 直寸 用于确定胸部任脉经穴的纵向距离 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脐中 8 直寸 用于确定上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脐中指耻骨联合上缘(曲骨) 5 直寸 用于确定下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两乳头之间 8 横寸 用于确定胸腹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 12 直寸 用于确定胁肋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背腰部 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 3 横寸 用于确定背腰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3 横寸 用于确定背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上肢部 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 9 直寸 用于确定上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 12 直寸 用于确定前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下肢部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18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内侧足三阴经穴的纵向距离 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 13 直寸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 19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臀沟至腘横纹相当于14寸) 腘横纹至外踝尖 16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后外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 手指同身寸 手指同身寸法是在骨度分寸法的基础上,医生用手指比量取穴的方法。在实际操作时应注意参照患者身材的高矮胖瘦而适当增减比例。常用的有下列几种。 中指同身寸 中指同身寸,即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这种方法适用于四肢及脊背作横寸折算。 拇指同身寸 拇指同身寸,即以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 横指同身寸 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即将四横指相并(一夫),以其中指第二节为准,量取四指之横度作为3寸。此法主要用于下肢、下腹部和背部的横寸。 手指比量法必须在骨度规定的基础上运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则必然长短失度。因此,骨度分寸与手指比量在临床应用中要相互结合。 简易取穴 简易取穴法简易取穴法是临床上较为实用,而且是简便易行的取穴法。如取列缺时,可令患者左右两手之虎口的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腕后高骨的正中上方,当食指尖处有一小凹陷即是本穴。又如取劳宫时,可令患者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一横纹上,即是本穴。再如取风市时,可令患者双手自然下垂,于股外侧中指尖到达之处即为本穴。此外,如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取百会,垂肩屈肘取章门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