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是 《新课标》倡导的一种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一直来,由于小组划分随意,组织散乱,导向性欠缺,任务设置小、碎、细,且缺乏正确引导等原因,使得“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对课堂教学起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推动,乃至很多老师对“小组学习”产生质疑。那么,怎样才能突破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真正成为课堂的活力所在呢?下面和大家分享我们学校在小组建设上的一些成果。 一、小组的建设与管理要细要实 1. 科学合理地组建学习小组。要让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真正产生实效,首先在小组的划分上是很有讲究的,不能随意划分,要兼顾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组织能力等因素,尽量做到科学合理。应遵循男女比例分配适中、学生性格搭配互补、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结合好、座位的安排要合理、阶段性随机调整等原则,组员人数以 4 人为宜。科学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才便于、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落实和操作,收到良好效果。 2. 小组成员要有明确分工。学习小组合理组建起来之后,每个小组设一至两个小组长,履行课堂上“小老师”的职责,实行一对一的帮扶。小组长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是教师指定,也可以是学生民主选出。小组长是合作学习小组的管理者和协调者。刚开始可以由教师指定小组长,但并不是一成不变。随着小组之间的不断磨合,组员的不断成长和变化,可以适当进行调整。或由学生推选组长,因这样产生的组长更有威信。为了方便操作和管理,小组组员要进行编号,一般分1 号、2 号、 3 号、4 号,1 号和 2 号相对来说是各方面比较强的学生。编号的目的既方便小组汇报展示的操作 (比如 1 号帮 4 号,2 号帮 3 号。这样,一个学习小组中若有两个小老师,对落实课堂教学目标有很大的帮助),又分解了教师课堂教学压力,还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比如语文课,在检查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效果一环节时,老师要求每个小组的 4 号(组内最弱)来开火车读词语。如果能顺畅通过,说明连最弱的学生也掌握了,这是对学生学习效果检查最实效的措施。各学习小组为了让自己小组争得分数,会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想方设法去帮助组内较弱的同学。不管老师抽到那个号数都能答对,为自己组加分。 3. 重视小组的凝聚力建设。要想保持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小组凝聚力的建设是很重要的。首先,各小组要有自己的组名,由各组讨论而定。如智慧组、阳光组、勇敢组……只要是学生自己取的,他们就会喜欢。其次,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小组口号。班有班号,小组也有小组口号。如智慧组的“智慧、智慧,我最会”;阳光组的“我快乐,我阳光!”小组口号有时可以用来给小组打气和渲染课堂气氛。最后,要经常开展一些小组活动。如接力赛、四人三足,或以小组为单位办板报、合作大扫除等。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一种小组团体意识,体会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凝聚力。 4. 及时做好小组长的培训、指导工作。小组长是老师的得力助手,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小组长的作用很大。如果小组长培养得好,那么小组合作学习就会组织得非常有序,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小组长的培养是小组建设的首要工作。如果小组长缺乏管理能力,小组交流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中要非常重视小组长的培训和指导。首先,定期培训小组长,教会他们小组交流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在课堂小组交流时,教师要进行跟踪指导。特别是一些比较弱的小组,教师有时候还得参与其中示范,手把手地教。只有小组长的培训指导到位,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如在“小组合作学习生字”环节中,小组长可以这样组织:大家先听我读一遍,然后每人读一次给大家听,发现谁读错或不会的字就帮他圈起来,最后一起互帮互学那些不会认或读错的生字。小组学习生字词通常有这三个步骤,时间大概 4 至 6 分钟,根据年级和生字的多少而定。经过两年的尝试,发现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并能互帮互学,课堂效果非常好,90%的同学可以达到生字教学目标。 二、加强小组交流的有效性指导 为什么有些学校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那么生动有效,而有的却有形而无实呢?原因就在于小组交流的操作技巧上。人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小组交流时,同学们个个都在讲,看起来似乎很激烈、热闹。但讲给谁听?意义何在?因此,加强小组交流的有效性指导也非常重要,要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在组内进行有序、有效地交流。交流前,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充分先学。只有学生对交流的知识有了充分的感知,有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才能在交流时做到有言而发。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在交流的时候人人有序发言。也许,刚开始时小组交流只是优生在发表见解,弱的同学不敢开口。针对这个现象,就得要求各个小组在交流的时候关注组中比较弱的同学,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帮助学困生发言。哪怕重复别人的观点,也要开口发言。慢慢地,组内弱的同学会被带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取得良好效果。 另外,要做到小组交流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很重要。无论谁发言,其他的组员都应该集中精力倾听别人的发言,并能对别人的发言提出意见或进行补充。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要巡视指导,并一起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引导学生如何虚心倾听同伴的发言。当学生发言不完整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教给他们一些发表意见的常规语言,如“我觉得某某同学的意见是对的,但我有补充……”“我认为某某同学的意见不正确,应该是……”同时,教师要关注那些学习能力弱的同学,鼓励胆小或自卑的同学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还要提醒那些过分争强好胜的同学:要学会认真思考,尊重别人。 三、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评价 任何一项改革要想取得成效,必须得有监测检查的评价机制。否则,时间一长,就会失去实效,流于形式。为了让学生保持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老师们想了很多方法来激励学生。我经常看到课堂大多都是由老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以单个评价和随机评价为主。比如,课堂上哪个同学表现好就奖励一个星,哪个小组表现好就在评比台上画一面小红旗。这些方法在刚开始确实对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一定的作用。但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容易忘记及时评价和奖励,手忙脚乱。确实,老师既要组织课堂,又要留意学生的听课状态,还要兼顾反馈奖励,是难以应对过来的。为了避免这种想象,同时又到到及时评价的效果,我认为可以用分值的形式进行评价。教师制定小组合作的评比细则。个人的评价包括纪律、作业、测试、课堂表现等,组员根据表现获得各自的相应分值,对学困生的奖励加大分值,比如上课发言正确给双倍的加分。然后,每个组员的得分又汇入小组总分,作为对小组整体评价的依据;小组的合作评价包括积极参与、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等。如数学课,小组堂上小测如果全部正确就给该组加 8 分;若有同学出错,那么该组就不能加分。在帮助组员同学把错题纠正后再加一半分。把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结合起来,各小组在课堂上根据组员的表现按评价细则的分值自行赋分,并做好分值累计。这样一来,老师再不用顾虑有时忘记评价的问题,学生更能把评价的工作做得细致到位。有评价就一定要有奖励。否则,评价就失去了意义。既奖励优秀个人,也要奖励优秀小组。优秀个人实现一个小小的合理的心愿:如与喜欢的老师合影、选择座位等,并颁发一张小奖状。优秀小组的组员每人获得加分,并照一张合影,发到班级微信群,进行宣传表扬。达到一定分值的同学可以抽奖,奖品有糖果、文具、课外书、加分等,并要求发表感言。对经常评比得分都落后的小组,教师要加强对这些小组的指导,引导他们找出原因,给出改进意见。采用这种累加分值的评价方法,并把个体评价和小组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既增强了评价的导向性,也加强了对学困生的关注和指导,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当然,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果教师掌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窍门”,小组合作学习就可以真正成为课堂的有效助推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自我管理。同时,还能有效焕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这样,课堂就不再是教师枯燥乏味的“独奏”,而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联动的生命“交响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