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小学校长是推进课改的关键

 江山携手 2019-02-22

——参加《全国各大课改名校典型课、特色课现场观摩评析活动(通辽站)》随感之二

杜玉双

 (此文发表在《内蒙古教育》2014综合版07期上,题为《校长在课改中的角色》)

参加多次不同地点、不同形式的现场观摩,除了课改典型学校的课型及其理念值得学习和称道之外,还可以从中感悟出,在课改实施过程中,校长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尤其是参加这次现场观摩课,感触尤为强烈。例数各课改名校,不论在哪儿地区或哪个地域,只是校长并且只有校长,才能有效推动课改的进一步实施。事实已经证明,有效实施课改,与学校的办学条件无关,与生源质量无关,与师资质量无关,与学校所处的地域无关,只与校长的先进办学理念、管理思想、治学方略有关。一所学校是否能标新立异、是否能走出困境、是否能成为领跑者,关键取决于一个人——校长。“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话应该深刻理解。那么,所谓的“好校长”究竟如何是“好”,在课改之下,应该有个准确定位。

一、校长应该是研究者。

在当前形势下,作为中小学校长,光懂得学校管理还不够,还应该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才能适应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也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面对课改,每一所学校都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和提升,这也是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有了研究型的校长,才会出现发展型的学校,这种关联性越来越密切。那种经验型的校长,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会逐步淡出学校管理层,或者被层出不穷、异军突起的典型学校所淹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借用这句话可以这样说,“没有管不好的学校,只有不会管的校长”,在近几年风起云涌的课改浪潮中,几乎所有课改典型学校的发展都证明了这一点。研究课改,当前已不是校长理念先进和意识前瞻的重要标志,也不是校长值得炫耀的资本。恰恰相反,在一定场合,如果某位校长对课改研究肤浅、对课改缺乏深刻理解,自己都会自惭形秽。而今,深入而系统地研究课改要成为校长的岗位要求和专业素养,不然就会出现“说外行话,办外行事”的现象,还总会在学校管理上出现方向性和方法性的问题,从而会限制和阻碍学校的发展。作为校长,维持现状的管理思想已经远不适应教育需要和职业需求了,应该把发展作为学校生存的基本定位,而要使学校持续发展,则必须通过课改来实现。因此,校长必须首先是一个课改的研究者,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学校的发展。

二、校长应该是设计者。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领航者,把握和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轨迹。一名优秀的校长,应该具备军事家的素质、才干和谋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种“运筹”,就是一种管理设计。然而在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却是,校长的一些思路所呈现出来的,是那种空洞的口号和干涩的“语录”,比如“教学质量是生命线,安全管理是生存线”、“把教学质量放在重要位置”等,犹如自己是领袖一般,属于发号施令,或是组织“全民运动”,没有具体的路线图。另一种情况是,主要在分派任务,比如“教研室要搞好集体备课”、“政教处要抓好学生纪律”、“教导处要抓好常规检查”等,好像是小分队在投入战斗,“一班在前,二班在后,三班跟我来”一样,缺乏整体谋划。前者是只有战略思维,而缺少战术规划;后者是只有战术行动,而缺少战略布局。这两种情况,都是存在战略与战术脱节的问题,也是很多校长管理的缺陷和短板。课改的实施,既要有战略,还要有战术,并要做到战略与战术相结合。这就需要进行整体管理设计,这个设计框架必须出自校长本身,否则都难以进行。如果总体设计出自校长之外的人,由于校长不可能对整体设计谙熟于心,难以做到从一而终,一些临时决策的施行,可能有悖于整体设计,校长也就很有可能成为整体设计实施的障碍,致使本校内的课改难以推进,最后不了了之,或仅存管理框架而已。作为校长,要设计出“要干什么(方向和目标定位)”、“为什么这么干(理念和思想)”、“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分层实施)”、“怎么干(方式和方法)”、“干到什么程度(阶段性目标)”、“有什么效果(目的)”、“有哪些问题,先解决什么(调整和跟进)”、“先进者与后进者怎么办(措施)”、“出现问题谁来处理(责任)”、“谁来总体把关(验证与担当)”等等,只有做到这些,校长才能成为课改管理的设计者。而这种设计的前提条件是,对课改必须深入研究才有可能做到,一知半解和粗枝大叶是不可能完成的。除此之外,还要有勇于进取的精神、敢于担当的勇气、敬业求实的态度、敏锐开阔的思维,否则是难以做得出色的。如果校长不能成为课改实施的设计者,即使别人,也包括教育行政管理者,不管怎么推进,课改效果都不会理想的。校长也只有完成和做到了这些,别人才有可能以此为基础衍生和研发出次级设计,来完善整个运行系统。校长一旦形成“盾牌”,那就是“你有千条妙计,我有一定之规”,或者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刀枪不入,水火难容。久而久之,这个“盾牌”,也就成了“钝牌”,不可救药了。如果校长对课改的设计只是蜻蜓点水,或表里不一,课改的实施就会大打折扣,有可能误入歧途,还有可能回归到老路上徘徊。

三、校长应该是实施者。

校长既应该是布道者,还应该是苦行僧,只有亲历亲为,才会稳步扎实推进课改。从蔡林森、崔其升,到陈康金等,纵观课改典型学校的校长,无不是深入研究、亲自设计、亲自实施,并不断修正与完善的践行者,没有一个是“交办型”的校长。为什么很多学校的课改举步维艰,或停滞不前,在很大程度上是校长没有做到这些,有些校长认可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事必躬亲,也不去在决定学校发展出路的课改上付诸努力和行动。究其原因,除了一部分校长的业务素养不高所限之外,大多数校长缺乏课改典型学校校长的那种执着的心态和刻苦的精神,以及坚定的追索。课改没有捷径可走,但可以借鉴典型学校的先进经验,运用典型经验开启思路,开阔视野,修补不足,拓展范畴,完善自我,以使自己少走弯路,这是当前很多学校所运用的方式。如果搬用或套用先进模式,就可能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这是经过多少事实都证明了的失策之举。我曾经这样说过:某些校长即便和蔡林森有同样的前瞻意识、先进理念和管理方略,但由于不具备蔡林森的那种执着和敬业精神,照搬洋思中学的那种模式也会失败的。因此,校长在课改的实施上,并不在于对先进模式的照抄照搬,而是应该在自己的亲自设计上,践行符合课改精神的路线。在课改实施上,校长认可做一个“承包者”,也不要做一个“发包人”,也就是不要把自己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方略,以目标管理为由,“发包”给下属或其他人,这种方式是不可“获利”的。特别是在实际操作的具体层面,校长千万不能当“牧人”,而要实实在在地做“头羊”,做“头羊大哥”,要以实际行动融入群体,而不要游离群体,这样才能保证实施的有效性。在实施课改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思考,有些校长缺乏整体管理设计,经常在课堂上听课,也总向教师强调课改的理念和方式,间或指导一些方法,但这种“蹲守”课堂的方式,无异于“看守”教师,效果未必怎么好。

实施课改以来,一些典型学校校长的积极探索和艰辛实践,为各地提供了可学习、可借鉴、可效仿的做法和模式,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改革和评价机制建设方面,提供了实践性的路径和方略,有着不同凡响的价值和作用,确实值得称道和赞许。但我觉得,这些典型学校校长的探索意义,远远超越了模式和经验,剔除喧嚣、掩去虚华之后,会有另一种思考。实施课改,人们过多地把目光集中在教师身上,由此教师有了过多的担当,什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效果等等,都由教师来实现。那么,校长的作用应该是什么呢?这就涉及到了校长的角色定位。换个角度来说,如果所有的校长都如课改典型学校的校长,那么教师都会是什么水平呢?课改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效果呢?不言而喻,校长是有效实施课改的决定性因素,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师队伍。

因此,课改名校的起步、发展和崛起,也给人们带来另外的启示:中小学校长才是有力撬动课改的中坚力量,而这种力量并不真正来自广大教师。由此我也坚信,课改会因为校长而美丽,课改也会因为校长而稳步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