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昌邑王刘贺故国概述

 运河风情 2019-02-22

高爱国

在巨野县大谢集镇昌邑集西、原昌邑乡政府门前,立有一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2013年5月3日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昌邑故城址”标志碑,碑文记载了有关昌邑古城悠久、辉煌的历史,特别引人注目。这里就是汉朝第九任皇帝汉废帝刘贺的故国家园昌邑国国都。

昌邑作为古老的地名在3000多年前就已载入了史册,夏商时期这里是富甲一方的甲父国。据宋·王钦若主编《册府元龟·卷二百三十五·列国君部序建国锡命奉先》记载,“甲父国高平昌邑县东南甲父亭。西周时期,周武王将周公封到曲阜,但是因为开国之初百废待兴,朝廷实在离不开这位肱股之臣,周公就让大儿子伯禽代替他来鲁国就封,管理鲁国。周公的第三子茅叔则被封到茅国,就是现在的昌邑。《左传·僖二十四年》:“茅,周公之胤。”杜《注》;“高平昌邑县西有茅乡。”北宋末南宋初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五肴》记载,“茅氏,姬姓。周公第三子茅叔,封于其地。高平昌邑县是也。子孙以国为氏。”南宋·郑樵《通志·二六·以国为氏》载,“茅氏,周公之后也。今济州是也。子孙以国为氏。”当时宋朝的济州(济宁市开发济州古城,源于此)治所在巨野,而昌邑集一带是巨野所管辖的行政区域。

春秋战国时期,巨野在昌邑区域内,昌邑或属于鲁,或属于宋,在战乱纷争中归属总是不定,域间有古城南武城,这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明朝万历年间巨野知县吕鹏云在《巨野县志》序言中说:“今夫巨野古武城地,为孔子遇化之墟而春秋获麟之乡也”。据史料记载,昌邑属于南武城地,南武城在昌邑东北南武山处。康熙戊子年布政使高启桂在《巨野县志》旧志序言中说:“巨野在春秋为武城地,大贤所治固名胜之区也”。巡抚赵世顯也在旧志序言中说:“按志巨野即古之武城而子游之所治也”。

砀郡地图

秦始皇在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灭魏国,把魏国东部的大宋郡改置砀郡,砀郡下辖21个县:睢阳县(今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蒙县(今商丘市梁园区蒙县城址)、虞县(今商丘市虞城县利民镇)、襄邑县(今商丘市睢县县城)、栗县(今商丘市夏邑县县城)、芒县(今商丘市永城市城北)、砀县(今商丘市永城市芒山镇)、酂县(今商丘市永城市酂城镇)、甾县(今商丘市民权县东北)、外黄县(今商丘市民权县人和镇)、雍丘县(今开封市杞县县城)、陈留县(今开封市祥符区陈留镇)、济阳县(今开封市兰考县东北)、大梁县(开封市祥符区西)、启封县(今开封市祥符区西南)、谯县(今亳州市谯城区)、下邑县(今宿州市砀山县)单父县(今菏泽市单县)、昌邑县(辖巨野,今巨野县谢集镇昌邑集)、东缗县(今济宁市金乡县县城)、爰戚县(今嘉祥县纸坊镇阿城铺村)。砀郡成为秦始皇灭六国前所设置的比较早的27个郡之一。昌邑县就是在这个时期设立的。

两汉时期,昌邑县是郡(国)治所。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梁王(都定陶)彭越被杀,随后汉高祖立五子刘恢为梁王,不久又把刘恢转封为赵王,这期间,梁国一度被废除。直到汉文帝前元一年(179),西汉王朝才重新恢复梁国,汉文帝封自己最疼爱的小儿子刘揖为梁王,刘揖从小喜欢读书,因此,汉文帝专门为他请了当时最著名的经学博士贾谊做他的太傅,刘揖跟着老师学了很多经学知识,成了知识渊博的王子。天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在汉文帝前元十一年(前169年)的时候,刘揖有一次玩骑马游戏,一不留神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他在位十年,谥号怀王。没有子嗣,封国因此被废除。前元十二年(前168年),汉文帝迁淮阳王刘武继承梁王位,刘武是汉文帝的次子,汉景帝的同母兄弟,窦太后的小儿子,他智勇双全,礼贤下士,身边聚集了很多象羊胜、公孙诡、邹阳、韩安国、张羽等人的文臣武将,他们都乐于为他效力。七国之乱时,刘武派大将韩安国、张羽等人率兵抵御吴、楚联军,死守梁都睢阳(今河南商丘),拱卫了国都长安,功劳极大,也因此和太尉周亚夫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之后,欲靠窦太后之宠和梁国地广兵强,继汉景帝之位,结果未遂。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梁王刘武去世,梁国一分为五,分梁国东部数县置山阳国(辖境约相当于今巨野、山东独山湖以西,郓城以南,成武、曹县以东,单县以北地区,兼领独山湖东兖州市及邹县、微山、鱼台的一部分),国都为昌邑,封梁王刘武的儿子刘定为山阳王。山阳,山之南边。清·刘藻曰:“巨野之金山,即汉山阳郡之山也。”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山阳王刘定去世,刘定没有儿子继承爵位,山阳国降为山阳郡,国土纳入中央管理。据《山东通志·封建志》载:(汉景帝)分梁地置昌邑等二十三县立刘定为山阳王,凡立九年,卒,无子,国除。地入于汉,为山阳郡。

   《汉书·地理志》载:“山阳郡(1),故梁。景帝中元六年别为山阳国。武帝建元五年别为郡(2)。莽曰钜野。属兖州。户十六万二千八百四十七,口八十万一千二百八十八(3)。有铁官(4)。县二十三(5):昌邑(6),武帝天汉四年更山阳为昌邑国(7)。有梁丘乡(8)。《春秋传》曰“宋、齐会于梁丘”。南平阳(9),莽曰黾平。成武(10),有楚丘亭(11)。齐桓公所城,迁卫文公于此。子成公徙濮阳。莽曰成安。湖陵(12),《禹贡》“浮于泗、淮,通于河”(13),水在南。莽曰湖陆。东缗(14),方與(15),橐(16),莽曰高平,巨野(17),大野泽在北,兖州薮。单父(18),都尉治。莽曰利父。薄(19),都关(20),城都(21),侯国。莽曰城榖。黄(22),侯国。爰戚(23),侯国。莽曰戚亭。郜成(24),侯国。莽曰告成。中乡(25)。侯国。平乐(26),侯国。包水东北至沛入泗。郑(27),侯国。瑕丘(28),甾乡(29),侯国。栗乡(30),侯国。莽曰足亭。曲乡(31),侯国。西阳(32)。侯国。”

   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把全国分为十四州刺史部。其中,兖州治所设在濮阳,辖山阳郡、东郡、陈留郡、济阳郡、泰山郡、东平郡六郡国。

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汉武帝封皇子刘髆为昌邑王,改山阳郡为昌邑国,属兖州刺史部。刘髆在位十一年,死后他的儿子刘贺继承爵位,史称第二代昌邑王。当时,昌邑国的面积大大超越了山阳郡的辖域面积,据周振鹤主编,周振鹤、李晓杰、张莉著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上)》记载:山阳国、昌邑国下辖31个县:昌邑县、南平阳县、成武县(成武侯国)、胡陵县(湖陵县)、东缗县、方與县、槖县、巨野县、单父县、郁狼侯国(郁狼县)(33)、瑕丘侯国、宁阳侯国(34)、邵侯国(邵县)(35)、樊县(36)、爰氏侯国(37)、爰戚侯国、郜成侯国(郜成县)、都关县、秺侯国(38)、中乡侯国、平乐侯国、郑侯国、甾乡侯国、黄侯国、成都侯国、栗乡侯国、曲乡侯国、西阳侯国、薄县、己氏县(39)、虞县(40)。(后附释义

汉昭帝驾崩无子,权臣霍光迎立昌邑王刘贺西入长安继承大统,在位仅27天就因“行淫乱”而被废,让他依旧返回原籍昌邑,过上了富比王侯的平民生活。本始元年(前73年),汉宣帝改昌邑国为山阳郡。汉宣帝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由于汉宣帝仁慈眷顾,被贬为平民的刘贺被封为海昏侯,封地在江西海昏国,之后,刘贺拖家带小离开了恩泽故土昌邑来到了偏僻荒凉的海昏,四年之后在抑郁中病逝。汉元帝建昭五年(34),西汉王朝重新设置山阳国,改封济阳王刘康为山阳王,八年后,刘康又改封为定陶王,山阳国降为山阳郡。王莽新朝时期(公元8-公元23年),改山阳郡为巨野郡,以巨野县城为治所。

https://gss1./-v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c0%3Dbaike92%2C5%2C5%2C92%2C30/sign=e0cdc45edac8a786aa27425c0660a258/4d086e061d950a7bc7da2a6001d162d9f3d3c9a3.jpg

山阳郡地图

东汉初期,山阳郡为刘永所据,后刘永势力被刘秀兼并。

东汉建武十一年(35年),光武帝刘秀设立十三州刺史部,其中,兖州刺史部治所在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昌邑集),下辖陈留郡、济阴郡、山阳郡、任城郡、东郡、泰山郡、东平国、济北国六郡两国,共八个郡、国,县八十,大体范围在今山东西部及河南东部。《后汉书·地理志》记载:山阳郡治昌邑。领10县:昌邑、巨野、金乡、东缗、防东、方舆、高平、湖陆、南平阳、瑕丘。

东汉末年,兖州刺史部下辖东郡、济阴郡、山阳郡、泰山郡、济北国、陈留国、任城国、东平国等四郡四国,下辖71县,山阳郡仍治昌邑。

建武十五年(39年),光武帝刘秀封皇子刘荆为山阳公,十七年晋爵为山阳王。永平元年(58年),汉明帝刘庄改封刘荆为广陵王,山阳国因此降为郡。

建安十七年(212年),汉献帝刘协封皇子刘懿为山阳王。黄初元年(220年),魏受禅,山阳国除为郡。封汉献帝为山阳公。

三国时,汉献帝封曹操为兖州牧,治所一开始就设在昌邑,后来移到廪丘(今山东菏泽鄄城县东)

晋泰始元年(265年),改山阳郡为高平国,仍治昌邑,封车骑将军陈骞为高平公(传五世)。《晋书·武帝》载:晋泰始元年,封车骑将军陈骞为高平公,都昌邑城。

南朝刘宋改高平国为高平郡,撤销昌邑县。《晋书·地理志》载:“兖州,高平国,统七县:昌邑、巨野、方舆、金方、湖陆、高平、南平阳。”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晋书·陈骞传》又载:“(刘)宋受禅,国除。”自黄初元年(220年),魏受禅后山阳国降为山阳郡,历经三国至晋初改高平国。高平国仅存165年。

隋唐复置昌邑县。

宋朝降为昌邑镇。

明末归属兖州府金乡县。

清朝顾祖禹编撰《读史方舆纪要》载,“昌邑城,金乡县西北四十里。本秦县。二世三年,沛公击昌邑,昌邑人彭越以兵属沛公。是也。汉初,属梁国。景帝三年,吴楚七国反,攻梁,周亚夫引兵东北壁昌邑中。六年,分梁为山阳国,治昌邑。武帝天汉四年,更为昌邑国,封子为昌邑王。始元初,子贺嗣。十二年,征为昭帝。后贺废,国除为山阳郡,仍治昌邑。后汉为兖州治。兴平初,吕布与曹操争兖州,自乘氏东屯山阳。晋泰始初,更为高平国,亦治昌邑。刘宋移高平国治高平县,以昌邑省入金乡。隋复分置昌邑县,属曹州。大业初省。《山东通志》云:昌邑城纵横皆六里。一云外城,周三十余里,中城周十余里。一名山阳城。或曰:山阳城在县东北二十五里。误。”

昌邑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众多。1977年,文物部门在禹梁山汉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出土文物1056件,从这些随葬物品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昌邑桑麻遍野,盛产五谷,物阜人丰,国富民强。据考证,这里除了昌邑王墓葬外,还有商周文化、梁王彭越墓、汉荆州刺史李刚墓、汉御史大夫卜式墓、西侯楼文化遗址、兖州刺史杨叔恭碑等众多文化遗存。

东汉时,杨震却金的故事的就发生在这里,昌邑成了“廉洁为政”的代名词,“四知”故事更是为后人津津乐道。昌邑令王密为了怀念这个清正廉洁、一身浩然正气的老师杨震,自掏腰包在昌邑县衙右侧刻碑记事,警示后人,而且还专门请工匠制作了“四知”匾,高高地挂在昌邑县衙大堂上,时刻警醒自己。

时光荏苒,日转斗移。转眼间到了清朝,时人为感念杨震的清廉正直而重新立了“杨震辞金”碑,碑阳刻“杨震却金处”五个大字,碑阴刻有杨震的生平和政绩。

除此之外,昌邑故城还有汉武帝为纪念爱妃李夫人而建设的万善寺、思伊塔(昌邑塔)、梦灵台、天地神坛等西汉建筑群,由于受黄河水侵扰,多次发生黄灾,这些古典建筑群、王室宫殿以及整个古城都被淤泥淹没在了地下,只能静静地在地下长眠了。

1980年、1982年,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对该城址进行了两次调查勘探,探清古城在平面略呈方形,土质粘性黑土,掺有石灰,分段版筑,夯层9--11厘米不等,东城墙长1215米,西城墙长1377米,北城墙长1585米,南城墙长1720米。城垣范围之内,采集到大量汉代遗物和少量战国遗物,南部发现建筑基址、陶井等遗迹存在。古城遗址上现有前昌邑、后昌邑、侯花园、城角刘四个村庄,范围内发现大量汉代遗物和少量的战国遗物,有瓦,小鼻罐,浅盘细柄豆,壶,铜镞,铁柱,弩机,陶井圈等。还发现了石磨,石槽房屋基址,酿造窑址。另有部分唐、宋、金、元时期的遗物如:铁釜、研究碗、盘等。大量的文化遗存,为我们研究古昌邑的历史与兴衰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在昌邑西南侯楼、昌邑东红庙以及真武西村等村,据老人讲,在50年代建房取土的时候,群众经常挖到众多的陶罐,小孩们都拿着当“尿壶”用。昌邑城东北有一座小城叫金城,是东汉兖州刺史部的治所,城内古碑林立,有东汉灵帝建宁四年所立登州史薛季像碑和兖州刺史杨叔恭碑,杨叔恭残碑现存于故宫博物馆,为国家二级文物。

从昌邑发展史可以看出,昌邑出现了几次发展高峰,一次是夏商甲父国时期,一次是到了西汉,再一次就是东汉,特别在西汉,这里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东汉时山阳郡的辖区虽然比西汉时大大缩小了,但由于兖州刺史部驻地在昌邑,仍然保持了西汉时期的盛况。魏晋南北朝时期,昌邑城虽然仍为郡(国)治,但已是强驽之末了。

从夏商到秦汉约2000年的时间里,正是昌邑一带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的时期,这里北依大野泽,西临雷泽,有济、菏二水经过辖域,又处在一个盛产五谷的富庶地区中心,因此,这里成了当时“天下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大都会。北方的犬马皮革,南方的丝茶竹器,东方的鱼盐海珍,西方的玉石珍玩,都可以在昌邑买到,商业贸易发达,全国各地的特产都齐聚此地,从而形成了一个以昌邑为中心的物品集散基地和运输网。

昌邑王刘贺由王----帝----民---侯行迹图

当时,这一带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冶造贸易中心。从夏商伊始,这里就是冶炼制造中心,甲父鼎就是其中最好的冶炼历史见证。西汉时,昌邑城内已有了自己的冶铁业和专门管理冶铁的铁官,是当时全国49处从事铁器生产的官办工业之一。据《汉书》记载,当时昌邑从事冶铁生产的工役就有280人。铁的品类有生铁、块炼铁(熟铁),也有不同含碳量的钢等。在冶铁技术上,能够掌握铸、锻、柔化、渗碳、淬火、退火等多种工能,不但能打造兵器,而且能打造犁、铧、耧、锸(叉)、耙、锄、镰等各种农具。经发掘,后昌邑就是西汉昌邑王刘贺的兵工厂。据《郡国志》云:城内有铁柱,大五围,出地五六尺,曾有人掘之及泉,未见其本。其城中城周十余里,外城周三十余里。可见,当时的昌邑冶铁业是举国闻名的,而且有个很大的冶铁标志碑“铁柱”作证。《元和郡县志》也有同样的记载:“(昌邑)城有铁柱,大五围,出地五六尺。曾有人掘之及泉不见本。”唐朝在此地尚有铁柱出土。昌邑从繁荣昌盛逐渐走向衰落。迨至元末,黄河几次决口,厚厚的泥沙把这座古城湮没在黄土之下,仅留下城廓残垣隐约可现。

据史料记载,在明清时期,每当遇到阴雨天,古城就会再现“海市蜃楼”的美妙景观,古城的轮廓和情景重现人间,人们就会隐隐约约看到大致的城阙形状,而且还能隐约看到城内的城门、城垛、垣墙、宫殿,亭台、楼阁、大院、兵马、集市、河流等,甚至能看到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情形,这就是著名的巨野“古八景”之一的“昌邑烟雨”。《巨野县志》载:“昌邑集,有故城,每当阴雨望之,犹隐隐有城头形”。

后人就“昌城烟雨”填词一首,《忆秦娥·昌邑怀古》:烟雨歇,漠漠故城雄关堞。雄关堞,残阳晚照,汉家陵阙。 楚汉兵交流碧血,郦商冲锋泣壮烈。泣壮烈。彭王略地,千古英杰。

明朝人李古希作画,巨野县令吕鹏云题诗《昌城烟雨》云:

烟雨古高平,苔深碣石坠,厉怜昌邑王,俎豆犹龚遂。

明朝诗人宋沧题诗《昌城烟雨》云:

昌邑城边几度过,不堪回首听渔歌;

衣冠已见明时久,故老犹传汉事多。

默默暮云迷铁骑,芊芊秋草铜驼;

河山一统期千古,满地耕锄雨一蓑。

昌邑自古以来就是藏龙卧虎、兵家必争之地,在这里孕育出了许许多多的旷世枭雄。既有封在此地横槊赋诗的魏武帝曹操(东汉末,曹操任兖州牧,封费亭侯于此),也有勇冠三军的汉朝柱梁梁王彭越。自西汉至魏晋,此地文人雅士、能臣武将比比皆是,如栾布、郦商、仲长统、许广汉、杨震、龚遂、张俭、刘表、伊籍、李典、王灿、王叔和、陈骞、满宠、满伟、虞溥、凉茂等,他们都云集于此,各显神功。秦二世二年的“楚汉战争”,汉景帝三年“七国之乱”,主战场也都在此地,史书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附:释义

(1)   山阳郡:在今山东省西南部。郡治大谢集镇前昌邑集。

(2)   故梁……建元五年别为郡:故属秦砀郡,楚汉之际属楚国,高帝五年属汉以属梁国。景帝封梁孝王子定为山阳王,改山阳郡为山阳国,九年薨,无后,国除;后为昌邑国,宣帝本始元年复为山阳郡;元帝竟宁元年复为山阳国,刘康为山阳王。成帝河平四年复故。

(3)   户十七万二千八百四十七,口八十万一千二百八十八:《张敞传》言,山阳郡户九万三千,口五十万以上,可见宣帝时户口不如元始之盛。

(4)    有铁官:山阳郡设立全国48处铁官之一,负责冶炼。

(5)   县二十三:山阳郡辖十一县一邑十一侯国,十一县为巨野县、成武县、单父县、南平阳县、湖陵县、东缗县、方与县、橐县、薄县、都关县、瑕丘县;一邑指治所昌邑;十一侯国为城都侯国、黄侯国、爰戚侯国、郜成侯国、中乡侯国、平乐侯国、郑侯国、甾乡侯国、栗乡侯国、曲乡侯国、西阳侯国。

(6)昌邑:治所在今巨野县大谢集镇前昌邑集。

(7)昌邑国:天汉四年,汉武帝封子刘髆为昌邑王,山阳郡升为昌邑国,国土面积由原来的23个县升为31个县,传至二代昌邑王刘贺,国除,复为山阳郡。

(8)梁丘乡:在今成武县东北15公里的安济河南岸南鲁集镇范庄村。

(9)南平阳:治所今邹城市太平镇平阳寺村一带。

(10)成武:治所今山东成武县治。

(11)楚丘亭:在成武县西南,今曹县城东20公里的侯集镇梁堌堆村。(12)湖陵:治所在今山东微山县张楼镇湖陵村和江苏沛县龙固镇、杨屯镇交界处。

(13)河:当作“菏”,即菏水。

(14)东缗县:治所在今山东金乡县金乡街道办事处一带。缗国故城在金乡县城东北卜集镇的缗城固堆处。

(15)方與:治所在今山东济宁市鱼台县西北。

(16)橐:治所在今济宁邹城市两城镇。

 (17)巨野:治所在今山东巨野县东北。

(18)单父:治所在今山东单县治。

(19)薄:治所在今河南商丘梁园区孙福集乡。

(20)都关:治所在今山东鄄城东北箕山乡后彭庙村一带。

(21)城都:治所在在今鄄城县东南引马村一带。

(22)黄:治所在今河南民权东。

(23)爰戚:治所在今山东嘉祥县纸坊镇纸坊村附近的大鼎山前。

(24)郜成:治所在今山东成武东南郜鼎集。

(25)瑕丘:治所在今山东兖州区新驿镇东顿村。

(26)平乐:治所在今菏泽市单县东四十多里处的终兴镇平城庵村。

(27)西阳:“阳”乃“防”之讹。西防,故城在今成武县城东白浮图镇防城村。

(28)栗乡:治所位于任城区李营街道办事处栗乡村。

(29)中乡:地望不详。

(30)甾乡:地望不详。

(31)曲乡:地望不详。

(32)郑:地望不详。

(33)郁狼侯国(郁狼县):治所在今山东滕州市滨湖镇郁郎村。

(34) 宁阳侯国:治所在今泰安市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一带

(35)邵侯国(邵县):地望不详。  

(36)樊县:治所在今济宁市高新区黄屯镇堌城。东汉归属任城。

(37)爰氏侯国:治所在今山东嘉祥县满硐镇。

(38)秺侯国:治所在今菏泽市成武县汶上集镇党楼村。《汉书.地理志》“济阴郡所辖九县中有㢉(chá)县即秺(du)县,并注曰'莽曰万岁’。《汉书功臣表第五》载,征和二年商邱成封秺侯,领二千二百一十八户。汉武帝封金日磾(jin  mìdī)为秺侯,其后人在此生活200年左右。东汉初秺县并入成武县。《地道记》:成武有秺城。刘宋泰始二年,薛安都以彭城降魏,魏遣尉元救安都,进军于秺,即此。《元和郡县图志》载:成武县有古秺城,在县西北二十九里汶上集镇罗汉堌堆处。《后汉书.郡国三》:魏晋南北朝以后,秺城逐渐败落下来。

(39)己氏县:治所在今山东菏泽市曹县安蔡楼镇楚天集村。

(40)虞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东北三里。虞县,又称“有虞”,古为虞国,帝舜之子商均所封。《左传》哀公元年,伍员曰:少康逃奔有虞,是也。西汉时,汉高祖始设虞县,属梁国。后魏时,因水患南迁治所,改称虞城县,延续至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