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巨野昌邑故城

 海曲上人 2021-10-13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昌邑古城位于巨野县城南27公里的大谢集镇昌邑集,是西汉山阳国、昌邑国的都城,城池始建于秦,成于汉,共约八百余年的历史。因史上多次黄河水患,故城湮没于地下。《山东通志》载:此城“纵横皆六里”,“外城周长三十余里”。据《曹州府志》记载:昌邑故城,即山阳地。武帝天汉四年更山阳为昌邑国,封子哀王髆,后国除,复为昌邑县,属山阳郡。昌邑王封国即此地。《巨野县志》载:“昌邑集,有故城,每当阴雨望之,犹隐隐有城头形”。“巨野八景”之一的“昌邑烟雨”即由此而来。城址上现有前昌邑、后昌邑、侯花园、城角刘四个村庄,南有万福河东流,西北有东南向的彭河从城址东北角穿过。“烟雨歇,漠漠故城雄关堞。雄关堞,残阳晚照,汉家陵阙。楚汉交兵流碧血,郦商冲锋泣壮烈。泣壮烈,彭王略地,千古英杰。”这是一首名为《忆秦娥·昌邑怀古》的词,寥寥数字,发怀古之忧思,气脉连贯,气势恢宏。

昌邑是魏武帝曹操的封地(东汉末,曹操任兖州牧,封费亭侯于此),是梁王彭越的故乡,东汉名儒杨震辞金之所。秦二世二年的“楚汉之战”,汉景帝三年“七国之乱”平叛之战,均发生在这里。自西汉至魏晋,许多著名的文臣武将、文人学士如彭越、郦商、仲长统、许广汉、杨震、龚遂、张俭、刘表、伊籍、李典、王灿、王叔和、陈骞、何承天等都云集于此。古城范围内,还有汉荆州刺史李刚墓、汉御史大夫卜式墓、梁王彭越墓、侯庄汉墓和西侯楼文化遗址等。

昌邑古城为研究汉代山阳国、昌邑国的社会历史、都城沿革、城市建设、经济文化、地理变迁及其在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地位及影响等,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1992年被公布为山东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故城址仍然埋藏于较深土层下,西门城楼。在田野里已成为稍高于地面1米有余的小土包,土包立有文物保护石碑一座,仅作为故城址唯一标志。

文章图片4

巨野文管所供图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据菏泽市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文博研究员、副所长孙明介绍,昌邑,春秋战国时期为邑,秦时设县,西汉时期为郡治,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分梁地,置山阳国,封梁孝王之子刘定为王,从此昌邑城就成为王国之都。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改山阳国为山阳郡。天汉四年(前97年),山阳郡改为昌邑国,封刘髆为昌邑王。刘髆在位十一年,死后葬于巨野县红土山。后元元年(前88年)刘贺继位。汉昭帝元平元年(前74年),昭帝驾崩,因无子嗣,刘贺被征为帝位(后被废为海昏侯)。汉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改昌邑国为山阳郡,至东汉,改为兖州刺史部。公元前74年6月5日,汉昭帝刘弗陵驾崩,享年21岁。因为无子,同年7月18日,大将军霍光等人迎立昌邑王刘贺即皇帝位,史称”汉废帝“。并令其嗣汉昭帝,算是汉昭帝的嗣子(也称继子)。

据《汉书·霍光金日磾传》载刘贺罪行“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刘贺在即位二十七天内,就干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荒唐事,平均一天四十件。然而事实上,这只是霍光等大臣的托词。真实的原因恐怕是刘贺即位之后,急于提拔自己从昌邑带来的僚属,忽视了朝中重臣,得罪了以霍光为首的西汉上层统治阶级中的官僚集团。凭借罗列上述所谓的罪行托词,霍光以其不堪重任,突然发动政变,与大臣奏请15岁的皇太后(即孝昭皇后上官氏,大将军霍光的外孙女)下诏,于8月14日废黜了刘贺,并亲自送他回到封地昌邑(治所在今山东省巨野县大谢集镇前昌邑村,原昌邑镇人民政府驻地),保留王号(昌邑王),令其食邑二千户。《汉书·武王子传》,也有相同的记载。

元康三年(前63年),刘贺被废为海昏侯,移居豫章国(今江西南昌),自此刘贺家族从巨野消失。神爵三年(59年),刘贺去世,史称汉废帝。刘贺客死南昌,不得归葬,营而未用,遂成废冢。

刘贺对中国历史和考古还是有贡献的,2015年的考古大发现,江西发现的海昏侯刘贺墓,就是这位老兄的。据说,他到了江西海昏县,怀念故国昌邑国,把这里叫做南昌邑,这边是今天江西省会南昌的由来。南昌流过一条河,叫了昌河,昌河南岸有一个小镇,叫昌南镇,善于做瓷器,瓷器到了海外,说这是"昌南瓷",外国人就把这些瓷器叫做"昌南”。后来就叫"China"。昌南镇后来叫了景德镇(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据文献记载,战国至魏晋,昌邑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冶铁贸易中心,西汉时期是当时全国49处从事铁器生产的官办工业之一。金元时期,昌邑城因水患被湮埋于地下,仅留下城廓残桓隐约可现。据《巨野县巨志》记载,明清时期,每当阴雨天,人们仍然隐隐约约看到城阙形。这就是著名的巨野古八景之一的“昌邑烟雨”。

据了解,昌邑故城址发现于1980年,199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1982年,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对昌邑故城遗址进行了两次调查勘探。2017年又进行调查勘探,昌邑故城考古勘探队基本探明了故城址四面城墙的长度、宽度和深度。其中东墙长1.27公里、南墙长1.71公里、西墙长1.41公里、北墙长1.45公里。四城墙的宽度均在31米左右。大部分墙体保存较完整,现存高度多在4至6米之间,城墙的底部普遍在地表下约6.3米。在城的四面发现了多处疑似城门的地方,四城墙的外侧有宽约30米的壕沟。初步推断昌邑故城的历史可以上溯至战国乃至春秋晚期。

从战国到秦汉约三百年的时间,正是定陶、昌邑一带繁荣昌盛的时期。特别是定陶,由于地处济、菏二水交叉的枢纽,又处在一个盛产五谷的富庶地区的中心,因此,就成了当时“天下之中”的经济都会。从定陶向西,溯济、菏而上,可达秦晋;顺济水东北而下,可达齐国临淄;顺菏水而东,可达吴楚。而地处定陶以东菏水南岸的昌邑,则是定陶以东一个比较发达的卫星城镇。北方的特产犬马牲畜,南方的特产羽毛齿革丹青,东方的特产鱼、盐、海产品和丝织物,西方的特产皮革纹旄之尾,都可以在定陶或者昌邑买到,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定陶为中心,以昌邑为集散地的贸易交通网。

到了西汉,昌邑城就更加繁荣昌盛了。据《巨野县志》记载: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分梁地,置山阳国(治所在昌邑),封梁孝王之子刘定为国王,从此昌邑城就成了王国之都。汉武帝建元五年,改山阳国为山阳郡;天汉四年,改山阳郡为昌邑国,封其五子哀王刘为昌邑王。死,子刘贺继位,仍为王。汉宣帝本始元年,改昌邑国为山阳郡。莽新建国元年,撤销山阳郡,改置巨野郡。东汉,撤销巨野郡,复置山阳郡兼属兖州刺史部。三国,仍为山阳郡。晋武帝泰始元年,改山阳郡为高平国,封车骑将军陈骞为高平公(传五世),南朝刘宋改高平国为高平郡,撤销昌邑县。隋唐复置昌邑县。宋朝降为镇。

从昌邑城的发展史可以看出,西汉以前,虽然比较发达,但它不过是定陶的一个卫星城镇。到了西汉,它的发展才达到了鼎盛时期。东汉时山阳郡的辖区虽然比西汉时大大缩小了,但由于兖州刺史部驻在昌邑,仍然保持了西汉时的盛况。当时兖州刺史部辖山阳、陈留、泰山、济阴,东郡五郡和济北、任城、东平三国,面积涉及到河南东北部山东西南部大片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昌邑城虽然仍为郡(国)治,但已是强驽之末了。

文章图片7

明代嘉靖年间巨野文人宋沧在 《昌邑烟雨》一诗中记述了昌邑城当年的繁荣景象:

昌邑城边几度过,不堪回首听途歌。

衣冠已见明时久,故老犹传汉事多。

漠漠暮云述铁骑,芊芊秋草没铜驼。

河山一统期千古,满地耕锄雨一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