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在路途,心安即是家

 江山携手 2019-02-22

文·许锡良 

假期,我被学院派在粤西山区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上课。同去的小谢老师是这次上课教师中最年轻的。我们虽然同在一个学院快十年时间了,但这还是我们第一次见面,要是不出来,我们可能仍然不会认识。

在穷困山区做一名普通教师,需要一种奉献精神。学校设在一个深山里,吃住的地方与上课的地方相隔近五公里,而且通往学校的山路崎岖,走起来十分不便。

住的地方邻近大街,来往车辆大声鸣放喇叭,噪音严重,同去的几个老师,一连几个夜晚都睡不好,好在这一切对我几乎没什么影响。幸运的是住处能够上网,我就能不断更新博客,还可以干点手头上的事情。

吃饭的地方要自己找,学校不提供饮食。我对这里饮食起居的卫生条件不敢奢望,然而,我的胃口仍然很好,食欲旺盛,睡眠充足。

这样的生活,小谢自然难以忍受。她从下车那一刻起就归心似箭,无时无刻不在盼望回家的日子,虽然出门在外也就三四天而已。最后一天上课,她起了个大早,早早地把行李打理好,一起带到课堂上。只待时间一到,就直赴汽车站,连早餐与午餐都没顾上吃。

临上车之前,我笑笑对小谢说,其实没有必要这样急匆匆的样子的。人,真正的家是心灵的安宁,心灵安宁的人走到哪里都有家的感觉。

在这里的最后一天,我与往常一样起床,吃早餐,然后去上课。不紧不慢。下课了,吃过午餐,便去住处看一会儿书,然后写一篇文章,再买点路上吃的东西。上车后,我构思了一个演讲的话题与思路,感觉有点困,便美美地睡了两个小时。醒来时,车还没有到广州,于是把随身携带的那本厚厚的《明治维新》读完。再看看车窗外,夕阳西下,景观怡人。

回顾此行,上课的感觉最美妙,来听课的教师,被我一堂课给严严地粘住了,而且越聚越多。我多么希望时光能够多留一会儿。

其实,人活着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态。学习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心理状态,哪里需要特意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才能够读书思考呢?我有许多文章都是出差的路上构思并写成的,也有许多书是出差的时候读完的。我感觉出差就是最好的学习机会与休息机会。饿了,什么样的食物都能够吃得下;困了,什么地方都能够睡得着。像农民一样的身体,像婴儿一样的睡眠,像智者一样思考,像修行者一样淡定。生命是用来享受的,干嘛非要把自己整得那么悲惨呢?

心灵的安定,到哪里都有家的感觉。人在路途的匆忙感觉,其实还是因为没有把人本身看成一个过客。如果看透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人越是走得急,离死亡就越近。人的幸福,就是要用一种散淡的心情去过平常的日子。

(作者系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副教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