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莲中琴儿 2019-02-22
​个人修行读书笔记
智平
鉴于经常在学习佛法中感悟一些论述十分的重要,所以,在此开一专栏,专门摘录读书中认为的很重要很经典的法义,以供自己以及有缘同修们学习。

1974、「远离乐」就是离开烦恼的快乐,离开欲界烦恼称为心解脱,这是禅定。断掉结使,只有微苦于五蕴身现行,则是有余涅槃。灰身灭智,不再轮回,则是无余涅槃。这些都是声闻人视为珍贵的「远离乐」。一般人喜欢「偷得浮生半日闲」,觉得能够暂时离开烦恼是很好的事情,这是比较倾向于声闻人的。菩萨经常以众生为念,不会乐于远离众生。

1975、初发菩萨心的初住菩萨,一直到初见性的十住菩萨,染污习性仍然很强,所以称为习种性菩萨。他们常常会混日子,或者找一些娱乐让自己开心。你不要因为这样,就说他不精进修行。关键还是要看他是不是经常安住于一真法界,只要能安住,就是在精进。习种性菩萨如果过度勉强自己去纠正染污的身口意行,就会落入造作,违背无作三昧。最好的方式,仍然是暂时随顺习气,只在自己意乐的状态下,微幅修改自己的身口意行。

1976、「在诸禅定,如地狱想」。定力好的人对这句话要多思维:为什么菩萨把禅定当成是地狱?修习禅定并不会下地狱,但是在修禅定的时候是很难利乐众生,也很难做观行增长智慧,以这两件事情来讲,跟地狱没什么两样。(这里的禅定是指二禅以上的禅定,如果是初禅就不碍事,因为初禅是有觉有观的禅定,不妨碍观行和度众。三果以上的菩萨日常生活中都是保持在初禅定境当中。)

1978、「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出阴界入」。以智慧破除烦恼,离开五阴、十八界、十二入的系缚。你看到这里就知道:烦恼要靠智慧来破,而不是靠禅定。方法很简单,知道烦恼「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就能将它破除。但这必须靠现量,而不能只靠正教量。我们要「依智不依识」,比量和正教量是「识」,只有现量才是「智」。

1979、「得念总持,所闻不忘」。如果你有一个总持门,每次听到什么法义就把它摄入到总持门里面去,你就再也不会忘记。比如,前面说的「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言是地狱、是畜生……是有为,是无为;是世间,是涅槃……如是刚强难化众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这一大堆的「是什么」很难记住。但是,你可以把它简化为「只要说是什么,都是为了度化刚强众生而说的苦切之语」,再跟「不是句」(一切有为法皆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若离业力与妄想,它们什么都不是)互相对照,你就会知道,讲「是什么」都是不了义法,讲「什么都不是」才是了义法。这样,你虽然记不住文字,却把义理记得牢牢的,就是「得念总持,所闻不忘」。千万不要因为记不住文字而不好意思,因为义理才重要,这是依义不依语的原则。

1980、无起相当于无生。《法华经》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无生法忍就是实证这个法义,明白并接受「一切诸法从来不曾出生过」。如果是声闻法的无起,就是不能起心动念,这种无起会让你趋向于寂灭,最后取证无余涅槃。菩萨看待法相的生起也等于无起,因为统统都是虚妄。既然是虚妄,就等于不曾出生过。就像电视、电影的萤幕现起了一大堆法相,但那统统都是假的,萤幕还是萤幕,并不会因为起了这些法相萤幕就动来动去,它永远都是安定的。这个譬喻,请大家要细心体会。

1981、「观于无常,而不厌善本」。像声闻人那样,一直观无常,到最后就觉得修善、修恶都是无常,什么都不想做,最后就取证无余涅槃去了。菩萨也观无常,但是他知道第八识是一切善法的根本,透过修善,可以汰换第八识的染污种子,最终能够究竟成佛,因此菩萨会积极地修一切善法。

1982、「观正法位,而不随小乘」。正法位就是涅槃,如果你用小乘的见地和方法证得有余涅槃,死后一定入无余涅槃。菩萨以慧眼观察涅槃,明白:一、涅槃就是第八识独存的境界。二、灭掉蕴处界让第八识独存是二乘取证的无余涅槃。三、蕴处界本来不生,第八识一向独存,则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第三个见地让菩萨超胜于声闻、缘觉,因此能够安住于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不取证无余涅槃,不断地轮回三界,广度一切有情。

1983、「具智慧故,不尽有为」。因为有智慧的缘故,就不会把有为法灭掉。菩萨明白「诸法空相」的义理,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有为法就是无为法。既然这样,又何必灭掉有为法去安住无为法呢?没有必要啊!

1984、自身的实相就是般若实相、诸法实相或诸法空相,意思完全一样。有为法无常,因此没有实体,而以能出生有为法的第八识为实体,所以「观诸法实相」就是观察第八识法身如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