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字引申义7 : 泰然自若

 爱雅阁 2019-02-23
若     ruò


    
若,甲骨文图片,中间跪跽着一个长一头发的人图片,他双手举起,手指张开图片,梳理他那散乱的头发。
                              图片
                                         以手梳发
              

金文,人变成了站立,两只手掌图片错误的从字里面分化出来,写作图片
篆体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在下方增加一个“口”,变成了图片
小篆继承了金文
图片,在左下方增加了“口”,而且把中间的人图片,变成了图片,整个字写作图片
隶书
图片
楷书
图片


若,“梳理散乱的头发”,使头发“柔顺、贴服”,再引申为“顺从”。
《尚书·商书·说命中》:“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设都。”
 
某人顺服他人,别人就会觉得他容易相处,即“与人和善”。
《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魑魅魍魉,莫能逢之。”

“为人顺从”,即“甲怎么说,乙就怎么做”,即是“做法就像说法一样,做法和说法很相似”。因此引申为“如同、好像”。
《尚书·商书·盘庚上》:“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引申为副词“仿佛、似乎”。
《左传·定公四年》:“若闻蔡将先卫,信乎?”

做法与说法相似,即“做的比得上说的”,即“比得上、及的上”。
《孟子·万章上》:“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


“比得上”,即“后者已经到达了前者的地步、程度”,因此引申为“到达”。
《国语·晋语五》:“病未若死,只以解志。”


“比得上”,即“乙已经到达了甲的地步、程度”,即“甲和乙到达了相同的水平了”,因此引申为连词“和、及”。所谓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

“相似”,引申为“极度相似”,即“相同、等同”。
《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

顺从,即“乙按照甲说的那样去做”,即“
乙按照甲所要求的程度、方式去做”,因此引申为表示“方式、程度、形状”的代词,即“那样、这样”。
《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焦循正义:"若,如此也."

乙按照甲说的那样做”,即“我按照你说的那样去做”。即“代词”引申为“人称代词”,表示“你”。
《庄子·寓言》:“若向也俯而今也仰,向也括而今也被发。”

同理,有引申为人称代词“他”。
《吕氏春秋·贵直论》:“殷有比干,吴有子胥,齐有狐援,已不用若言,又斮之东阁。”

引申为代词“这个”。
《论语·宪问》:“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引申为疑问代词“哪”,要求从同类事物中具体指出某个。
唐李贺《南园》诗之五:“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引申为疑问代词“怎”。表示“如何、怎样”。
《南齐书·王敬则传》:“我昔种杨柳树,今若大小?”

连词“和、及”引申为连词如果、假若
《国语·鲁语下》:“若我往,晋必患我,谁为之贰。”

引申为连词“至于”,表示引出下文。
《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引申为连词“或者”。
《史记·高祖本纪》:“诸将以万人若以一群降者,封万户》。”

引申为连词“而且”。
《尚书·金縢》:“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

图片“手”引申为“用手挑选”,即“选择”。
《国语·晋语二》:“夫晋国之乱,吾谁使先若二公子而立之,以为朝夕之急。”
俞樾《群经平议国语二》:“若者,择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