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针研习与践行(第2期)第(1~4)课

 H珠Q 2019-02-23

有些同学和我说,选修课安排在学校的第二轮(一个学期的最后两个月)上,会和他们专业课复习的时间冲突,在第2期的选修课中,我对原有的课程计划做了一些调整,不占用大家过多的课下时间, 尽可能用课上的时间,让大家入门黄帝内针,达到60分的合格水平。当然我最希望的,是能够培养一群铁杆中医,那么在未来,我们的同学中,能有更多的,为中医做奉献、推动中医发展的“大医”。

这门课程的教材,我个人推荐大家能够“人手一本”《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关于《黄帝内针践行录》里面的内容,我的公众号中基本都有,强烈推荐大家购买前一本书,《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这本书值得我们反反复复去看、去读、去朗读。

回忆起我最初听闻“黄帝内针”,是我的一个学生告诉我的,这位同学是“同有三和”第一届医道传承班的学生,她告诉我“阴病治阳”的时候,《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这本书还没有出版,出版后她第一时间购买了一本送给我,我爱不释手,当天回家就读到了凌晨三点,若不是第二天还要上班,我当天也许就读完了。

建议大家去购买《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并阅读,不强制购买,大家也可以在网上免费收听由同有三和团队对外免费发布的朗读版。

音频链接:http:///LLovv0

买到书之后,我们该怎样学习呢?我的建议是首先至少读3遍,第一遍建议在3天内读完,遇到不懂的暂时跳过,要求自己懂个大概即可;第二遍建议重点阅读第三章,在技法上求得熟练;第三遍是再次通读全书,掌握36个穴位的定位和18个对应关系。如果大家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陷入了批判,读不下去的时候,建议大家诵读出来,至少诵读一遍《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全文。

我在读第二遍时建议大家读懂第三章,不是意味着第一、二章不重要,实际上,我在内针学习的路上遇到瓶颈时,往往回头去反复读这两章,这两章会让我们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会坚定我们的信印,会帮助我们坚守,进而求得针道的精进。

我们的这个内针选修课,是实操性很强的课,如果你是为了获得学分,坚持每次来听课就可以了,学校给我们要求的底线是八次课中,包括请假在内,最多不可以缺勤2次课,如果考勤两次以上你不在这里,那很抱歉我只能执行学校的纪律,你将不能获得这个学分。如果你是为了入门这个针法,那就无所谓,带着你的朋友来蹭课,也是可以的。我的进步是建立在分享之上的,我也希望并欢迎大家分享出去。

前面简单为大家强调了一些课程事项,下面正式进入到我们今天第一讲的学习。在课程第一次与大家见面时,我希望首先能够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内针在临床的神奇,先来看几个案例:

黄帝内针践行 | 右膝关节炎3年余,下蹲困难,2针消除

右膝关节炎那位患者在开始不太相信我一个皮肤科的大夫能够治好她的病,简单解释后,患者愿意一试,显得医患沟通很重要,医生的发心很重要。该患者很配合,从表情动作来看,患者心很纯,简单描述病情外,没有向医生问很多问题,患者比较相信医生。医者信心充足,严遵内针法理进针,守形到位,一针一导引,导引包括了有亲和力的语言、患者的肢体动作等等,守神做得好,形神俱守,故疗效显著。

在现场听课的同学们,如有当下的不适,可以找我和参加过内针选修课的同学体验一下,用内针去解除这个不舒服。希望通过这个实践与分享的过程,能让大家能切实地感受到内针的效果,回去之后能够有兴趣读这本书,去了解这套针法。其实,遵照刘力红老师的看法,学针初期的至少一个月的时间,最好不要碰针,要先去精读第一、二章,去感受文化和传承的力量,“针不在针,在于人”,先端正态度,往往比用针重要。大家是高年级的大学生了,我们的选修课只有八次课程,限于此做出权衡,希望大家能够在入门之后,时刻“守中”,多去读原书,多去悟,这样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导引有很多含义,今天我主要为大家分享两种导引,一个是“自我导引”,它是一种自主养生的方法,大家可以参考我的文章来实践和尝试;另一种是内针的“医患导引”,它强调的是医生和患者的共同意识,进针前后,这个共同意识都需要关注和感受当下不适及其变化,这个“导引”的目的就是“感而遂通”。

杨真海师父在第一次内针大会上说,医者用内针之所以见效,不是这个医生有多么厉害,而是这根针背后的文化的力量,借助医者传达给患者,让患者回到“中正平和”的状态。对于“导引”、“感而遂通”,它的内涵远不止我分享的这么多,希望大家在后面多多感悟。

接下来就是对针刺的练习,大家可以参照视频,多多练针。从纸团入手,先练习至少1000次,到扎自己,再到扎别人,一次次破除心理的恐惧,相信大家很快能从上“手”变成“上”手。其实,手法也是外在的技法,并非内针所强调的重点和追求,我们可以尝试像杨师一样,慢慢地把针放进去,减少患者的痛感。

接下来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经络的循行和常用的穴位定位,大家可以参照下面的文章,本次课后先掌握手三阴、手三阳的循行,下次课我们再来掌握足三阴、足三阳的循行。

手之经络(预复习)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以上就是本次课程我和大家的分享,希望大家能够有所收获,也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感受。希望大家能在本次课后,完成《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第一章的学习,至少阅读或听一遍,下次课上进行讨论并分享心得体会。希望大家能够观看教学视频,制作练针的纸团并练习至少1000次,下次课我们争取能够相互扎针。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复习手三阴、手三阳的循行,能找出手经的重点穴位。

黄帝内针研习与践行(第2期)第二课

2019-02-23  H珠Q  来源  

黄帝内针选修课诵读:伤寒论原序与大医精诚

一、我对“中”的理解

在诵读的时候,为什么我要求大家不要读得太快呢?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当你读得太快的时候,你的心跟不上你的节奏,甚至你的心里面就没有感觉了。读得太快不行,读慢了也不行,那要什么样的节奏呢?刘力红老师曾经说,希望我们能够达到一个“中”的状态。

大家对“中”这个字有什么感觉?什么是“中”?这一年多来,我不断的去品味它,今天我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中”的理解。

《黄帝内针》就有讲“用中”,怎么样“用中”,什么样的状态是“中”呢? 

医有上工,有下工。对病欲愈,执方愈加者,谓之下工;临证察机,使药要和者,谓之上工。夫察机要和者,似迂而反捷,此贤者之所得,愚者之所失也。

——《医诫》

刚刚我们在诵读《医诫》的时候,我有了一种以往没有出现过的感觉,在那一念之间,心里面有一种“感”生出来。趁着这个机会,我想赶紧和大家分享,要不然,下次我可能就会忘记掉。

医有上工,有下工。我们想要当上工,还是当下工呢?我想,每一个人都是想要当“上工”的。并不是说“下工”就是很差的那一种,上下二者是两个层次,大多数的医生是属于“下工”的,赖老师也是属于“下工”的,或者说,或者偶尔有一点“上工”的感觉,但是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属于“下工”的状态,这是我对于自己的一个定位,我甚至觉得自己有时候连“下工”都达不到。 

对病欲愈,执方愈加者,谓之下工。我时常反思,在开药方的时候,特别是和一些用《伤寒》的大家相比,我开的方太“大”了——我可能会开12到13味中药,他们可能只需要8到9味。这时候我往往会觉得,自己对病者病机的把握,可能还真的不是特别强。当我读到这句话,我会反思自己,自己的进步空间太大了。需要努力,但也不要过于苛责,我们也常说“接受自己非常重要”,如果你不接受自己,说“算了,我不是这块料,我不学了”也是不对;其实要“允许自己不完美”。 

开中药的时候如此,扎针的时候,不也是这样吗?大家去针灸科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些医生一排一排地将针扎到患者身上去,如果“一针不够,扎两针”,“两针不够,扎三针”,这是不是一种“执方愈加”呢?所以我个人感觉,对这句话,我们可以从药、针等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杨师反复强调:“能用一针解决的问题,绝不用两针。”所以,下次再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希望我们能随时提醒自己:“能用一针解决,就不要用两针。”

那怎么样才能用好每一针呢?看后面这句话:

临证察机,使药要和者,谓之上工。看到病人的时候,如果想了解病人的病机是什么,那我们就需要详细的问诊。问诊过程中,你和病人的沟通,非常重要。对于内针辨证,你需要了解病人当下的状态,察“机”,就像你扣动机枪的扳机,专注当下的那一刻,过了这一刻,你再按它,就没用了。“机”就是临证中的关键因素,我们是否能发现关键的点,如果发现了,一针下去,扣动扳机,后面的治疗过程,就不是我来做了,而是病人自己的神导引他解除当下的不舒服。

在后面,我们会详细讲怎么样来“察”这个“机”,大家平日里可以看我公众号的文章,我会把我和病人详细的沟通写入到近期的医案之中,我认为,这个沟通的过程,就是“察机”的过程。我希望把这个过程,呈献给没有来跟诊的同学们和朋友们,希望你们能够在阅读案例的时候,能够感受到赖老师想要分享的点是什么、在哪里。

黄帝内针践行 | 右膝关节炎3年余,下蹲困难,2针消除

黄帝内针践行 | 肚腹及腰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一例

黄帝内针践行 | 踝部、膝关节、腰部不适,因症取穴,随症治之

黄帝内针践行 | 双眼瘙痒,伴有心烦一案

黄帝内针践行 | 右脚大拇指痛,腘窝及膝盖不适一案

黄帝内针践行 | 咽部不适,喉咙两侧疼痛一案

黄帝内针践行 | 由银屑病引发的足部不适一案

黄帝内针践行 | 足心发热,小趾不适,双眼难以睁开,腰痛

黄帝内针践行 | 消痰减咳,解除胸闷不适

黄帝内针践行 | 咽喉不适,胸闷心烦,头侧与腰背不适一案

黄帝内针践行 | 腰椎滑脱,伴腰腹疼痛2年余

黄帝内针践行 | 烦躁有痰,鼻热口干

黄帝内针践行 | 眼球转动不舒服,少阳太阳来帮忙

这里面的部分内容,为什么要写得那么啰嗦呢,能不能用一两句话说明白呢?其实,我在教学中发现,通过还原跟诊的过程,让同学们感受“临证察机”的过程,也许才是教学的关键。 

“药”要和,“针”也要和。我们每一针下去,都是要追求达到“中”的状态,只有达到了“中”的状态,我们才能达到“和”。“内针'里面强调“执两用中”,就是要达到“阴平阳秘”的“和”的状态。

对于“上工”,还有另外一句话:“粗守形,上守神。”相对应的,“守形”属于“下工”,属于“根基”,如果你不会取穴,不会扎针,那就是还没有达到内针要求的“下工”的状态;如果你能够准确取穴,找准“同气”,那就是达到了“下工”的水准,到这个层次,已经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了。“守神”属于“上工”,内针中,非常强调“守神”:你要通过患者了解他当下的状态,就需要他的“神”回到当下病处,医者的“神”要专注在患者身上,在用针时,尽可能放下与治疗无关的一切杂念,心无旁骛地去开展我们的诊治,我个人认为,这样,我们就能“守神”了。

其实,不管诸位同学未来做不做医生,在任何行业,“守神”都非常重要。刘老师曾经说过,现代人多是“形神不一”的,不知道大家感受到没有,包括赖老师在内,走路的时候看手机,吃饭的时候看手机……看手机的时候,我们的神在哪里?跑到外面去了,不会和我们的身体进行沟通了。所以,内针除了治病、治人以外,关键在于“全真”,全神养真,全“身心”的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黄帝内针,不单单是治疗别人,通过一年多、将近两年的学习,我个人觉得,内针对学者自己的身心,会产生一定的变化。

我们需要时刻觉察自己是不是“偏”了。“偏”就是“两端”,我们通过觉察“两端”,去发现自己“不中”的状态,然后调整自己,通过及时的调整,回到“中”的状态,但是“中”的状态,时不时又会跑偏,所以,我的人生就在不断地觉察“中”的过程中,完善自己,成长自己。

但是“中”,是类似一条上升的曲线,我个人认为,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一个时期的“中”,经过了一个时间段,它可能就偏了,你提升一下,它就到了新的位置。所以,“中”的状态,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没有一个绝对的“中”,每时每刻,它都在变化着。一年前,你的读书速度有一个“中”的状态,一年以后,你的阅读速度提高了,或者你的心跟上来了,能很快明白你读的内容,那时候,你的觉察力不一样了,你也就有了新的“中”的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讲,去察觉“中”,是在训练自己的心性。上一次课,我给大家分享了“导引”,希望大家能“勿希勿惧”,不要希望它发生什么,顺其自然就好了。想到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感想。我们在看《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这本书的时候,书中第50页说,它(内针)在技法上不行针,不追求针感,甚至完全不讲应随捻转补泻。

二、我对“补泻”的理解

在内针中,有没有补泻呢?我个人认为,其实是有的,只不过在内针中,不强调这些手法。为什么说有“补泻”呢?我们要达到“和”的状态,那么“有”和“无”二者就需要相参。内针“用中”,欲达到“平和”,一定会有补泻的过程。有人说:“内针没有补泻。”我认为不对,书中怎么说的呢?在《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第90页说,内针的补泻由“中”来实现,由“自然”、“天道”来实现。天道的作用是自然而然,诸位学人,通过“明理”、“同气相求”、“一针一导引”等方式来“调中”。只要“中”的作用起来了,补泻便自然天成,毋假人力。

一讲到“天道”,大家可能觉得这有些迷信了,可能会觉得“不可理解”了。那是因为大家对中国文化还不够相信,很多同学可能觉得这些内容“不够科学”。如果你相信《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这本书,你去感受它,你接受了它以后,就会觉得:“这就是天道。”

可是,我们能不能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出来呢?大家思考一下这个“天道”,我们把针放进去以后,由谁来完成“补泻”呢?我们没有做“提转捻插”,没有做“迎随补泻”,我们没有做这些动作,患者为什么也能达到“和”的状态呢?

有的同学认为是“信”,有的同学认为是“神”,我更赞同后者,是自己的“神”在起作用。你的身体是有自愈功能的,只是我们很多时候都不相信,所以会人为的给它很多很多的干预,以至于“不相信”、“忘记了”自己还有自愈功能。比如说,当一个人觉察到自己感冒了,有的人可能会选择做一些运动,这类自限性疾病,可能很快就好了。

为什么我们讲的“神”,它知道“补泻”呢?用现代医学来说,可能叫“潜意识”。现代心理学认为,意识和潜意识是构成人心理整体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意识是一切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是“我知道我说什么”;潜意识是人所未意识到的一切心理活动的总和,我在说出一句话时,它牵动了多少神经,发生了多少反应,这些可能都是“潜意识”在工作。我走路时,下意识抬腿,抬腿的动作是我知道的,是我的意识,而抬腿之后发生的动作,可能是“潜意识”完成的。

“潜意识”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抬腿之后的动作,完成得非常精准,让我们站稳;如果我们人为干预它抬到“十分”,那么它可能会很为难,容易崴到脚。类似的,当我们用针去“迎随补泻”的时候,我哪里知道是补“十分”,还是补“一分”呢?也就是说,“补泻”对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者要明理,要有敏锐而清晰的觉察力,知道患者需要“补多少分”,才可以把握好分寸,用好“补泻”这个手法。导多一分或者导少一分,都是“偏”的,都是“失中”的,这样,我们就很难达到“和”的状态。

补泻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中和”的状态。这个过程由谁来完成?由病人自己的神“明”,如果病人的心神处于一个“明”的状态,他自然而然能将针效调到“恰到好处”。

一个水坝,两边的水位一高一低,我们的内针,就像水闸,就像开关。当我们把针放进去,把握住了“机”,就可以触发开关,打开水闸,进而使水位平衡。

在你进针后,患者的当下不适得到了解除,不是因为我们医者有多牛,只是因为我们帮助他发现了这个“开关”,找到了这个“开关”后,将针放进去,他的身体就开始自愈了。这是我的个人理解,不知道大家觉得这种解释是否合理,会不会觉得到“天道”的那种感觉了呢?

南方医院同事王医师:

我是被徐文兵老师引入(中医)门的,我不希望赖老师在讲课时,用科学的东西来诠释中医。徐文兵老师说过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他说:“如果宇宙有真理的话,宗教是一条路。”一定意义上,科学和基督教分不开,中医由道家(非道教)思想衍生过来,我们中医可能也是一条路,道家思想可能也是一条路。

中医绝对不是科学,但是中医是一条哲学衍生出来的路,这也可能会解释所谓的宇宙终极真理。但是,谁也不知道谁说的对。意识和潜意识,有点像“三魂七魄”,“魄”应该是可以相当于科学所谓“潜意识”的领域。

非常好。我们在教学时,往往会处在两难的境界。怎么样让现代的人能够接受中医的观点呢?好难。当我用“潜意识”的时候,可能,是不是容易跑到“西医”那里去了呢?讲到这里我想和大家说,其实,知识没有界限。

三、我对“医道”的理解

大家在生活中会不会有很多冲突?可以说,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矛盾、纠结,为什么呢?我们看一下这块黑板。

假设这块黑板不存在边缘,它就是一个“中”的状态,是一个“太极”的状态,处在“无”的状态。当我给它人为地划一条线,它就有了左右之别,就产生了对立,于是,就有了冲突。当我再划一次,就有了上下,又多了一层冲突。

当我再加上更多的标准,就产生了更多的“边界”。各种各样的“边界”,构成了万事万物,构成了世界。

所有诸如“美丑”、“善恶”的东西,都是我们定义出来的。我们要定义一个东西,就需要给它划一个边界,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把边界擦掉。一定意义上,擦掉一个边界,我们就少了一个矛盾;擦到最后,没有了边界,就回到了“中”的状态。

以“中医”和“西医”为例,我们人为地给它们划分了边界,大家知道,它们二者的理论体系似乎是不一样的,有了矛盾,进而产生了太多的冲突。大家可能知道,赖老师学习了不止一门针法。我有学“黄帝内针”,也有学“五行针灸”,它们就各有边界。内针强调针“单手单脚”,五行强调“两侧同时扎”;内针不强调“补泻”,五行针灸要“补”(顺时针旋转180°),要“泻”(逆时针旋转180°)……如果赖老师将二者相参,纠结对比,那岂不是要崩溃了,我们要怎么看待这些界限?我在读了威尔伯的《没有疆界》后,找到了答案。

我们前面分享了一种方法,是“擦拭掉”边界,回到“中”的状态,而每一个界限,往往形成了一个系统,系统之间的界限,可能是擦拭不掉的,那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任由其边界存在,我们可以换一个更高的姿态去看待。

我们从“黄帝内针”和“五行针灸”向上看一层,它们都属于“针道”,站在“针”和“药”在向上看一层,它们都属于“中医”,站在“中医”和“西医”的层次再向上看,二者都属于“医道”。

通过这个过程,你会发现,当你站在高一个层次去看待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切都可以“为我所用”,只是“怎么用”的问题。关键是看这个人怎么去用它。知识本身没有对错,没有好坏,要看使用者怎么去“察机”,即根据患者的当下状态,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去“恰到好处”的应用,即是我所理解的“夫察机要和者,似迂而反捷,此贤者之所得,愚者之所失也。”。

以上的分享,是我在听大家课前诵读时,心中涌现出来的想法。这种状态,得益于长期的“自我导引”,通过导引,提升你的觉察力,当你再看到同样的文字时,也许会有新的感受涌现出来,这种感受,我希望能够分享给大家,然后记录下来,我希望大家在今后,也能养成“记录当下感受”的习惯,如果当下不记录,过后很难会找回来。记录当下的感受,等一两天再回头看时,你很容易就会回到记录文字时的那个昔日的状态,进而能够在思考中得到提升。

四、我对“在状态”的理解

在这里想给大家分享一个关键词——“在状态”。我们需要察觉两种状态,一种“偏”的状态,一种是“中”的状态,察觉到“偏”,能够有助于你及时调整,以便回到“中正平和”的状态,正如前文所说,“中”的状态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你很长时间都察觉不到“偏”的状态或“中”的状态,也许你处于“舒适区”太久了。

待在“舒适区”中,会让你感到安全、感到放松,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它是你的“中”的状态;如果呆久了,固守在舒适区,不进行自我的突破,那么,过了一定的时间段,这个舒适区对于你来说,就是“偏”的状态。我们不可以因为当下的舒服而洋洋自得,也不要因为当下的失落而一蹶不振。

我在前面建议大家记录当下的感受,这样,在未来几日,若状态低沉,则可以阅读前几日你记录的文字,引导自己回到那时的“高”一点的状态,鼓励自己继续往前走,这种方式也许能帮助我们成长得更快些。

五、课程内容概述

我带同学们复习了第一课的主要内容,在本次,主要给大家分享了《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书中的“传承概述”和“针贵明理”的内容,再接下来,为大家简单分享了足三阳、足三阴的经络循行和(内针临床)常用的穴位定位,随后,通过分享案例,还原“6-3-2-1”的取穴过程,和同学们进行了互动。

(滑动预览)

太阴

太阴肺经

阳明

阳明大肠经

太阴脾经

阳明胃经

厥阴

厥阴心包经

少阳

少阳三焦经

厥阴肝经

少阳胆经

少阴

少阴心经

太阳

太阳小肠经

少阴肾经

太阳膀胱经


这节课,同学们进行了针刺练习,突破心理障碍,大家自行针刺合谷穴。本次课我为志愿患者做了义诊,留针前后,效果还不错。同学们看到疗效,表示很开心,对学针的兴趣也变浓了。

(前)

(后)

(前)

(后)

黄帝内针研习与践行(第2期)第三课

2019-02-23  H珠Q  来源 

黄帝内针选修课诵读:伤寒论原序与大医精诚

诵读之后,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我认为,对于内针的学习,更多的是“用心去感”,而不是“用脑去记”,大脑不处在“纠结”和“迷糊”之中,整个人的状态是“明”的,应当是“在状态”的。

黄帝内针研习与践行(第2期)第二课

再接下来,我邀请了几位同学上台和大家分享课程收获。

杨同学对第二课中的“传承”印象最深,从“文字”再到“师生相授”,均有一些感受,读书过程中,不太理解“信印”的涵义。我引导她进行思考,杨同学说,她理解的“印”,像按“印章”,我认同这种理解,将“信”印在心里,不轻易怀疑,接下来,通过临床验证,尤其是通过连续治疗多日,最终解除疾患的案例,最后深深地相信内针的法理。

内针诊治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心得体会

付同学和同学们分享了一些心得体会:首先,“医患导引”对于的内针疗效很重要;其次,在“导引”的过程中,医者和患者的“明”是关键;最后,希望同学们“得诀归来方看书”,多实践、多反思。

黄帝内针带教 | 咽喉有痰又干涩,倒换调中品阴阳

任同学有两点困惑,第一个困惑关于内针的推广方式,内针蕴含着至深之理、至神之法和至简之道,杨师和刘师通过“文字传承”的方式,通过《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一书呈现给我们,这种方式能否有利于广传呢,会不会保留一点神秘性,才会引起专业学人的尊重和重视呢,要不要复杂化一点,来迎合专业人士的需求呢?第二个困惑关于内针的发展,是侧重于“医疗”还是侧重于“保健”呢?

关于第一点,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两难的权衡。关于内针的推广方式,一种是“自上而下”,让专业的人员来带头推广内针;另一种是“自下而上”,让平民百姓来推广内针。让上层专业人士接受内针的理法,进而去推广内针,这是一条路;让大众认可内针的疗效,用疗效来说话,自下而上去反馈,是另一条路。这两种推广方式,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当下,我们只是播下了一颗种子,现在更重要的是默默做好自己,其余的都交给时间。

我的同事王医生补充说:“赖教授说的很对,做好现在的自己最重要、最现实,记录下当下的状态以备省察觉悟。我是西医出身,想从另一个角度谈一点看法。”

一个人只要认同中国文化,从文化层次上讲他就是一个中国人。当今中医地位“尴尬”纠结,被人诟病“有点瘸腿”,主要是有些人或仅有浅见陋识,或出于文化不自信,或出于自身名利考虑,使得中医之路走偏,有的将中医五术搞得玄而又玄、神秘化,无非抬高身价,沽名钓誉;有的会让中医中药现代化,用科学的办法验证中医及针灸的原理,不免牵强附会或否定质疑……这都是将中医之路走偏了。

试想在两山之间有一很窄的峡谷之路,几千年来我们中医老祖宗的实践证明这个峡谷之路是可以穿行的,别无他途,偏一点都会碰壁。中国文化自有其自信,我们的文明虽然不是最古老的,但确实是最长久的、一直绵延至今,从未作古,指望科学(根源于基督教理性思维)来解释中医某些实践,或许可以验证,或许完全相悖,这是可以预期的。

毕竟中医西医本不是同根生(中医源于道家思想的衍生加几千年临床实践的发展),近期就别指望殊途同归了。但这绝不妨碍中医西医、中西文化的相互借鉴(中国文化相对更包容一点),中医要与时俱进,温故知新自有其光辉前景。 

——王医生

关于第二点,将医疗与保健隔离,是将“医”与“养”划分界限。正如上节课所说,能否通过擦除边界,让“医”与“养”达成一个“和合”的状态呢?聚焦内针的外在发展,无论是“医疗”还是“保健”,我们内针学人的选择是什么呢?我想,仍需向内求。少一些执念,纯粹一点,不管将来发生什么,诸位内针学人,需要做好自己,提高自己,这样,通过临床实践的疗效,让大众接受你的治疗方法并认可你。当足够多的人认可了你的治疗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在医疗界的地位自然会得到提升。

举个例子,“五行针灸”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走了十多年的路,我想,“黄帝内针”也需要一个这样的过程。我们今天要做的,就是播下种子,有朝一日,它就会生根发芽,生长壮大。

接下来,我和大家品读《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第二章的部分内容,本次课采用思维导图的板书形式,随读随感,与同学们交流读书心得,课后,同学们表示,这种品读的方式很惬意,思维导图的方式很直观,整体上有很多收获。

(滑动预览)

原计划要在这次课为大家分享有关“导引”的内容,备课时发现,本次课展开讲,也许时间不够用,所以把这部分内容放到后面,“导引”主要分为“自我导引”,和贯穿于内针治疗全过程的“内针导引”。大家可以回顾一下第一课中,有关导引的分享,再阅读一下下面的拓展链接:

黄帝内针研习与践行(第2期)第一课

一次导引有“感”--中道之我见

刘力红——导引按跷,自我健康保健治疗好方法!

奇妙的导引,自我调养好方法!

内针治疗:以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为例,解读一针一导引,就像剥洋葱!

内针治疗:以左臀及腿后侧不适为例,解读一针一导引

这次课,以阳明经为例,为大家讲解了“经络同气”,下面是视频片段:

黄帝内针研习与践行(第2期)第四课

2019-02-23  H珠Q  来源  

我思考了一下,也是应出版社的要求,刘观涛主任跟我说:“赖老师,你能不能用二三十分钟的时间,给我们的校长、跟我们的余书记讲清楚这个问题?”我在思考怎么样切入到这本书核心的一些东西。当然,前面我们讲了很多东西了,今天尝试用更概括的语言,来呈现一下,看看是否能够用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把这个问题讲清楚。

我们还是先复习一下上次课程核心的一些东西——三才、三焦的定位,如果没有三才、三焦的划分,我们就没有办法进行定位,这是最基本的内容。在内针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进入到“心法”,你的心要足够的灵敏,要去悟这个东西。

大家请看这个视频,思考一下下面的三个问题:

1、针刺前、中、后医生做了什么?

2、看视频时,你能想起书中那些内容?

3、内针有何特点?

你有什么感受呢?可以将想法写在下方的留言区与我交流。

展示了案例后,同学们对此案例进行了讨论。有同学说:“前面有详细的问诊,从法则入手取穴,在预选穴位附近找阿是穴,找到阿是穴进针后,对患者进行导引,让她感觉一下,之前疼痛的部位有没有减轻。”有同学看到“右病治左”,在患者表示有新的疼痛时,医生再次取穴,一针一导引。

接下来,我用了近30分钟的时间,为大家分享了内针要义。

黄帝内针——形神合一的针法 来自扶阳中医赖梅生博士 00:00 27:36

再接下来,我和大家共读《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第45页至第78页“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化生万物,阴阳的不断变化,有可能改善了体质,也有可能带来病证(症)。一般来说,“阴阳不合”的状态,相当于“偏”的状态,我们通过问诊发现了这个“偏”之后,就要采取方法去治疗,治疗的目的就是调整阴阳,“执两用中”,使之回到“和合”的状态。

(第47页)

在“理法方药”或“理法方针”的层面,我们很容易流于经验,过度依赖经验,也许就(跑到)去记单个穴位的“功效主治”的方向上了。内针治病,每一个取穴都需要捋到法理,切不可忘记“阴阳”。

在阅读《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第48页时,我们需要格外留意“阴阳”与“神明”的关系,“阴阳”是“神明”的“府”,是“神明”的居住地,阴阳和合,神明居住在阴阳之中,就可以“形与神俱”。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要关注“身”、“心”、“灵”三个层面,这三个层次都需要处在健康的状态。在“灵”的层面,我们需要多多观照自己的“神明”,提高自己的觉察力,以纠偏,以改善体质。

(第48页)

关于“治病必求于本”这句话,我的理解是,“治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调阴阳”和“调神”。用“方药”或“方针”来治病,是“守形”的层面,属于“下工”或者介于“下工”与“上工”之间的层次;更多的方面, 希望大家能够“调神”,这里需要大家用心去“感”,用心去分析,体现在治疗过程中,就是要留意“医患沟通”。

我个人认为,“医患沟通”属于内针的“导引”,要求我们“明”当下患者的状态,明患者当下“失衡”的经络和部位,明内针的取穴法理,进而通过“四总则”找到取穴的部位,选取阿是穴进针。通过“医患沟通”,使医者建立起和患者之间的“信”,这需要我们慢慢地去感悟。

为什么很多没有中医基础、没有医学背景的人更容易学好内针呢?因为他们没有之前的观念来影响和挑战《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这本书。从这个角度讲,大家在学习内针的时候,要有一种“空杯”的心态,将与内针无关的知识,暂时先放下。

内针的取穴是要根据“症”的当下位置,结合内针法则,来逐一取穴的。通过“症”的位置,我们才能分辨阴阳,如果仅仅描述病名,不交代当下症的位置,比如同学问我“高血压用内针怎么治”,“血脂高用内针怎么治疗”,“血红蛋白高了用内针怎么治”……我可能没办法给出解答。

如果选择用内针来进行治疗,我建议大家放下“病”,放下“指标”。我们可以去了解“病”,通过“病”来了解综合治疗的难易程度,但治疗过程中,不要过度的关注“病”,要观照当下的“症”在哪条经络,在三焦何部,在上身还是下身,在左侧还是右侧……要通过这些因素来进行内针的六经辨证,随症治之即可。

再接下来,我用了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为大家分享了内针导引。

随后,我播放了几段内针的医案视频,大家通过视频中的案例展示,体会到了“导引”在内针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