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针和讲义  刘力红

 爱中医学习馆 2022-04-27

第一章

1、针刺在中医的治疗方法中位列第一,也是最常用的治法。其疗效犹拔刺也,犹血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2、衡量医者水平,是看他对理法的把握程度,执药不如执方,执方不如执法,执法不如明理。

3、理论依据:“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及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3、需传对人:“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

第二章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一、三才

1、“孝者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是说孝乃诸德之本,是一切教化的开端。

2、《易经》:“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

3、“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4、“克己复礼”就是通过规范自身来和合天地,具体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其居有常。”

5、医圣张仲景倡导“六经辨证”,而“皇帝内针”是更彻底的六经辨证。

6、三才乃天地人,其各有阴阳。

​三、三焦

1、天为上焦,人为中焦,地为下焦。对人而言,鸠尾—神阙是中焦,鸠尾以上是上焦,神阙以下是下焦。2、三才一体,分之不可分和又不胜和。

三、阴阳

1、《素问》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

2、《道德经》“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为先有为后,无为阳有为阴。《内经》“气聚而有形”。气为先形为后,气为阳行为阴。中医更强调“无”和“气”。

3、郑钦安《医理真传》:“五藏六腑皆是虚位,二气流行,方是真机”。作为中医人,眼中甚至可以没有脏腑,但一刻都不能没有阴阳。

4、一根针很普通,但是一根针若触及了阴阳,就连带出天地万物变化生杀,就连带着一切的可能性。针道必须参究到阴阳这个层面。才有治本的基础。

四、三阴三阳

1、“三而二之”,“三”指三才三焦,“二”指阴阳,就是三阴三阳。黄帝内针是更为彻底的六经辨证。

2、从天地层面说三阴三阳是指六气,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具体是:

厥阴风木肝心包,

少阴君火肾和心,

太阴湿土脾和肺;

少阳向火胆三焦,

阳明燥金胃大肠,

太阳寒水小肠和膀胱。

五、中和

1、中医五术:砭石、九针、毒药、灸焫,导引按跷。

2、平人无病,《素问》“无问其病,以平为期”。“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病人“土德”重建者生,(脾胃、孝德信不怨人、大小建中汤)

3、脾是谏议之官,功用是知周出焉,是早辩,是维系中正的。

3、《伤寒论》“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若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第三章 黄帝内针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执两用中

《老子》“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黄帝内针的补泻由“中”来体现,中是天道,是自然而然。

第二节  随证治之

《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证”是指酸麻胀痛痒热寒,二便饮食呼吸睡眠等这些我们能感受到的异常。

第三节  同气相求

“穴可失,经可离,同气不能丢”,如果同气不失,即便离经离穴,它亦在经在穴。

第四节    导引

1、感:孔子对“易”的定义:“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二气之间只有通过“感”才能相与。

2、导引是黄帝内针的入门,是五术中唯一的通过自身的“感”实现康复的。《素问》“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瘘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宜从中央出也。”,导引就是从任脉的前正中入,就是通过感来从阴引阳,来实现身心的贯通,机体阴阳的自和,实现“中”。

3、内针不讲得气与否,只讲同气,针入以后,医患共同关注的焦点是病患之处,医者以“言”导引,患者以“意”关注之,病处的变化便当即发生。一般留针45分钟,期间患者应安静的留意和感受患处。

第五节    形与神俱

1、君火与相火

《素问》“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也”,君火强调了智慧光明的一面,相火是热能。

2、“粗守形,上守神”

3、心法与针法

五脏中,肝脾肺肾都是“月”字旁,“月”代表“阴”“有形”。有形必有器,有器就有范围,因此无形无器,也就意味着没有范围,就是广大悉备。天之高犹可量,地之广犹可仗。唯有心不可测度,不可测度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不可教授。“阴阳不测之谓神”。人成则针成,人没有做好,针道一定上不了境界。

第四章

黄帝内针总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