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油画】解读名画——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

 泊木沐 2019-02-23

现当代 1959年作布面油画186×203厘米作者: 詹建俊(1931年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狼牙山五壮士》为詹建俊的代表性作品,创作于1959年。詹建俊为中国油画界中较早对油画的现代性意味进行探索的画家。他对画面的处理概括性的、象征性的元素比较多。《狼牙山五壮士》在创作初期在油画界引发了很多争议。他在历史题材画里面开始使用象征性的处理办法,画面抓住了五壮士跳崖的瞬间,人物的组织不是自然的真实,而是象征性地把人物和太行山连为一体,具有纪念碑的效果。这样的创作手法在当时是比较新潮的,一些老先生提出了质疑,但詹建俊坚持了下来。在此之前,现实主义油画创作大都是遵从自然的、真实的情节,实事求是地处理人物关系,而詹建俊的这种手法在当时无疑是一种革新。詹建俊因此还写过一篇文章——《走弯路有感》。这种象征性的创作方式在改革开放后就很普遍了。西方对现代感的定义就是“平面化”,詹建俊当时就是采用这样的手法,画面平面化,颜色单纯强烈,还稍稍有一点变形。这种变形丝毫不生硬、不做作,而是很自然的情感流露。(冯令刚)

该画作描绘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五位八路军战士在寡不敌众的形势下,据险抵抗,直至弹尽援绝,毅然砸枪跳崖的英勇场面。作者抓住了五壮士跳崖的瞬间,刻画了五位钢筋铁骨、浩气凛然的战士,由于寡不敌众,被迫后撤至狼牙山巅,但他们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巍然屹立,与峻峭、雄伟的狼牙山峰融为一体;犹如矗立于天地间的一座英雄纪念碑。

详情:

20世纪50年代,中央决定在北京兴建包括人民大会堂在内的首都十大建筑。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也在其中。为了筹办中国革命史陈列,由文化部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分别组织画家进行了重大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这一时期,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成为绘画表现的主要形式。詹建俊的代表作《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其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创作背景

1941年9月,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位八路军战士,为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在河北易县狼牙山与日军血战,弹药打尽,砸毁枪支,从棋盘陀峰顶集体跳崖。

1958年,詹建俊刚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就接到了上级领导下达的任务,为刚成立的中国革命博物馆创作一幅表现中国革命军事历史题材的作品。在规定的题材中,“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一直感动着他,于是,他便接受了这个主题的创作任务。他深入狼牙山山区考察写生,走访当年跳崖的幸存者葛振林采访他们的身世和事迹。终于,在1959年,他创作完成了这一幅油画作品。

主题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首壮美的颂歌,其歌颂的革命者的牺牲精神。作者选取了英雄跳崖前的一刹那,从悲壮的气氛中突出表现了宁死不屈、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塑造出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形象。表达的是革命精神永世长存的这一主题。

形象

该画作大胆舍弃了繁复琐屑的细小情节,以突出崇高悲壮的英雄气概的

强调表现。画家造的英雄群像,已经不是纯粹严格的写实造型,而是趋近意象化的升华形象。

作者巧妙地抓住了五位革命烈士英勇牺牲前的瞬间,深入刻画人物的英雄气概,通过人与山的比拟造型和象征意义,将人物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与狼牙山峰的造型结合起来,用人物身影与山峰叠印的形式表现人物形象。在统一的气势中不同人物的动作、眼神,又巧妙地富有变化,五位人物的魁伟身影与作为背景的险峻山峰浑然一体,比山峰高大,较背景醒目,群像呈现出山形的稳定结构,轮廓参差起伏,节奏强劲有力。人物的姿势威武雄壮,表情严峻果敢,虽然没有对人物做精细的写实描绘,但特定的性格刻画生动鲜活,整体的气势和神态却相当逼真,表情尤其传神,有巨型石刻般的力量

构图

作者抓住了五位壮士跳崖前的瞬间动态,运用概括的凝练、泛化的象

征性的构图手法,用豪放粗犷的笔触把人物和太行山的造型结合为一体,画面金字塔式的三角构图形成了作品的稳定感,在金字塔式的构图上,山体作为人物的基石出发点,人物则形成山峰的无限展开与延伸,互为映照、衬托,突出粗硬的笔触,以形成刀凿斧劈的雕塑效果,使人物具有青铜雕塑般的庄严雄伟,整体形象又具备了大理石纪念碑刺破青天的高大巍峨效果,顶天立地,荡气回肠,将人引入崇高神圣的境界。这样的构图把英雄们坚强威严、气壮山河的伟大气概烘托得淋漓酣畅,悲壮中自有一股正义豪气,从表现美学的意义上得以更加突出和强调。

笔触

在用笔上,画家采用大刀阔斧的雕塑式的笔触肌理塑造人物,用喷薄飞动但却坚定有力的笔触,“塑造”了“坚如磐石”这种形式内涵。结合背景山峦斧劈刀削似的简洁果断的笔触,成功“打造”出一尊“青铜雕塑”,巍然矗立在纪念碑基座之上。

色彩

詹建俊十分注意色彩的表现力。油画是用色彩造型的艺术,画家不仅要有

扎实的素描功力,而且还要有善于运用色彩的本领,使两者水乳交融。长期受中国水墨画熏陶的中国油画家,易于将素描造型与色彩分开来处理,油画语言缺乏深度与厚度,表现力不够强烈。而从该画中可以看出,作者已经显露出运用油画语言的才华,他善于调动色彩的微妙关系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加强作品的感染力。

该画使用的是既朴素又沉着、浑厚的色彩,全幅的色调用偏暖的绿色,来渲染画中的人物形象,既表现了战士服装的真实,又烘托出稳定沉着的气氛。整个画面披上一层浓郁厚实幽重深邃的青铜色调,使人物看起来好像历尽岁月沧桑的青铜雕塑。

作者简介

詹建俊,满族人,1931年1月生,辽宁省盖县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顾问,中国油画学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欧洲人文艺术科学院客座院士。1953年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本科毕业,1955年中央美术学院彩墨系研究生毕业,1957年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毕业,同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九届全国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86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代表作有《狼牙山五壮士》《高原的歌》《潮》等,出版《詹建俊画集》。作品曾获“全国美展”金质奖章,“北京市美展”一等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