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志波中医皮科经方传真

 文文ap25 2019-02-23
经方传真


一、桂枝汤

【组成】桂枝9g,芍药9g,甘草炙6g,生姜切9g,大枣擘4枚。

【用法】水煎温服。服已须臾,食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以棉被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若不汗更服依前法。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病证犹在者,更作服。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原文】

《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之辛散,又用以助枣草之滋津。尤其药后少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辨证要点】基于以上论述,可见桂枝汤为太阳病的发汗解热剂,但因药味偏于甘温,而有益胃滋液的作用,故其可应用于津液不足的表虚证。若体液充盈的表实证,或胃实里热者,不可与之。

【皮科应用】杨志波教授认为本方并非只是发表解肌之剂,而是有着更广泛的临床用途,在皮肤科主要应用于荨麻疹、冻疮、雷诺病、皮肤瘙痒症、过敏性紫癜、黄汗症、皮肤慢性溃疡等皮肤病。《金匮心典》中引徐氏之说:“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当皮肤疾患出现内外不调、阴阳不和、营卫失位之病证时,运用桂枝汤当可有桴鼓之效,回天之功。从皮肤病症的病因病理来看,有发于里者,有发于表时;或因风起,或因寒生;由表及里者有之,从里至表者有之。卫阳不足,皮肤不实,就易感受风邪,引发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营卫不和,汗液代谢失常,即可诱发黄汗、盗汗、偏汗等疾患;邪扰络脉,即可出现皮肤斑疹不断;卫阳不固,寒邪侵表,可发生冻疮、肢冷之变证。诸如此类,皆阴阳不调,气血不顺,营卫失衡。以桂枝汤加减灵活运用之,不难取效于临床。从中医角度来看,无论何种皮肤病,只要有疹痒而色白、肢冷而不热、汗出而不渴、脉缓浮不紧,或伴畏寒畏风、尿清便稀等,断病位在表或在表里之间,均为桂枝汤可用之症。


二、桂枝麻黄各半汤

【组成】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一两;生姜一两;甘草炙,一两;麻黄去节,一两;大枣擘,四枚;杏仁去皮、尖,二十四枚。

【用法】上7味,以水1000ml,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60ml,去滓,每次温服120ml,半日许服尽。调养如桂枝汤法。注:汉代一两约等于现代15.6g,一升约等于现代200ml,一合约等于现代20ml,十六铢约等于现代10g。

【原文】

《伤寒论》太阳病篇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方解】方中以桂枝汤调和营卫,用麻黄汤宣散表邪,且芍药、甘草、大枣之酸敛甘缓,配麻黄、桂枝、生姜之辛甘发散,有刚柔并济,从容不迫之妙,使邪去而正不伤。并且桂枝汤为扶阳益阴,其温养化育之力,可济益辛散宣表之损伤,而桂枝汤在温养之中,又能和营卫而透表邪。故本方用量虽小,由于表邪轻微,内托外散,也能迅速收功。

【辨证要点】基于以上论述,可见桂枝麻黄各半汤可用于太阳病日久不解,邪气虽微,但怫郁不解,面赤身痒,为外邪郁闭,汗出不彻,阳气宣发不畅者,故治宜辛温轻剂,小发其汗,取桂枝汤麻黄汤原剂量的三分之一合并而成,意在缓行,为发汗轻剂,正合病久邪微之治。

【皮科应用】张志聪在《伤寒论》的注解中说到:“夫诸阳之会在面,面色反有热色者,此表阳之气不解,而肌气荣气,怫郁于肌表之间,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邪在于皮肤之内,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夫麻黄汤专主解气分,桂枝汤解气分血分之兼剂。此章气分之邪二,血分之邪一,故用各半汤。……夫表不解而兼及于肌络,则有如疟状,而用各半汤。”邪气在表在肌在络,各有浅深分别也。桂枝汤宜解肌,麻黄汤宜解表,表解而在肌与络者,宜麻黄桂枝各半汤。而皮肤病的发病中,外感之邪为重要的发病原因之一,风寒湿邪客于肌肤腠理,为表郁不解,邪欲外达而不畅,因致身痒,可予桂枝麻黄各半汤微汗达邪;肺卫气虚,卫表不固,营卫不和,风吹即出疹,亦可用桂麻各半汤宣肺散邪,调和营卫治之。因此,杨志波教授认为临床上应用本方,只要谨守其病久邪微,汗出不彻,阳气怫郁的病机,可广泛应用于皮肤病气阳虚弱、暑邪郁表的痱疹,毛囊突起的皮肤瘙痒症,面部出汗不畅、暑热郁蒸的痱子,面部、眼睑部局限性皮肤瘙痒症,全身多处皮肤瘙痒症,以及荨麻疹。


三、麻黄连翘赤小豆方

【组成】麻黄去节,二两;连轺连翘根是,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个;赤小豆一升;大枣擘,十二枚;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甘草炙,二两。

【用法】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原文】

《伤寒论》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方解】方中以麻黄汤开其表,使黄从外而散;去桂枝者,避其热也;佐姜、枣者,和其营卫也;加连轺、桑白皮以泻其热,赤小豆以利其湿,共成治表实发黄之效也。诸药配合,内治湿热、外散表邪,使表里证分途而解,共奏清解湿热、发散表邪之功。

【辨证要点】基于以上论述,可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用于症见身黄( 目黄、皮肤黄) 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而色黄,心烦,口渴,身痒,无汗,甚见水肿,或伴恶寒、发热等表证。临床中可见于湿热郁蒸于表,或可见表证的湿热证。

【皮科应用】本方为表里双解之剂,组合严谨、配伍精当,确为匠心独运。若从湿而论,当禁汗法;若从表证未解而论,则不得不用汗法。在此矛盾中,张仲景采取内治湿热、外散表邪,使表里证分途而解,各个击破。即发汗与清利并用,化矛盾为统一。近代医家扩大了对本方的临床应用,临床上不论是否有黄疸,只要属湿热内蕴而兼有表证者,均可选用本方加减。因此皮肤病如荨麻疹、湿疹、银屑病等内有湿热、外有表邪所致病;或所有起初感受风、湿、热之邪,客于肌肤,致使肌腠闭塞,郁而发病;或因素体内有湿热久稽,而又复感外邪,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郁于肌肤而发病者,均可用本方以达清解湿热、发散表邪之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