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10——大篆石鼓文3

 水子88 2019-02-23

石鼓文3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10——大篆石鼓文3

繼續講吳昌碩怎樣改造《石鼓文》。上一課講到他三十多年走過的道路,把《石鼓文》的線條改變了,那深入探討一下,這種渾厚的線條究竟是怎樣寫出來的呢?

(1)筆鋒厚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10——大篆石鼓文3

要寫厚重的線條,就要準備相應的工具。拿刻印來說,這方吳昌碩四十歳的作品「雷浚」,線條好像是寫出來的,自然而流動。和他同時期的篆刻家黃士陵這方印,線條比吳昌碩還粗,但仔細看一下,線條的邊比較平。黃士陵用薄刀,這是一刀一刀削出來的。他是安徽黟山人,所以他這一派稱為黟山派。這兩方印,用的刻刀不同,工具上的差異,背後是兩種不同的創作思想。

吳昌碩的密友諸宗元在《缶廬先生小傳》中說:

· 〔吳昌碩〕于篆刻,研習為尤深。所用刀圓幹與鈍刃,異于常人用以治印者。

這句話點出了吳昌碩篆刻的關鍵。

諸宗元所謂「常人用於治印者」,大多是銳利的刻刀。這是很自然的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10——大篆石鼓文3

想法,刀利自然容易刻,刀刃薄,進入印石那就更容易,但這種刀刻出來的線條瘦削。吳昌碩用圓幹鈍刃刻,所謂鈍刃就是厚刃,刀刃厚實但不銳利,上石當然行進困難,不流暢,完全靠強大的腕力硬推,一節一節艱難地向前,不銳利還會引起線條兩邊自然爆裂,變成毛邊。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10——大篆石鼓文3

前面幾堂課我講到金石氣,古代青銅器上的線條,如《散氏盤》,刻石上的線條,如《石鼓文》,都是毛的。這種毛是歷盡滄桑,自然形成的,給人以歲月悠遠、厚重的歷史感,吳昌碩要的就是這種線條。

趙之謙作「何傳洙印」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10——大篆石鼓文3

清代篆刻大家趙之謙曾作一方「何傳洙印」,有長長的邊款,幾乎把印石四個側面都刻滿了。

「何傳洙印」邊款

趙之謙在邊款中說:

· 漢銅印妙處,不在斑駁而在渾厚,學渾厚全恃腕力。石性脆,力所到處,應手輒落,愈拙愈古,看似平淡無奇,而殊不易貌。

趙之謙指出,渾厚古樸的線條怎樣產生?主要依賴腕力大,大力推進,於是石屑「應手輒落,愈拙愈古」。吳昌碩就是用這方法,有記載說他的腕力異於常人。

但腕力跟年齡有關係,人老了肌肉自然衰退。當年二十歳的陳巨來拜訪八十一歲吳昌碩,吳昌碩這樣說:

《安持人物瑣記》

· 「刻印要靠目力腕力,賣一個年輕,老了就退化了,五十五歲之後,是一個關,我過了這關,即日漸退步,六十五以後,大部為徐星州等學生代筆了。」

由此可知,腕力對於篆刻的重要性。(陳巨來又寫到)

· 其時余又請求刀法,有無多式多樣,是否握刀必須似握筆,刻石似作書?昌老云:「我只曉得用勁刻,種種刀法方式,沒有的。」

這裡「用勁刻」,其實就是腕力要大,跟趙之謙所說「學渾厚全恃腕力」一個意思。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10——大篆石鼓文3

這使我想起年輕時,那時我大約三十歲,常拜訪王蘧常先生求教,他家離上海書畫社編輯室很近。有一次王老忽然問我:「你寫字有沒有出過汗?」我說:「我住在家中亭子間夏天臨池汗出如雨。」王老大笑說:「那是天熱,非你用力。」他說:「錐劃沙、印印泥,就是就是要用力寫,如何不出汗?年輕時寫北碑,經常寫出一頭汗。如能用腕力,則未必如此。」吳昌碩說「用勁刻」,王蘧常說「用力寫」,如出一轍。

清代大書法家何紹基也說過類似王老的話:

《東洲草堂書論鈔》

· 余既性嗜北碑,故摹仿甚勤,……每一臨寫,必回腕高懸,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約不及半,汗浃衣孺矣。

· 因思古人作字,未必如此費力,直是腕力、筆鋒天生自然。

何紹基開始練字,「回腕高懸,通身力到」,寫到一半,衣服都汗濕了。現在不是還有很多人喜歡這姿勢嗎?但何紹基是聰明人,他仔細一想,古人寫字不會這樣費勁,應該是腕力和筆鋒自然產生。手腕用得好,這是巧力,「用力寫」不是用死力;而筆鋒厚實,才能把這巧力傳遞到紙下,所以「腕力」和「筆鋒」是決定線條的關鍵因素。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10——大篆石鼓文3

有關筆鋒,我在一級課程第九、第十六課都講過,新手喜歡尖利的毛筆,這種筆筆鋒太瘦, 結果寫出來的線條也就很薄,不可能渾厚。筆鋒尖利,中間的長毛沒幾根,頂不住「用力寫」。臨池久了,就會喜歡蒜頭形筆頭,筆心挺拔,副毫厚實,這樣的毛筆,你一下紙線條就粗壯渾厚。左邊這枝筆寫小字可以,臨吳昌碩要用右邊這枝筆。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10——大篆石鼓文3

吳昌碩的文具(熊麗卿提供)

這張照片上都是吳昌碩生前使用的文具,右起第一件,是吳昌碩用的斗筆,筆頭相當粗壯。右起第二件,就是吳昌碩刻印用的圓幹鈍刀。

仿吳昌碩毛筆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10——大篆石鼓文3

2000年我去杭州參加中國書法史國際理論討論會,大會派發了一個禮物,一枝仿吳昌碩毛筆,這枝筆比剛才照片中的那枝小一些,也是照吳昌碩生前所用的筆製作的,羊毫。它出鋒比市面上常見的筆短,筆鋒部分比較厚。

聞一多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10——大篆石鼓文3

前不久看到「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額是聯大教授聞一多先生書寫的,像這樣的線條,必須選擇一枝厚實的毛筆才能成事。

(2)墨汁濃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10——大篆石鼓文3

除了毛筆,製取相應的墨汁也重要。墨汁薄就容易洇化,迫使你行筆快,墨汁濃就相反,可以從容行筆。濃墨汁還有兩個好處,一是容易拉住紙面,增加和紙面的摩擦力。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10——大篆石鼓文3

曾有老先生告訴我說,吳昌碩用墨非常之濃,往往磨墨後靜置一夜才用,近於墨漿,所以他的作品很少洇化。二是用濃墨汁,線上堆積的墨汁多,乾了以後摸一下,墨層有一個厚度,結果特別黑,非常醒目。墨汁薄如齊白石這字,因為涸化線條質地就鬆了。左右一對比,完全兩回事,吳昌碩的線條好像鋼筋。還要提醒各位,力大墨濃,所用紙不能太薄,當墨汁乾燥時,紙張纖維會強烈收縮。

(3)不長運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10——大篆石鼓文3

一次行筆寫很長的線條,稱為長運,長運肯定比短運麻煩,尤其是中間有多個節點。要避免長運,可以把長線條變成短線條來寫。「永」字中間也有長線條,你要是一筆過寫橫豎鈎就很難,在「永」字八法中是分成勒、努和趯三筆來寫的。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10——大篆石鼓文3

你看《石鼓文》這個「既」字,最後一筆曲線就很長。吳昌碩把它改了,加了一個明節點,從理論上說,這根長曲線就變成了兩段,這是兩根線了。在明節點上你可以調鋒,寫起來有把握多了。

圖片來源:吳長鄴《我的祖父吳昌碩》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10——大篆石鼓文3

多年前一位前輩告訴我,吳昌碩運筆時,遇到大轉彎的時候,他頭會越過筆桿,看一看背後的筆鋒狀況,毫毛順不順。一般人寫字只看筆鋒前面,也就是向著自己的這一面,而吳昌碩是會看一看背面,這是很重要的經驗。

簡言之:

吳昌碩筆法上有這些特點:

· 筆鋒厚,腕力大。

· 墨汁濃。

· 不長運。

這樣寫出來的線條,當然異於常人。

3.2體勢的改造

前面講的是筆法的改造,這一節講體勢的改造。「體勢」這個術語以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10——大篆石鼓文3

前沒有提過,現在講篆隸就會用到。二級課程講了筆勢,那是筆鋒的走勢,最簡單就是點畫,如「永」字八法,這是單一筆勢。

單一筆勢的固定組合,有些人稱之為部件,在文字中,如草字頭、三點水等等就是部件,書法講複合筆勢,如飛帶勢、烈火勢之類。篆書是一筆一筆單獨寫的,沒有複合筆勢,單獨一筆寫成的線條,也套不上「永」字八法。後來書法中的筆勢概念,這時候還沒有產生,篆書整個字的結構安排,稱為「體勢」。「體勢」這術語歷代用法很多,還有其他意思。

沙孟海先生談到他老師吳昌碩寫《石鼓文》這樣說:

《吳缶廬臨石鼓文冊跋》

· 今所見先生早歲臨本,結體平正,運筆略似近人楊沂孫。後來愈精熟愈變化。

· 其變也,若有意,若無意,變變不已,乃成晚年風貌。

大約到四五十歳,吳昌碩寫的石鼓文還是「結體平正」。

《吳昌碩先生的書法》(沙孟海又說)

· 大約中年以後結法漸離原刻,六十左右確立自我面目,七八十歲更恣肆爛熳,獨步一時。

這裡說「結法」,即體勢之安排。「漸離原刻」,結體跟石鼓文原樣不同了。

我們來看看,吳昌碩改造《石鼓文》體勢有什麼手法。

(1) 體勢拉長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10——大篆石鼓文3

這在以前已經提到過,《石鼓文》的大部分字比較方,如果照《石鼓文》寫,可以用正方形格子寫。後來吳昌碩把它們拉長了,其實是用小篆的體勢來寫大篆。小篆是長方形,如《泰山刻石》,臨寫摺紙要用長方形格子。

摺小格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10——大篆石鼓文3

臨寫篆字摺紙,不是摺一大格去寫,而是摺小格,然後四小格等於一個正方形大格,六小格等於長方形大格。這樣做的好處是有中點,左右有對稱軸,結字比較方便。長方形大格,橫向是兩小格,豎向是三小格,共六格。為什麼視覺上長方形會比正方形好看一些呢?因為長和寬的比為1.5 ,接近於數學上黃金比例1.618,如果畫出來,黃金矩形是這樣一個長方形格子。你看,二者是不是差不多?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10——大篆石鼓文3

具體看看吳昌碩怎樣拉長字形,如「靈」字,上面「雨」字基本不動,把下面三個「口」字寫成了長條形,而且避免單調,三個「口」是高低不平的。如果反過來,三個「口」不動,拉長上面的「雨」,結果就不如前面這個。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10——大篆石鼓文3

因為採用了長方形格子,就是長度大過寬度,所以豎向上下可以拉長,橫向左右要擠緊。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10——大篆石鼓文3

橫向收緊

有些字筆畫非常多,如「流」字。大篆的「流」,從左到右有九個豎筆,這樣的字,橫向很難擠緊,很容易寫成方形。吳昌碩的處理,是把中間上部那一豎筆伸長,以佔領上面的空白,這種小地方臨寫時要留心。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10——大篆石鼓文3

吳昌碩

這副對聯,下聯第二個字就是「流」。你可以看到,只要控制在格子中,最終的效果,行氣還是很順的。大篆有很多筆畫繁複的字,第一個「瀞」字也是,在臨寫《石鼓文》時會遇到,事先要留心一下。

(2)左右參差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10——大篆石鼓文3

這種把豎筆升高的寫法,在吳昌碩《石鼓文》中常見,如「吾」字,吳昌碩把右旁那一豎寫得特別高,他不要「結體平正」,而是打破左右平均穩定,書法中稱之為取險勢。不過這樣一來,右下角留白一個明顯的空位。

(3)局部改變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10——大篆石鼓文3

吳昌碩晚年《石鼓文》某些字,把局部改變了。如「兔」字,原來的尾巴很短,吳昌碩把它處理成捲尾巴,注意這是兩個半圈組成的,兔子沒有這樣長的尾巴,這是藝術誇張手法。這樣一變,不僅補充了右下方的白位,還帶有很幽默的趣味。

這是「原」字,右下為「彖」。「彖」,《說文解字》:「豕走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10——大篆石鼓文3

也」,奔跑的豬。這豬尾巴石鼓原刻上是下垂的,吳昌碩改為橫平,有趣多了,整個字的結體也好看。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10——大篆石鼓文3

「昃」,意思是《說文解字》所說「日在西方時」。羅振玉認為就是甲骨文中「日」字旁一個「夨」,只不過《石鼓文》把「日」移到頭上去了。吳昌碩寫的時候,誇大了「日」這部分,看起來好像大頭娃娃,形象非常可愛。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10——大篆石鼓文3

又如這個「勒」,右旁的「力」寫法近於金文,吳昌碩把它改了,近於小篆。

五級專題課程是講創作,以上都是吳昌碩的創作手法。如果細細地分析,還有很多要講,因為篇幅關係,請各位自己臨習時加以分析學習。

又要請你臨習了,寫一張吳昌碩《石鼓文》。摺小格只需對摺,甲骨文和文是用四格寫一個字,每行十五字。《石鼓文》六格寫一個字,每行十個字。

像這樣的四尺半切條幅,每行十個字,三行,就是用前面講的摺小格的方法摺好後寫的,非常方便。如果用四尺整幅寫,摺紙方法不變,每行也是十個字,一共寫六行就可以。看人作品,不但要看書法,還要看他怎樣用紙。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10——大篆石鼓文3

這是五級課程的第三張作品,大家努力。

謝謝。

本節要點:

· 吳昌碩《石鼓文》用筆技法分析。

· 吳昌碩改造《石鼓文》體勢。

·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10——大篆石鼓文3

摺小格的方法。

複習思考:

·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10——大篆石鼓文3

這個字右邊從上到下有三部分,你看順次序寫好呢,還是先寫B比較方便?

· 這個字一共寫了幾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