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寧73問: 老師,學《陰符經》一年了,最困惑的就是蠶頭有必要這麽複雜嗎?怎麼轉的都有。就像這個「地」字右旁中間一竪起筆手腕動了五次,加上行筆一次收筆一次,一共七次動手腕。古人真的這麽寫嗎?還是我理會的不對。困惑。 老師,我覺得蠶頭起筆可以起到聚攏筆毫的作用,具體原理和您講的絞鋒點和舒結點有關。這樣筆毛運行起來就順。 謝謝老師。 我的回答: 你所說的就是小圈的理解。 小圈派什麼用呢?它是調鋒用的,調鋒時候做了動作,就產生節點,通常稱為小圈。 但請注意,我在影片中多次說過,臨帖大圈要跟字帖上一樣,如果你改變了大圈,就是改變了取勢,這是你自己創作,不是照帖寫了。 但小圈不必跟,跟也跟不到一模一樣。小圈調鋒動作,究竟做幾次好呢?如果一次就調整了筆心位置,那就馬上進入行筆。如果一次不行,那就要繼續調整。「鋒不正不行」,調正了才可以行筆。 如果字帖上調了兩次,你卻一次就調整了,是否還要多一次跟字帖一樣呢?你調整了就行筆,多調一次是多餘動作。 我在課程中也幾次用開車做例子,開車的路線就是大圈,而駕駛時轉動方向盤就是小圈。方向盤轉多大,轉幾次,無法事前規定,而是根據行車時路面實際情況來決定的。兩輛汽車走同一條路,這是大圈相同,而兩個司機動了幾次方向盤,這肯定是不一樣的,也沒有必要一樣。因為每次開這條路,情況都不同,你不能說上次扭了幾次方向盤,這次也要同樣次數,這是傻主意。 一般字帖﹝尤其是拓本﹞,小圈不明顯,而《陰符經》的節點很清楚。對於初學者來說,這是理解古人調鋒的好範本。雖然實際調鋒可以跟字帖不同,但我們讀帖可以理解古人的動作,這是非常重要的。正如你所說,《陰符經》怎樣轉都有,作為我們學習的範本,這是大優點。 但臨寫這《陰符經》,不是要求你背出來每個字的小圈有多少,而是理解古人的方法,實際臨寫時,注意力應該放在自己的筆心狀態上,你的調鋒使筆心進入正確位置沒有,這才是正確的學習方法。 沈尹默先生解釋搖腕說:「前人往往說行筆,這個『行』字,用來形容筆毫的動作是很妙的。筆毫在點畫中移動,好比人在路上行走一樣;人行路時,兩腳必然一起一落,筆毫在點畫中移動,也得要一起一落才行。落就是將筆鋒按到紙上去,起就是將筆鋒提開來,這正是腕的唯一工作。」 也就是說,行筆時候,手腕是一直左右搖動的,如果手腕不動,那就是平拖了。 上面講的這些,其實課程影片中都有,都講過。希望各位再複習一下,基本概念明確了,用筆時就會胸有成竹。 謝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