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有言——太仓日报

 老年人CWK 2019-02-23
□何济麟

  1861年,法国一名昆虫学家在柬埔寨茫茫丛林中,发现了一群由石头搭建而成的建筑。

  这个石头的建筑群在潮湿的丛林里已经默默地躺了近六个世纪。

  这是一个惊世的发现。从那以后,游客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

  它的名字叫吴哥。

  吴哥和中国的长城、印度的泰姬陵以及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一起,被称为东方四大奇迹。

  吴哥其实是柬埔寨吴哥王朝的都城遗址。吴哥始建于公元802年,完成于1201年,现存古迹主要包括大吴哥(吴哥王城)和小吴哥(吴哥窟)。吴哥浑然是一个石头的世界:石庙、石楼、石阶、石塔、石柱、石墙、石壁、石坛、石雕和石像,全是石头。有的石像就刻在一块石上,有的则在多块石上雕刻,拼成一幅巨大的雕像。在建筑上,石缝之间不抹灰浆,而用“叠涩”的方法堆砌起来,或者打出石榫,嵌入石眼,使其紧密结合。 大大小小的石块错错落落,层层叠叠,共同构建了庞大森然的建筑群。远观,它们恢弘、奇特、神秘。走近去,雕像瑰丽精美,雕工精细。是建筑的奇观,也是一首用石头谱写的史诗。整体呈灰白色,有的石块表面发绿,仿佛长了一层青苔,显现出一种岁月的苍凉;有些石壁发黑,那是火烧的痕迹,后来的入侵者用火烧来融化佛像上的铂金。

  大吴哥是高棉王国的宫殿城。当年木建的宫殿和茅草搭建的民居如今都已荡然无存,只剩下石建的寺庙遗立于世。寺庙是供奉神的。巴戎寺庙内的神像已被人盗走,空留下残破的底座。而在那高高的佛塔上,每一座都雕着四面佛,据说一共有四十九座佛塔近二百尊佛像。无论你处在什么位置,都可以看见他们安详、淡然的微笑,慈眉善目,超然物外,被称为“高棉的微笑”。佛像据说是建造巴戎寺的神王阇耶跋摩七世的面容。他居高临下地凝望着众人,仿佛要普度众生。一个门廊底下,站着一个正在照相的白衣金发女子,与幽暗的背景融成一体,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为这古老的寺庙注入了一丝鲜活的生机。塔普伦寺是另一种特殊的风景,树根无节制地生长破坏了建筑的根基,展开了一场树和石的博弈,石塔和围墙纷纷倒塌,大树盘根错节,与石块交错缠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一道破败的奇观。

  小吴哥是整个遗址保存最为完好的寺庙建筑,外墙上却留下了红色高棉时期的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弹痕。走进去要穿过长长的回廊,阳光穿过回廊的方形石柱照射进来,投下一道道阴影。廊壁上的宗教题材的浮雕栩栩如生,描绘着印度教的神话故事,毗湿奴神大战天魔,还有神猴助战的生动场面,被雕刻得活灵活现,蔚为壮观,一个个游客驻足不前,分不清自己置身在神的领地还是人间。穿过一道道、一个个迷宫般的回廊和院落,一座拔地而起的高塔赫然呈现眼前,狭窄陡峭的阶梯之上,便是象征着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祭坛顶部矗立着按五点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宝塔,象征须弥山的五座山峰,那便是传说中的天堂。天堂之高,令人生畏,但是阻不住人们拾级而上去一探究竟。

  吴哥是一幅用石头创作的充满了宗教意味的巨作,也是柬埔寨历史和人民智慧结晶的产物。但是在每天摩肩接踵的游客面前,不知为什么,我却觉得它有一种掩藏不住的分明的孤独。它在追念昔日的荣耀?在思念当年王们的赫赫功名?还是在怀念建造者的胼手砥足和斑斑血迹?

  我惊叹于吴哥建设的浩大工程。巨大的石块从开采、切割、打磨,到运输、垒砌、雕刻,无不靠人力。单说运输吧,难以想象高棉人驾驭大象运送石块的艰难情景,其间会有多少惊险,多少险阻,又有多少无名的伤残和牺牲。丰功伟绩之下,掩藏着劳工无尽的血泪。

  柬埔寨盛产优质的树木,比如黄花梨、酸枝、紫檀等等,当时中国的烧砖技术也传到了柬埔寨,为什么不就地取材,不用木材也不用土砖,而舍近求远,从遥远的巴肯山去开采石头?答案是:石头坚固,可以供神的“不朽”。

  吴哥是高棉王朝在鼎盛时期强大和繁盛的产物。营建这样庞大的工程,须有强大的国力为基础。想那时,高棉王朝百业俱兴,到处歌舞升平。处在权力顶峰的统治者需要有地方安放自己的灵魂,并展示自己无所不能的强大,于是大兴土木,用这些体现统治者意志的“伟业”,来加强他们的统治。

  但是大规模的兴建耗费了王朝的财力,统治者的骄奢引起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抗,最终导致外敌的入侵。不可一世的王朝顷刻间轰然倒塌,吴哥被攻陷并遗弃,辉煌一时的吴哥文明从此被丛林和荒野所淹没。宣扬“王权神授”和严格等级制度的印度教终究没能“保佑”他们,于是高棉人放弃了印度教而改为信奉“众生平等”的小乘佛教。“不朽”的信仰真的成了神话。

  历史的背后有一只神秘的、无法抗衡的手。

  热带阳光下的吴哥,默默地面对着一拨又一拨游客的来来往往,我在石的沉默中,仿佛听见了它澎湃的心潮。

  洞里萨湖的女孩

  洞里萨湖是柬埔寨也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洞里萨湖的日落是柬埔寨旅游必选的一个美景。浩瀚的湖面上一望无际,一轮火球缓缓告别天际,沦落水中。在这一过程中,天色渐暗,暮色四起,黑暗吞噬了一切。多么动人心魄的景象。但是导游说,洞里萨湖的日落,受天气影响,能不能看到全凭运气。

  游船出发了。开始的时候,湖面并不宽,就像一条细细的河,两岸就在眼前。岸边也没什么建筑或风景,但是靠岸的湖边,星星点点排列着许多小房子。其实那些房子就是小船,一间房子就是一艘小船,用竹子扎在湖里,船上也绑上竹竿,再搭些铁皮或者塑料布,遮风挡雨,就是一户人家。住在这“湖屋”里的,当然是渔民,但又不止是渔民。渔民在水里打渔,家可以安在陆上,但这些渔民,则不被允许上岸,因为他们没有国籍。他们来自越南。越战期间,为了逃避战乱,他们来到了这里。战争结束后,他们欲回越南,却不被接纳,返国无门,于是成了流离失所的难民。

  难民们以湖为家,吃喝拉撒,都在湖上。他们靠打渔为生,用卖鱼的钱换回粮食蔬菜和日用品。鱼打得多,日子就好过点,打得少,就难过点。除了满足嘴的需求,其他一无所有。我们的游船“突突”地在湖里奔驰,一幢幢“湖屋”从眼前掠过,我们禁不住想,除了打鱼维持生活,难民们的日子,怎么过呀?他们看不看电视?有没有手机?导游不时向我们解说:这是寺庙……这是医院……这是学校……这是商店……听说难民有医院、学校和商店,我们略略感到一丝安慰。这些医院和学校,是联合国为难民修建的。游船驶过那一长排“湖屋”组成的学校的时候,可以看见里面有一些简陋的教学设施:教室、黑板以及学生的桌凳。可是现在是电脑时代,学校里有没有电脑呢?有一个全漆成黄色的“湖屋”,面积有三个小船那样大,顶上插着不知代表什么的旗帜。据说那是寺庙。可见在船民的生活里,宗教信仰是他们对抗苦难的精神动力。

  湖面宽阔起来,浩瀚似海,望不到边际。船开始减速,观日落的地方到了。不等船停妥,立刻有一艘艘小木船朝我们划来。每艘小木船都有一个负责划船的年轻妇女,带着一两个孩子。大的孩子十来岁,小的二三岁,都黑黑瘦瘦的,睁大着眼睛,张望着游船上的我们。他们是来向游客乞讨的。有的孩子颈上不知为什么盘着一条蛇。开始以为是要吓唬我们,后来看到并无恐吓的意思,盘蛇大概是要引起人们的关注吧。有的游客向他们抛洒糖果饼干,也有的给他们零钱:一美元——柬埔寨流通美元。有一个五官纤巧长得挺可爱的女孩,也是十来岁的样子,因为只收到糖果,而看到别的姐妹收到了美元,失望之极,“哇”地一声哭了起来。一位游客急忙掏出一张美元,边上的游客也效仿,一会就有三、四美元送到了她的手上。她的脸顿时亮了起来,仿佛一阵清风疾速驱散了天空中的乌云,嘴角浮现一丝由衷的微笑,那是从她的心底发出来的微笑,真正的微笑。

  渐渐地,游客们都攀上船顶,去拍摄落日的景象。湖面宽阔,水波荡漾,辽阔的水面,太阳就像一个火球,正在缓慢地下坠。太阳已经不那么耀眼,中间白,四周环绕着一圈柔和的金黄。天空分成了两种颜色:离我们近的,是一片浅黄,而离我们远的,太阳就要落下去的地方,已经一片暗黄。暗黄越来越扩大,太阳也离水面越来越近了。

  运气不错。人们争相拍摄这一壮观的景象。但我的眼前,那因为要到了美元而发出灿烂微笑的女孩的面容,却一直挥之不去。比起洞里萨湖的落日,那女孩的微笑,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间。太阳落下去还可以升起来,那女孩除了乞讨,她的前途在哪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