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才能把读过的书内化为能力?

 昵称32353910 2019-02-23

南朝时有个藏书家叫陆澄,好学博览,手不释卷,人送外号“硕学”。但他读《周易》读了三年,都不解其意。晚年时,又想撰写《宋书》,但尝试了多次都没有成功。他的好朋友王俭跟他开玩笑说:“你就是个书橱啊。”后来“书橱”就用来讽喻读书多却不能应用的人。

怎样才能把读过的书内化为能力?

现实生活中,行走的“书橱”也不少。读书不少,能力却原地踏步,没有多少长进。

读过的书,怎么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很多人为此苦恼。

日本作家大岩俊之也曾一度困惑过。他的职业目标是成为研讨会的讲师,然后自主创业。受“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这句话的触动,他开启了疯狂阅读模式,一年读了300本书。但虽然他的阅读量实现了爆发式增长,人生却没有任何改变,职业目标也没有实现。他发现在阅读中,有两大瓶颈:

1. 读过即忘。

2. 阅读后自身能力没有提升。

这两个问题很多人都存在。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那是因为从阅读中获得了知识,具备了拥有颜如玉、黄金屋的相关能力。如果阅读之后没有任何的改善和提升,那就太浪费了。

后来,大岩俊之总结了一些实用的读书法则,利用这些法则,他克服了阅读的两大难题,获得了更多的知识,提升了自己的能力,最终成功实现职业转型。这些实用的读书法则,也被写进了《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在书里,大岩俊之总结了提升读书效率、牢记书中内容、付诸行动的一系列方法。

怎样才能把读过的书内化为能力?

一、怎么提升读书效率?

多读书,才能让自己更有知识。但同样一本书,有人一天就能读完,有人却十天半月也读不完,读书效率很低。长此以往,知识容量也会落后于人。那么,怎么才能提升读书效率,更多更快地掌握更多知识呢?

1. 设定读书目标。

在读一本书之前,先想一想:为什么读这本书?

是为了学写策划书还是演讲稿?

是为了借鉴撰写学术论文的结构,还是为了搜集写作素材?

……

怎样才能把读过的书内化为能力?

确定好读书目标之后,再去有的放矢的阅读。利用序言、目录、后记来掌握书的概要,然后只摘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把有效的时间用在最需要的内容上,大大提升阅读效率。

2. 学会断舍离。

有一个著名的定律叫“二八定律”。它是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帕累托发现的,所以也叫“帕累托定律”。定律指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都是次要的。这个定律几乎适用于所有领域,包括阅读。

一本书的重要内容只占整本书的20%,这20%中最重要的仅有4%。也就是说,如果是200页的书,其中只有8页是最核心的。

——大岩俊之

一本书内容很多,动辄几十万字。要提高阅读效率,就要学会断舍离,找出最关键的20%的内容,大胆舍弃非必要的80%,然后再集中精力去找出书中最核心的4%的精华内容。

二、怎么牢记书中内容?

读过即忘是很多人都存在的阅读问题。书读完就还给作者,收获的只有当时的记忆和触动。大岩俊之开始也遭遇过这个问题,他一年读了300本书,却发现自己基本什么也没记住。这样,即使读书速度再快,也实现不了知识的增容。怎么克服这个瓶颈呢? 大岩俊之在《实用性阅读指南》里提了几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是做读书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读书笔记,可以对书中的知识进行总结和整理,帮助自己加深记忆。

做读书笔记,可以采用普通的“三部曲”方式:

1. 摘录原文。数量控制在4-5处,每处3-4行,注明页码,方便以后查找核对。

2. 做摘要,分项罗列。

3. 写下感想。

相较于这种普通笔记法,作者更推崇一种新的读书笔记方法——制作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由英国教育家托尼.博赞(Tony Buzan)首倡,是一种可以将头脑中的内容,以可视化的图形呈现出来的思考工具。

思维导图的记录、构思方式跟普通笔记法完全不同,它简单易学、行之有效,受到很多国际大型企业的推崇。譬如波音公司就曾经利用思维导图在短时间内就完成了飞机的设计。如果使用普通的方法,设计波音747这样一个大型的项目需要6年。但是,通过使用思维导图,他们的工程师只用了6个月就完成了设计,还为公司节省了一千万美元。

怎样才能把读过的书内化为能力?

相较于普通的笔记法,制作思维导图简单易上手,只需要准备一张A3或A4纸、一把彩色笔、一本书就可以。当然,也可以利用电脑软件来制作思维导图,幕布、XMind等软件都是不错的选择。

在阅读中,用制作思维导图的方式可以帮助自己牢牢记住书里的内容,还可以帮助作者整理思路,提高构思水平,容易产生新的创意。

二是以“输出”为前提去阅读。

阅读的过程,是知识点输入大脑的过程。但如果不及时加强记忆,会很快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过程有个规律:

怎样才能把读过的书内化为能力?

从表中可以看出,阅读完一本书的1小时后,基本就忘掉了一半;1天后就忘记了一大半。不要觉得自己忘得快,那是因为你的大脑在作怪。

那么怎么才能不那么快地遗忘,牢记书中内容呢?

可以以输出为前提去进行阅读。

输出有两种方式:

说出来。讲给朋友、家人,参加学习小组、读书会、演讲、上课……

怎样才能把读过的书内化为能力?

读书分享

写下来。写读书笔记,写书评,写读后感……

最好的牢记知识的方式,就是去教会别人。当以输出为前提去进行阅读,可以更容易记忆书里的内容。而且可以尝试不同类型的“输出”方式,不管哪一种,都能让自己受益匪浅。

三、怎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阅读书籍可以获得知识,但只有付诸行动才有效果。 ——大岩俊之

读的书再多,知识容量再大,但如果没有转化为实际能力,也只是一个行走的“书橱”。知识的巨人,能力的矮子。要想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就要行动起来。怎么才能让自己行动起来力呢?

1. 确立目标。

人无志不立。行动之前,先确立好目标,制定计划。同时,思考一下目标和现状之间的距离。理想虽然要远大,但也要以现实为基础,好高骛远只会让自己跌得更惨。

制定计划时,可以遵循SMART法则。

S - Specific(具体) 目 标详细、具体,能想象出来

M - Measurable (可预见) 目标是用数据等方式预测可达成的程度

A - Achievable(可实现) 目标是可以实现的,或者说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R - Realistic(实际的) 目标具有现实性

T - Time-bound(有期限的) 定下具体时限,何时达成目标

按照这个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对普通人来说,王健林先生“先挣他个一个亿”的小目标实在难如登天,不如从争取每年让自己工资外收入增长1万做起。

2. 把目标具体化。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设置好自己的行动目标后,把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分解成一个一个小任务。然后,给自己确定一个完成期限,根据它的重要程度来确定自己行动的优先顺序。

3. 积极行动。

立刻,马上,开始行动。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很多人,都在犹豫与优柔寡断中一次次与机会擦肩而过。不要抱着“从明天开始”的想法,那只会让自己继续拖延下去。开始行动的最佳时机,永远都是现在。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阅读,践行,把知识内化为能力,这是《实用性阅读指南》给我们指出的行之有效的法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