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釉到彩釉:明代瓷器细致对比

 rhg上善若水 2019-02-23




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洪武、永乐、宣德瓷器对比展”、“明代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成化瓷器对比展”后,再次推出的一个专题瓷器展。

明代弘治(1488-1505年)、正德(1506-1521年)时期,处于15世纪与16世纪之交,是明代社会、文化变迁的分水岭,即明代社会开始由之前的保守、沉闷逐渐走向革新、活跃。

表现在社会风气上,最突出的是淳厚朴实之风逐渐消失,人们开始变得崇尚钱财、追求财富。

由于这两朝景德镇御器厂烧造的御用瓷器具有一定共性,如生产规模均相对缩小、品种都急剧减少、装饰风格也都相对朴素,因此,特将这两朝瓷器一同展出。

展览共分弘治、正德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分五个单元,分别为清新优雅——青花、釉里红瓷器;轻盈秀丽——五彩、斗彩瓷器;色彩缤纷——杂釉彩、素三彩瓷器;均匀纯正——颜色釉瓷器;影响深远——后仿弘治、正德朝御窑瓷器。


弘治御窑瓷

弘治朝御窑瓷器基本上是成化朝御窑瓷器风格的延续,造型秀美,胎洁釉润,做工精湛,器物表里处理精致如一。

其白釉瓷器色白中略泛灰或青,玉质感很强。成化朝盛极一时的斗彩瓷器在弘治朝已停止烧造。

与成化朝相比,弘治朝御窑瓷器品种有所减少,但浇黄釉瓷、白地绿彩瓷、 黄地青花瓷等,均堪称该朝最负盛名且可称雄整个明代的品种。

弘治朝御窑瓷器大都在外底署年款,款识内容基本都是“大明弘治年制”,以青料书写,楷体六字作双行排列,外围青花双圈。

个别器物如黄地绿彩推拱云龙绞高足碗,在内底锥拱篆体“弘治年制”四字双行款。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吕成龙介绍,清代皇家祭祀的标准礼器,要讲究五行,要和大自然协调,天是蓝色的,祭祀天的时候要用施蓝釉的礼器,祭祀地的时候要用施黄釉的礼器。该尊则是祭天的礼器。

弘治朝御窑青花瓷继承了成化时期的特点,只是纹饰更加纤巧细致、舒展流畅,所用青料仍为产于今江西乐平县的“平等青”,这种颜料中氧化铁含量低,氧化锰含量高,致使图案纹饰呈现出柔和、淡雅、清爽的蓝色。

弘治青花云龙纹盘

从传世和出土情况看,弘治朝御窑高温颜色釉瓷有白釉、祭蓝釉瓷。

低温颜色釉瓷有浇黄釉、瓜皮绿釉、茄皮紫釉瓷等。

弘治白釉素以“肥腴细润”而独树一帜。

弘冶朝浇黄釉瓷器不但产置大,而且质置高,堪称明、清两代浇黄釉瓷器之冠,深茄皮紫釉瓷器则为弘治朝首创。

弘治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纹盘

盘撇口、浅弧壁、圈足。通体黄地青花装饰。

内底绘折枝栀子花纹、内壁绘折枝石榴、葡萄、莲花、柿子纹。外壁绘缠枝花卉纹,上结七朵牡丹花。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双行外围双圈款。

弘治朝继续烧造此前已有的浇黄地青花瓷和青花加矾红彩瓷,这两个品种的质量在明代不让他朝。

青花海水矾红彩龙纹盘

属于青花瓷器的衍生品种,需要两次烧成,即先高温烧成白地青花瓷器,然后需要在纹饰空白处以矾红彩描绘纹饰,再入窑经低温焙烧而成。

蓝色花纹和红色花纹相互映衬。

青花缠枝莲托八吉祥纹碗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

青花云龙纹碗

 故宫博物院藏

青花、釉裏紅瓷器

青花瓷器是正德朝禦窯瓷器中的大宗產品,因所用青料有所改變,致使該朝禦窯青花瓷器具有承上啟下的特點。

正德禦窯青花瓷器造型比成化、弘治朝禦窯青花瓷器豐富得多,因應社會需求而燒造的書房、客廳用器和寺廟用供器明顯增多。

所繪圖案以龍、纏枝花卉、阿拉伯文、波斯文為主。所署年款既有青花楷體 “大明正德年制”六字款,也有“正德年制”四字款和“大明宣德年制”仿款,更有稀見的八思巴文款。

正德青花八思巴文款海水龙纹盘

正德阿拉伯文字的瓷器

除了白地青花瓷以外,正德朝還燒造孔雀綠釉青花、黃地青花、綠地青花、青花加礬紅彩瓷等品種。

 正德禦窯釉裏紅瓷器非常罕見,所見使用鮮紅釉局部裝飾的魚絞碗,釉裏紅發色雖不成功,但在肥腴的白釉襯托下,魚若隱若現,似在水中閑遊。

正德釉里红三鱼绞盘

五彩、门彩瓷器


五彩瓷器在正德以前少有燒造,鬥彩瓷器在成化朝盛極壹時,弘治朝幾乎不見有燒造。

從正德朝開始,五彩瓷器的產量明顯增多,鬥彩瓷器亦又開始有少量制作。 正德朝禦窯五彩瓷器大致可分為兩類:壹類是純釉上五彩;另壹類是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青花五彩。

所用釉上彩有紅、 黃、草綠、孔雀綠等,造型見有梅瓶、香爐、香筒、盤、碗等,紋飾見有八仙、仕女、雲龍、花鳥等。

正德朝鬥彩瓷器造型見有爐、洗、瓶等, 紋飾見有纏枝石榴花、雲龍、方勝、祥雲、 阿拉伯文等。構圖疏朗,所施紅、黃、綠 彩等壹般都較淡雅,因此給人以清爽雅致之美感。

正德五彩八仙人物图六方连座香筒

五彩桃树雀鸟图盘

仿宣德款五彩鱼藻纹盘 

此盤需經過兩次入窯焙燒,即先入窯經過高溫燒成白地青花瓷,出窯以後施以釉上彩,復入低溫彩爐焙燒而成。


杂釉彩、素三彩、珐花瓷器

系指不能歸於青花、釉裏紅、五彩、鬥彩、顏色釉瓷器等大類的高、低溫彩、釉瓷器。

這些瓷器均需要兩次或多次入窯焙燒而成,即依次先燒高溫釉、彩,再燒低溫釉、彩。

正德朝景德鎮禦器廠燒造的雜釉彩瓷器見有白地醬彩、白地礬紅彩、白地綠彩、黃地綠彩、礬紅地綠彩瓷等。

素三彩瓷器系指含有三種或三種以上彩、釉 但不含或基本不含紅色彩、釉的瓷器。該品種創燒於成化時期景德鎮禦器廠。

素三彩锥拱海水蟾蜍纹三足洗

矾红地绿彩锥拱云龙纹盘

正德珐花阿拉伯文佛像图香炉

琺花制做工藝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即把泥漿放入袋狀容器內,袋壹端有小口,稍用力即從小口中擠出泥漿細條,在陶胎上盤成各種花紋,然後在紋飾輪廓線內填黃、綠、紫、白等色,底釉以藍、綠兩色較多。

琺花因使用擠漿法,紋飾絕大部分凸起。有的在花瓶頸部兩側堆貼菊花雙耳或雙螭耳,或者瓶體不加凸花紋飾,而飾以壹螭盤繞於頸或腹部。

顏色釉瓷器

正德時期景德鎮禦器廠燒造的顏色釉瓷器基本延續之前永樂、宣德、成化、弘治時期的部分品種,按燒成溫度大致可分為高溫色釉和低溫色釉兩類。

高溫顏色釉瓷的燒成溫度高於等於1250攝氏度,低溫顏色釉瓷的燒成溫度低於1250攝氏度。

从传世和出土情况看,正德朝御窑高温颜色釉瓷有白釉、鲜红釉、祭蓝釉、回青釉瓷等。

低温颜色釉瓷有孔雀绿釉、茄皮紫釉、浇黄釉瓷等。其中以孔雀绿釉瓷发色最为纯正,最受世人称道。

浇黄釉,系指以氧化铁为着色剂、以氧化铅为助熔剂的低温色釉。

最早见于西汉时期的陶器上 , 但明代以前的低温黄釉多施于陶胎上,且色调多为黄褐色或深黄色。

明代景徳镇窑烧造的低温黄釉瓷系在经高温素烧过的涩胎上挂釉,复入炭炉经低温焙烧而成。

因使用“浇釉法”施釉,故而得名“浇黄釉”。自洪武至崇祯朝,浇黄袖瓷器的烧造几乎未间断,各朝烧造的浇黄釉瓷器釉色深浅虽略有不同,但是基本趋于明黄色。

其中以弘治时期产品受到的评价最高,其釉色均匀、恬淡娇嫩,又因其釉质温润如鸡油,故亦被称作“鸡油黄”。

正德浇黄釉盘

正德浇黄釉碗

孔雀绿釉碗


后仿正德朝御窑瓷器

后仿正德朝御窑瓷器一般系指造型、纹饰、年款等均模仿原作的一类仿品。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只署正德年款、但造型和纹饰则为当朝风格的瓷器,显示出后人对弘治朝御窑瓷器的推崇。

明代晚期以来,随着文人品评和收藏古玩之风的盛行,明代永乐、宣德、成化、 弘治、正德各朝御窑瓷器均成为收藏者竞相获取的目标,致使其价格骤增。

一些利欲熏心的人则趁机进行仿制,以牟取暴利, 此风一直影响到清代。

清代康熙、雍正时期,景德镇盛行仿明代各朝御窑瓷器,御窑厂和民间窑场均有仿制。

所见仿正德朝御窑瓷器品种有青花、斗彩、 白地矾红彩、白釉、浇黄釉瓷等。个别仿品水平较高,几能乱真。

仿正德款黄地绿彩锥拱云龙纹盘

仿正德款浇黄釉盘

统观明代景德镇御窑瓷器,弘治、正德朝产品虽不如永乐、宣德、成化朝产品名气大,但亦算得上是品质精良、不乏精品,其中有的品种颇具特色。

弘治皇帝在位18年,奉行恭俭节制,致使统治相对稳定、国家相对安定,弘治朝也因此被史学家称为“弘治中兴”,弘治皇帝则被誉为“中兴之主”。

从文献记载来看,弘治年间鉴于被派往景德镇督造瓷器的太监往往假公济私、用一造百,致使烧造御用瓷器扰民伤财。

有关大臣曾多次奏请裁减或罢免前往督造的内官,弘治皇帝也采纳了大臣的意见,但均未长久,不久即又复遣,这说明弘治皇帝对瓷器烧造感兴趣。

弘治朝御窑瓷器艺术风格延续成化朝御窑瓷器,仍以造型俊秀、胎体精细、釉质温润、装饰文雅而著称于世。

目前统计弘治朝景德镇御器厂所烧造瓷器品种大约有16个,几乎只有前朝成化所烧造约29个品种的一半。

其中尤以浇黄地青花瓷、白地绿彩瓷和浇黄釉瓷等取得的成就最高,最受世人称道。尤其是浇黄釉瓷器,温润如鸡油,色泽娇嫩,博得“娇黄”之美称。

正德皇帝朱厚照在位16年,是明代近300年历史中最能闹腾的一位皇帝,是一位昏庸、荒唐、不正常的皇帝。

朱厚照即帝位后,曾下令翌年改元以后暂停景德镇御器厂烧造瓷器两年,但不久即恢复烧造。

正德十五年,正德皇帝遣太监尹辅前往饶州烧造瓷器,工部因正德十四年所发生“宸濠之乱”曾给江西民众带来很大灾难,遂建议暂免差官前往督造,但正德皇帝对该建议未予采纳。

这说明正德皇帝对瓷器烧造也感兴趣。

正德朝是明代景德镇御窑瓷器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点。

主要表现在逐渐摆脱了成化、弘治朝御窑瓷器胎体轻薄、造型较少、装饰疏朗等特点。

而变得器物胎体趋于厚重、造型逐渐增多、装饰偏向繁缛等。

正德朝御窑瓷器品种多达20多个,少于成化朝,但多于弘治朝,其中尤以孔雀绿釉青花、素三彩、孔雀绿釉瓷等取得的成就最高、最受人注目,堪称傲视明代御窑瓷器的名品。

正德御窑瓷器在装饰上的最显著特点是大量使用阿拉伯文、波斯文作为装饰。

以八思巴文署四字年款(意为“至正年制”)亦为明代各朝御窑瓷器上所仅见,呈现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

正德朝御窑瓷器上独有的文化符号,成为学者热衷讨论的学术课题。

早在20世纪70年代,位于今景德镇市珠山的明代御窑遗址已零星出土过一些明代御窑瓷器残片。

1980年代以来,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配合基本建设工程对明代御窑遗址进行过多次局部考古发掘。

出土的数以吨计的御窑瓷片标本和窑具,成为研究明代御窑生产制度和烧造瓷器品种的珍贵实物资料,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

随着对出土瓷片标本的不断修复、展示和出版,人们发现其中有大量瓷器标本能与传世品相互印证,而且寄希望于能看到将传世品与出土物进行对比展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