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 术 家 陈 子 庄 简 介 陈 子 庄 陈子庄 (1913—1976),原名陈富癸,又名思进,有兰园、南原、十二树梅花书屋主人,下里巴人、石壶山民、阿九等号,晚年直称石壶。 重庆市永川区(原属四川省荣昌县)人,生于1913年;十五、六岁浪迹江湖,开始卖画糊口生涯。二十余岁于成都入聘四川军阀之幕,时齐白石、黄宾虹入川,得以相晤,切磋画艺,领受教益。后因营救张澜入狱三年。40年代,在荣昌组织帮会,常往返于重庆之间,参加民盟和农工民主党,交接各层人士,阅历繁富。并筑兰园宅于荣昌东门外,明窗静几,读书作画。代表作有《山深林密》《秋山如醉》《溪岸图》等。著有《石壶论画语要》 1949年底受地下党的委派赴成都策应和平解放,加入解放军十八兵团联络部工作,继在西南军政大学高级研究班学习,参加合川土地改革等等。 1954年调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定居成都,得以潜心研究绘事。基于生活,深入发掘,不断开拓新的画境。在60年代前数年向四川各大型画展皆有他较多佳作入选,为时所重,1963年被选为四川省政协委员。 十年浩劫,遭遇维艰,抄家批斗,病魔缠身,老妻气疯,儿子下放,困厄已极。而他概置度外,专情于笔墨,仍不断进入山区写生,研究中外美学名著,正在这艺术极不利时期勃发了艺术创造的活力。凡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篆刻无不精妙。 正当他画艺进入巅峰,佳作涌现之际,因心脏病不治,于1976年7月逝世于成都,时年六十三岁。 陈 子 庄 作 品 欣 赏 中国当代画家中最具魏晋风神者, 当推陈子庄;如若不信, 你就不妨先读几句: ——我死之后,我的画定会光辉灿烂,那是不成问题的。 ——王朝闻说齐白石的虾画出了半透明体,此直外行之谈。 ——徐悲鸿的马过熟,都是那一匹,画穷了。 ——郭味蕖画画着重填补,小趣味,等于乡下姑娘扎红头绳,穿花衣服。 ——太史公《报任安书》情调极卑鄙,首先是怕死。然其欲有著作传之后人,意念尚好。 ——中国画中为什么寿星都画得矮?寿星属土星,深厚而圆。入山伐木,先砍大者。人高了易碰头,寿星画得矮一点,合乎情理。 ——关山月画的梅花,像是从窗口看出去的景,等于照相机镜头的功能。画面有些像过去村姑剪纸梅花,一个方框框填满,无布局,无组织,无境界,无意趣,无动人的内容,无惊人的技能,不是内心先想一种情景再来画,而只是浓、淡两层点起就是了。无意境不能成一幅画。 如果可能,我真想把《石壶论画语要》一书中的警句都摘录于此,让天下人一睹其肝胆,然而,本文不许,它只允许我像石壶那样掏心掏肺地说说石壶:石壶就是四川画家陈子庄。石壶是其号,诚如其本人所预料的“不成问题”一样,在仙逝10年后,也就是1988年,他的画果真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光辉灿烂”起来。 石壶一生,好酒、好书、好武。文功武略,却又偏偏不遇。如此一来,几杯老酒后,倘不“使酒骂座”,他便不仅辜负了自己,也辜负了上天。 石壶不仅骂了,而且骂得很出色,被其“骂”过的潘天寿先生曾有这样一句话:“吾至四川,必晤此人。”为什么一定要见他?当然不是挽袖子抡胳膊,而是因了石壶那不无偏执的深刻。石壶曾经这样比较自己与潘的用笔:“潘天寿硬皴直笔,笔用一面;我是软皴曲笔,八面生风。”的确,由于软皴曲笔,石壶的画能于拙、老的风格中飘出潇洒与松灵。他之画也更求心象,笔到心到,随机成画,无刻板、程式之弊。 长江画院院长丛林:陈子庄先生是“四川画派”或“成都画派”在1970年代的最高代表,也正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实践者,他始终坚持这一原则,这是大师留给人们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