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欣赏】缂丝.艺术欣赏

 率我真 2019-02-24

随着《国家宝藏》的大热,上海博物馆的三件国宝闪亮登场。其中,由那英守护的南宋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更是以其精美细腻的图案和复杂的织造技术为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国家宝藏》节目照)

(南宋朱克柔 《缂丝莲塘乳鸭图》 纵107.5cm,横108.8cm)

此缂丝画幅极大,色彩丰富,丝缕细密适宜,层次分明,是朱克柔缂丝画中的杰作。全幅以彩色丝线缂织而成。图中双鸭浮游于萍草间,有乳鸭相随,白鹭在侧,翠鸟、红蜻蜓点缀其间。坡岸青石,质感凝重,周围白莲(白蕖)、慈菇、荷花(红蕖)、萱草等花草环绕,色彩雅丽,线条精谨,生趣盎然。作品中所有花卉虫鸟都极为写实,应以实景写生而成,画风受院体画派影响。图中各种动植物大小体型比例逼真,莲塘的场景时间也能根据乳鸭大小, 以及莲塘周围花卉的花期推定为6月底至7月初春末初夏之景。

图案内容不但丰富且布置合乎庭院自然真实布景:

其一,植物都为水生或沼生,喜温暖潮湿环境,而且莲塘和坡地上的植物都属于观赏性的花卉,有荷花(红蕖)、白莲(白蕖)、木芙蓉(芙蓉)、萱草、慈菇、石竹、白百合、芦苇(蒹葭)、玉簪等,应为人工造景;

(植物位置图)

其二,水禽蜓黾也是池塘湖泊常见,有绿头鸭公母一对、乳鸭一对、白鹭一对、燕子一只、翠鸟一只;另有红蜻蜓一只、水黾一对;

(禽虫位置图)

其三,池塘边站立的以“ 透、漏、皱、瘦”为美的太湖石,也是就近人工打捞,置于庭院装点。它古朴的青灰色和清奇古怪的形状占居整图的左上角。

(太湖石位置图)

此图青色的湖石上缂织有“江东朱刚制莲塘乳鸭图”款并“克柔”朱文印,可知作者名刚,字克柔。江东,指长江芜湖至南京以南的地区,主要指江苏南部和上海地区。朱克柔其人生卒年不详,但根据此图与她另一件作品《缂丝山茶蛱蝶图》的款识和对题可以梳理出大致的生平情况。《缂丝山茶蛱蝶图》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经明人文从简(1574-1648)写对题:“朱克柔,云间人,宋思陵时,以女工行世。”

(南宋 朱克柔 山茶蛱蝶图册页)
(南宋 朱克柔 山茶蛱蝶图册页对幅)

“云间”即今上海松江,而“宋思陵”即南宋高宗(1127-1162)皇帝,由此可推知朱克柔是南宋时上海女子,活跃在高宗时期。文从简是文徵明的曾孙,他出生苏州文人世家,善于书画,对苏州地区文化艺术颇为了解,故关于朱克柔的记录是可信的。

缂丝这一品种则指以生丝作经线,各色熟丝作纬线,用通经回纬方法织造。织造工艺里面,唯有缂丝工艺最灵活变通,不受限于花样程序,能够赋予兼具深厚绘画修养和女工技艺的缂丝艺术家一个更为广阔拓展的空间,这也是缂丝作为唯一能步入艺术殿堂的织造技艺的根本原因。

北宋时期的“克丝作”中做的书画包首缂丝,其法仍延续线条为主的织作,如上海博物馆藏宋缂丝紫鸾鹊谱缂丝品,辽宁省博物馆藏原为唐《孙过庭书千字文》卷包首的北宋紫鸾鹊图缂丝品等皆属此类。

从南宋开始,包首多饰以折枝花鸟图,仍由原来的缂丝工艺缂织出来的作品就显得了无生趣。以朱克柔为代表的缂丝画家,首先创造出不以线条为主要缂织走向的技法,以院体花鸟为主,但重在生趣,动态感强;同时受“无骨”画理的影响,大量应用形态自然,敷色过渡流畅的“长短戗缂”。

这种缂织技法的意图在于模仿绘画中水与彩相融合,晕色自然的感觉,特别是多种色彩融合于水,浸润纸张,铺陈如画的气韵。在织机上操作起来就是织入彩纬时,各种色纱按需织入,长短不一、相互参差而融合为一体。

(南宋 朱克柔 缂丝莲塘乳鸭图羽毛局部)

想要能缂织出的作品如画如生,技法的掌控完全依赖缂织者本人的艺术修养和控丝合色的能力。所以,南宋有非凡作品留名于世者仅朱克柔和沈子蕃二人。相较之下,朱克柔又更胜沈子蕃一筹。

在《莲塘乳鸭图》中蓝白花线分为多个层次,有浅蓝和白、蓝和白、深蓝和白、浅蓝和深蓝等,区域纬线密度高达120~140根/厘米,相当于每十分之一毫米就要织入一根合花纬线。织入合花线的同时,不同合花线之间还要相互戗缂。

(南宋 朱克柔 缂丝莲塘乳鸭图太湖石组织图)

朱克柔缂的这幅缂丝巨作中,最得她心意的就是这块太湖青石的缂丝技艺,因此她并没有按常规题款于空白处,而是留名于青石之上,或许也有暗含“留名青石(史)”的内心抱负。

(南宋 朱克柔 缂丝莲塘乳鸭图荷花局部)

朱克柔通过自己的缂丝作品,推动缂丝工艺进入艺术殿堂,与绘画艺术相呼应,甚至超越了绘画。

从实物效果来看,朱克柔的纱线配色和调色能力甚至超越了绘画艺术。她以十指牵引彩丝,织成水墨画作,运丝如运笔,将缂丝工艺中的自由创作空间发挥到淋漓尽致,才有缂丝如画、栩栩如生的《莲塘乳鸭图》问世。可见朱克柔心有画意,极尽能巧,方能完成如此巨作。

朱克柔留给后世缂丝创作者不仅仅是这件卓越非凡的《莲塘乳鸭图》,更是缂丝工艺的巨大创作空间和思路,突破了缂丝工艺和绘画艺术之间的壁垒。《莲塘乳鸭图》不仅具有里程碑意义,更是引领后继者攀登艺术之峰的旗帜

一组艺术品欣赏:

才此作品很小
此作品很小

此作品很小,但织工细微精致,人物构图愈小愈难制作,但此幅却不受这样的限制,虽然人物全挤在小小的空间中,但无论是动作、神态都十分写实自然,尤其以八仙的面部表情最为生动,将八人不同的特性表露无遗,尤其须眉等处都用针法勾线,更增添几分写实活泼的面貌。

宋缂丝仙山楼阁图

艺术鉴赏

本幅无款印。对幅李佐贤题跋:"仙山楼阁不署款,按珊瑚网载赵千里有是图。红峰翠峦,瑶台琼岛,飘渺霞际,此图仿佛似之。或即属伯驹笔,抑或宋人仿本,皆未可定。其没骨山树

宋缂丝仙山楼阁图

,清润新妍。界画楼台,纤微呈露,固非近代画史所及。竹朋李佐贤。"

收藏印钤"竹朋真赏"、"佐贤"、"石泉书屋长物"、"虚斋审定名迹"4方。

图轴在本色地上以平缂、构缂、搭缂、长短戗等技法彩缂崇山、楼阁、人物、翔鹤、碧波、竹石和小草等纹样,设色适宜,缂织精细。画中山石的表现深受大青绿山水绘画的影响。山石勾勒无皴,而以石青、石绿敷彩,其色彩厚重,格调富丽。画面云雾缭绕,祥鹤飞舞,宛然仙境。

此页以青绿重色描绘山水、建筑,左半部山石层层叠起,楼台殿阁自山脚下湖水边随着山势逶迤推高,直至半山。右半部水面荷叶点点,远山屏立,朵朵祥云飘渺其间。山石空勾填色,线条工细,不用皴法,摹拟赵伯驹、赵伯骕兄弟风格,承续了唐人传统。画面明丽润泽,给人清新之感。

作者简介

仇英(1494-1561),江苏太仓人,居苏州,出身低微,初为漆工,后改学画,初从师周臣,结交文征明、祝允明、唐寅等文人画家,对其提高文艺修养和画艺起了很大的作用。他还曾在收藏家项元汴家作画,遍观项氏所藏历代法书名画,并加以临摹,潜心钻研,终成一代名家。仇英擅人物、山水、走兽、界画,亦精于临摹,均技艺精湛。

【作品来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