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浆是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简称,是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功能损害,形成以黄斑部或附近视网膜神经上皮局限性浆液性脱离为特征的常见黄斑疾病。多见于25—45岁的男性青壮年,男女之比差异较大,为(5~10)∶1,90%以上为单眼发病,为一种自限性疾病,大多数在3~6个月自行恢复,预后良好,视物变形和变小可持续1年以上。但部分易复发者往往病程迁延,多次反复后可在后极部形成广泛的色素上皮继发性改变,导致永久性视力减退。偏方治疗可以缓解症状,缩短病程。 1.丹怀汤 组成及用法:丹参、怀牛膝各30克,白术、茯苓、猪苓各15克,桂枝、甘草各10克。 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评注:中医认为,中浆的成因主要是眼底脉络不通,水气上冲瞳仁之故。本方活血祛湿而降水气,治疗中浆不言而喻。 2.五苓散加味 组成及用法:泽泻12克,茯苓12克,猪苓12克,桂枝9克,丹参15克,葛根15克。水煎服,20天为1个疗程。视其恢复情况再用第2个疗程以巩固疗效。 评注:“中浆”证属脾虚水湿,本病多由于肺、脾、肾与肝四脏的功能失调。在脾多因脾虚湿盛;在肺多因肺气不宣;在肾多因肾阴不足;在肝多因肝经郁热。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因此导致水湿停留,气血瘀滞,从而形成痰浊致水肿渗出;或劳累伤脾,脾虚不能制水;肺卫不固,外邪入侵使肺气不宣;或愤怒抑郁伤肝,肝木犯土,因而脾之运化失职,所以积水为痰,而发生眼底黄斑水肿渗出。这正与西医的病理机制相吻合,水湿停留与气血瘀滞互为因果,活血利水应为本病的主要治法,贯穿于治病的始终。五苓散出自《伤寒论》,主要功用为温阳化气,利水渗湿,加丹参、葛根扩张血管,活血化瘀,正与中浆的病机合拍。 3.枸杞菊花 组成及用法:枸杞子10克,白菊花10克。以开水冲泡代茶饮。 评注:枸杞子补肾,白菊花解毒明目,治中浆有效。 4.赤豆薏米金针菇 组成及用法:赤小豆30克,薏苡仁30克,金针菇15克,白扁豆15克。四者一同煮粥食用,每日1次。 评注:本方健脾祛湿,清热通络,是治疗中浆的食疗配方。 5.赤小豆丹参粥 组成及用法:赤小豆30克,丹参30克,海带20克。先煎丹参,用药汁煮赤小豆、海带,趁热服食,每日1次。 评注:本方活血化瘀,清热祛湿,善治中浆。 6.枸杞桑椹丹参饮 组成及用法:枸杞子15克,桑椹子15克,丹参20克。水煎服,每日1剂。 评注:枸杞子、桑椹子补肾,丹参活血。本方治中浆视物昏花、腰膝酸软、稍劳则甚者。 7.三仁汤化裁 组成及用法:薏苡仁20克,炒杏仁10克,半夏10克,滑石(布包)30克,厚朴10克,通草6克,丹参30克,茺蔚子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评注:本方清热利湿,逐瘀化痰,适用于中浆视物不清,眼前棕黄色阴影,视物变小或变形,眼底可见黄斑水肿及黄白色变形,脘腹胀满,呕恶纳呆,小便黄赤者。 8.杞菊地黄丸加丹参、茺蔚子 组成及用法:熟地黄12克,山萸肉10克,山药12克,牡丹皮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枸杞子12克,菊花10克,丹参20克,茺蔚子10克。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后温服,每日1剂。 评注:本方滋肾明目,活血化瘀,适用于中浆视物不清,眼前见灰色阴影,视物变小或变形,眼底可见黄斑去色素紊乱,少许黄白色渗出,中心凹光反射减弱,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多梦遗精者。 9.五苓散加车前子、丹参、茺蔚子 组成及用法:茯苓10克,猪苓10克,桂枝10克,车前子30克,丹参30克,茺蔚子10克,白术10克。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后温服。 评注:本方祛湿化瘀,适用于中浆视物不清,视物变小或变形,眼前出现有色阴影,眼底可见视网膜反光,晕轮明显,黄斑水肿,中心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胸闷呕恶,纳呆便溏者。 10.杞菊地黄丸加复方丹参片 组成及用法:杞菊地黄丸,每日2次,每次1丸;复方丹参片,每日2次,每次4片。 评注:本组合的用药机理和适应证与第8条基本相同,兹不赘述。(杨承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