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江越剧的传承经历

 吴越尽说 2019-02-24

口述/沈红英  记录整理/徐宏慧

         时间:

地点:红楼越剧团

问:沈红英,你出生在哪一年?

答:1963年。

问:童年正好遇上××?

答:是的。

问:那时候清一色的只演8个革命样板戏,传统地方越剧被冠于宣传封资修才子佳人,全部停演。你是怎么爱上越剧的?

答:从小受妈妈的影响,我出生在吴江的铜罗旺家村,地处吴头越尾,那里的人特别偏爱越剧。

问:越剧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

答:我妈妈是越剧迷。尽管那时不准演出,但那一辈人却会利用宣传队的名义用越剧改编样板戏,这样越剧的声腔又悠扬起来了。妈妈时不时地在家里哼唱几句,我从小在母亲的熏陶下长大。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结束,我高中毕业,正遇上铜罗文化站要排演传统越剧《血手印》,招收小百花越剧演员。我心中十分向往,我就叫妈妈教我几段越剧唱词。没料到临时抱“佛脚”,却使我顺利地进入了铜罗小百花越剧团。进了剧团后,又让我担任了《血手印》主要角色的演出,一年后得到了当时县乡领导和观众的好评,大家评论说我有戚派唱腔的潜能。幸运的是,1982年铜罗文化站为了培养我,派我赴上海拜戚雅仙为师,我很兴奋,让我有机会真正得到了老师的面授,成为戚派传人之一。从那时起我对越剧的迷恋可以说是如痴如醉,全身心地沉醉其间,只要为此而付出的所有辛苦,我都认为“不苦”,舞功和吊嗓门,每天必练。手、眼、身、法、步上经过老师的精心传授和辅导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我进步很快。老师和越剧界前辈认为我从唱腔、身段还是扮相各方面老师年轻时相当神似,老师也认可这一点,再说我与老师同属兔,更觉得投缘,为此老师亲授艺名戚继仙,后来我知道我是老师唯一亲授艺名的弟子。

问:名师出高徒,这样一来你的演艺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答:是的,但是不巧的是,当时的铜罗文化站,因为资金短缺,不能持续供养我们的小百花越剧团,不久就解散了。1983年我就与另一位毕派的姐妹一起考入了浙江嘉兴越剧团。那时我们才20出头,又得到过恩师的真传,所以一进剧团,就成为剧团中的主要演员。

问:这对你来说是一个更大的舞台。

答:是的,开始演出剧目就是我们铜罗时已经排练过的越剧《血手印》,剧目排练成功后,我们每到一地演出,都受到那里的群众热烈的欢迎。

问:越剧发源于当地的“越女文戏”,自然深受故土群众的喜爱了。

答:是啊,这样一来,我们的热情更高了,紧接着我们排演了《小姐娶妻》、《三洞房传奇》、《桃花井》、《白蛇传·断桥、合钵》等戏,都受到专老师高度的评价。演遍江浙沪一带,得到了当地戏迷朋友的追捧。

问:你得过什么表演奖吗?

答:得的奖主要有1984年嘉兴市小百花流派唱腔表演一等奖;1984年、1986年两届江浙沪越剧大奖赛鼓励奖;1987年浙江省表演三等奖、嘉兴市戏剧节二等奖等。

问:你在嘉兴越剧团呆了几年?

答:8年,1991年,我因为结婚迁回了吴江,此后离开嘉兴越剧团定居吴江松陵镇。

问:你知道当时的吴江松陵镇也有一个吴江越剧团吗?

答:知道,那里有吴江越剧团团长老师等人,我在铜罗文化站时他们曾经辅导过我。

问:吴江越剧团也是1980年起始的,它先成立越剧班,1982年4月正式成立越剧团。

答:吴江越剧团几乎和铜罗文化站的小百花越剧团同时起步。我们是同行,早就相识,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我们经常一起切磋戏曲技艺,她们中大部分人来自于浙江农村,年龄与我相仿。

问:我曾经了解过,此时的吴江越剧团也走过了十年红红火火的日子了。与观众见面的开局戏《打金枝》、《盘夫》、《十一郎》得到专家、领导和观众的强烈反响和好评。之后排练的《洞庭曲判》、《何文秀》、《凤冠梦》、《皇亲国戚》、《桐江雨》、《皇帝与村姑》等近30台大戏,得到专家和国家、省、市领导人的鼓励和好评。你那时为什么不要求进吴江越剧团?

答:那时的吴江越剧团姐妹们,也是经过上海越剧团众多位著名专家精心辅导的,也拥有一批骨干演员,演艺都很扎实,如崔瑛、肖桂芳、董志萍、沈筱琴、夏巧玲、邹红、孙爱娟、吕苗仙、周东环、范凤英、钱丽霞、李燕娜等等。另外越剧团的生机此时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吴江越剧团的演员也是只出不进,我只得另谋生机了。

问:上世纪九十年代风靡大陆的是快节奏的港台流行歌曲,慢节奏的传统戏剧受到很大的冲击,吴江越剧团也不景气,1999年更替为吴江艺术团,其实是名存实亡,散了,这个团队整整经历了20年。

答:吴江越剧团解散后,这些姐妹们选择了不同的谋生方式,有的去了大城市的专业团队,有的去了宾馆服务业,有的选择了个体单干。

问:你离开越剧团后,就从商了?

答:1991年9月我先进了吴江松陵饭店工作,下一年起到吴江外事服务公司工作,直到2000年6月才自己创办了吴江东方旅行社。1993年至1995年期间我获得了苏州大学吴江教育站经济管理大专文凭。

问:听说你从商后,事业很成功。

答:经营得比较顺利,但我总有个心愿没了结,那就是对越剧的偏爱。

问:你们是怎么成立红楼越剧团的?

答:我们这批姐妹们,都是离团不离心的。只要有机会进行公益和民间演出,都会一呼百应,再忙,也要放下手中的活,积极参与,并且很沉醉于大大小小的各种演出。近年来政府也越来越注重大众文化和传统戏曲的发展,这样2010年我们就组建了民营的红楼越剧团。

问:你是团长。

答:发起的组织者吧。促成我们成立团队的重要契机,是因为有一个舞台正需要我们,那就是同里旅游公司退思园古戏台。同里随着旅游事业兴起,双休日、节假日上午下午古戏台上需要有古装戏的演出,同里想承包给苏州其他专业剧团,但都没有谈下来。我知道后,我在父母和原吴江越剧团团长老师的支持下,以我们红楼越剧团的名义,于同里旅游公司签下了演出合同。这样一来我和姐妹们开始有了一个固定的演出场所,大家非常高兴。

问:成立剧团后,你们演出繁忙不?

答:忙,除了古戏台定时演出外,我们还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演出活动。如百姓戏台天天演,送戏下乡、敬老爱老等演出活动,加起来每年演出有300多场次,其中赴苏州、吴江各镇区惠民演出80余场次。

问:除此之外,你们还到外地演出过?

答:我们去过武汉、天津、上海、南京、南通、无锡、昆山、张家港、南浔等地,开展交流演出,受到当地观众的欢迎。

问:你们红楼越剧团有多少演员?

答:固定的约有15位,不固定的有原江浙沪越剧界的乐队人员和社会上的越剧票友,也就是说临时都有乐队人员和票友前来加盟演出,我妈妈也算位积极分子,我们常常母女同台演出,获得观众热烈的掌声。

问:演员演出很辛苦的。

答:确实辛苦,毕竟我们都是50岁左右的人了,家里都是上有老下有小,有的家人不理解甚至反对。也难怪夏天热得难忍,古装戏服穿在身觉得厚重不吸汗水;冬天冷得够呛,古装戏服显得单薄寒冷;还得风雨无阻,不能缺席。但姐妹们都热爱越剧事业,说服家人,坚持了下来。其实吃点苦还不算什么,主要是收入低,不稳定。

问:演员收入多少?

答:我们没有财政拨款,演员收入按演出场次支付。

问:收入不固定?

答:是啊!红楼越剧团成立后,有的姐妹辞了原来的工作,仅靠微薄的演出收入,很难养家糊口。此时有的姐妹就打退堂鼓了。

问:那你们怎么解决?

答:我与同里旅游公司再商量,得到他们的支持,适当增加一些收入;另外再寻找其它演出途径,增加收入,稍稍稳定了姐妹们的情绪,一直苦撑至今。

问:听说你们在同里古戏台演出,比较成功。

答:同里的文化底蕴深厚,越剧曲调悠扬动听,吸引了一批同里当地的老戏迷,几乎一到演出时间,他们就早早地搬了凳子在等候了;节假日同里国内外游客比较多,游客是那里热闹往那里挤,所以看戏的人越挤越多。

问:你们主要演出过什么节目?

答:演出过《珍珠塔》、《梁祝》、《玉堂春》、《碧玉簪》、《王老虎抢亲》、《血手印》6个大戏,还有50多个折子戏,有的是应观众要求重复演出。

问:你也举办过个人专场演出?

答:举办过,那是2011年11月吴江吴越艺术院成立,当天在吴江人民剧院举办《越苑缀英  雅韵传声》——沈红英(戚继仙)越剧戚派艺术专场。

问:老师仙逝前后,作为弟子的你,参加过戚派举办的各种演唱会?

答:参加过,老师生前如1988年参加在上海瑞金剧场举办的戚派演唱会,我演出《香笺泪》。我参演纪念戚雅仙逝世一周年演唱会,演出剧目《血手印·三杯酒》。2008年1月参加纪念戚雅仙逝世五周年演唱会,演出剧目也是《香笺泪》。在吴江人民剧院举办了“雅韵仙曲”越剧表演艺术家戚雅仙舞台艺术7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我也上台表演了。至在上海逸夫舞台“戚毕”流派优秀剧目公演,其中大戏《梁祝》,有江浙沪戚毕流派传人、弟子联合演出,我也参与演出了《十八相送》。这些演唱会,得到了各级政府宣传文化部门和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领导重视和越剧爱好者支持,很感激!

问:红楼越剧团成立前后,你也参加了不少的越剧演出?

答:我参加上海东方电视台越剧百年纪念演出,演出曲目《婚姻曲》;4月在上海逸夫舞台再次演出《婚姻曲》;此曲获2006年苏州市旅游行业文艺汇演优秀奖。 2011年9月参加吴江联通杯团队锦标赛,演出的《十八相送》获一等奖。

问:演出很繁忙?

答:忙中有乐,这是我们一生追求的事业。最让我高兴的是,2014年我们红楼越剧团参加江苏省优秀业余戏曲、曲艺团队的展演,从众多剧目中脱颖而出,征服了现场观众和评委,赢得全场最高分,夺得团队优秀展演奖。再如演员吕苗仙在第二届中国宜兴梁祝戏剧节中,她的《梁祝·回十八》荣获全国十大名票,中国戏剧演唱金嗓子奖。

由老师精心策划、导演了一台综合性大型节目,特邀上海昆剧老师周志刚和朱晓瑜来吴江专门辅导,成功的排练了《白蛇传.断桥》。我们在吴江人民剧院举办了吴江红楼越剧团五周年庆典演出活动,为吴江人民再次献上了丰富多彩的精神大餐。

问:你是哪一年被推荐为吴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传承人?

答:2012年12月。

问:对了,你还是苏州市吴江区吴越艺术院的院长?

答:是的,成立吴江区吴越艺术院,主要是要开展一系列创作、业务培训、文艺演出活动;另外还有志于吴江越剧事业的传承上。

问:你们是如何传承越剧艺术,培养接班人的?

答:每个星期五,我们派演员去各个镇、区的小学,免费开办越剧培训班,辅导戏曲唱腔、身段动作,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推进越剧事业的发扬光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