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余莉教授《群书治要360》讲座 第48集

 挺好图书 2019-02-24

            刘余莉教授《群书治要360》讲座 第48集

视频播放器

00:00

01:03:25

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好!

我们继续学习《群书治要》。上次我们学到第八十九句:

【子曰。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上次我们讲到‘祭则致其严’。讲到祭祀的重要性,是因为它教导人孝道,教导人知恩报恩、饮水思源。什么样的教育才是行之有效的?在《说文解字》上,把“教”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告诉我们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是上面怎么做,下面就跟着怎么效仿,是身教胜于言教。所以古人说“身教者从,言教者讼”。我们只是用言语来教导孩子,孩子看你都没有做到,他就有逆反心理。意思是说,你都没有做到,有什么资格说我?不服气。如果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孝道,都符合古圣先贤的教诲,那么孩子看到了,自然也从你的身上学到了孝道。我们重视祭祀,道理也是如此。

在《礼记.祭统》上说:“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教人孝于其亲,就是要从根本上教起,从孝道上来教起。那怎么教?下面就谈到了祭祀的重要。

“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把这个孝心表达到极致的就是祭礼了。为什么?你看父母在世的时候,对父母恭敬,可能还是畏惧父母的权威,或者还是为获得父母的欢心,别有企图。但是父母过世之后,还能够定时地纪念、祭祀,那纯粹是出于一片知恩报恩的心,思念、纪念父母的心,没有任何功利的企图了。所以通过祭礼能够把孝顺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因此说祭祀是教育的根本,所以特别强调祭祀的恭敬心。“祭而不敬,何以为也?”如果你去参加祭祀,但是却没有内心的诚敬和感恩,那又何必去参加祭礼?

我们看到在古代有很多的皇帝,他都是身体力行圣贤教诲。譬如说明朝的明仁宗,他还是在做太子的时候,有一次明成祖来到了南京,退朝之后,就把侍奉太子的东宫官杨士奇招来了,问他:“你已经辅佐太子很长时间了,对他的为人也了解得很透彻了,你看太子的为人究竟如何?”杨士奇就回答说:“太子的仁孝恭敬之心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拟的。”

明成祖说:“你有没有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这一点?”杨士奇说:“每一年要去祭祀的时候,太子都是亲自检查祭器,从不把这件事交给别人去办。譬如说去年要去祭祀的时候,太子突然得了痛风病,医生告诉他必须要吃药发汗才可以。但是太子说,如果吃药发汗的话,我就不能够亲自去参加祭祀了。左右的人就劝他,您可以找一个人代您参加就可以了。太子怎么说?太子说:祭祀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而皇帝把这么重要的事情委托给我,而我又交给别人去办,这不是违背君上的命令吗?所以他仍然带着病亲自去参加祭祀。结果怎么样?祭祀结束了,他自己出了一身汗,这个病就不治而愈了。再譬如,每一次太子要给皇帝您进奉食物或者其他东西的时候,他一定会亲自把这些礼物一一检查,检查好之后,还亲自把这个封口封上,然后才让他们启程。”

明成祖听了之后就说:“这不过是为人子者应尽的本分而已。”杨士奇怎么回答的?他说:“历来的大圣大贤,都是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到了极致而已。”你看,为什么说行行出状元?就是因为这个状元,他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做到了极致,所以他才成为状元,他才脱颖而出。我们从这里可以感受到,明仁宗在做太子的时候,他就培养出了这种恭敬之心,而且把祭祖、祭祀这件事看得无比重要。上行而下效,他当了皇帝之后,这个国家也治理得很好。这是我们讲的“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以上这五点全都做到了,才算是尽到了事奉双亲的责任,才算把孝道尽圆满了。

我们看第九十条: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

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七《礼记》。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曾子说,人的身体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骨肉,所以这里边称为“遗体”。每一个人都是父母所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用父母生下来的身体去做事,怎么能够不慎重、不恭敬?

‘居处不庄,非孝也。’也就是我们的生活起居不庄重,这就是不孝了。为什么不孝了?因为生活起居不庄重,生活没有规律,环境保持得不清洁,对自己的健康有影响。“身有伤,贻亲忧”,自己身体上得病,有损伤,让父母跟着担忧。你看这个孩子生活都不能自理,走上社会,怎么能够把工作处理好?

这个“居处不庄”,还包括我们的生活不严谨。譬如说我们看现在的孩子,刚刚上小学就在谈恋爱,交男女朋友,年纪轻轻的都堕胎十几次了,这个给自己的身体、给自己的人生都带来了很大的损害。但是自己年幼无知,也让父母担心。我们经常下网吧打游戏、去赌博,这些也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这都会让父母担忧。如果我们做出了一些不如礼的行为,让别人说我们没有教养,这也会辱没父母。所以我们这一代人最怕的就是别人说我们没教养。为什么?因为这一句话不仅仅是说到了自己,而且还说到了自己的父母,让父母跟着蒙羞,所以“居处不庄”就不是孝了。

‘事君不忠,非孝也。’事奉君主、领导不尽心尽力,这个“忠”,古人解释为“尽己之谓也”。竭尽全力地把领导交给自己的工作负责尽职地做好,这就是尽到了忠心。如果事奉君主不够尽心尽力,那也不是孝道了。像我们现在有的领导干部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最后东窗事发、锒铛入狱。当他被关进监狱的时候,人家都指着他父母的背骂他,说他的父母没有把他教育好,这个也会让父母蒙羞,也是灾及父母。所以“德有伤,贻亲羞”,这个就是我们讲的“事君不忠,非孝也”。

‘莅官不敬,非孝也。’做官没有恭敬心,对自己的事业不恭敬、不尽心尽力,这也不是孝道。像现在有一些年轻人刚刚毕业,工作不开心、不如意,一任性,就把领导、把老板给fire了,解雇了,把老板“解雇”了,不给你服务,走了,对自己的工作机会不珍惜,成了啃老族。这个也会让父母担忧,这也不是孝了。

所以中国古人看这个人可不可以用、可不可以信任,首先看他是不是一个孝子,所以古人选官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举孝廉”。选拔官员有两个重要的标准:第一,就是看这个人是不是孝敬父母;第二,就是看他有没有贪心、够不够廉洁。一个人孝敬父母,他就会知恩报恩、饮水思源,不会做出忘恩负义之事。而一个人他能够廉洁,就没有贪心,不会贪赃枉法、以权谋私,这是选择官员两个最重要的标准。

在《群书治要.晋书》上,就记载了一个吴隐之的故事。吴隐之,他早年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他成了孤儿,他侍奉母亲非常地孝敬、恭谨,特别注重对父母的色养,就是侍奉母亲和颜悦色。后来他的母亲过世的时候,他怀念母亲,在守孝的时候,因为悲伤过度差点丧失了性命。他的邻居是韩康伯家,韩康伯的母亲是一位很贤明的、有德行的妇人。每一次她听到吴隐之在哭泣的时候,如果是在吃饭,她就放下碗筷,和他一起哭泣;如果是在织布,她就放下梭子,也和他一同悲泣,就这样一直持续到吴隐之的服丧期满。韩康伯的母亲对韩康伯说:“如果你以后做了官,应该推举像吴隐之这样有孝顺之心的人”。结果果不其然,后来韩康伯到吏部去任职,他就推荐吴隐之,而且是越级推荐,吴隐之就成为了一位廉洁官吏,被封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

当吴隐之去广州上任的时候,听说广州的北边有一个泉水叫“贪泉”,父老乡亲都传说,一旦饮了贪泉的水,即使廉洁的官员也会变成贪官污吏。吴隐之听说之后,他到广州时候,先到贪泉,就舀了一口水喝了,并且赋诗一首,这首诗是这样写的:“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意思是说,古人传说一喝了这个贪泉的水,就会变成贪官污吏,但是假使让伯夷、叔齐这样廉洁之士饮了这贪泉的水,我想他们终究不会改变他们的廉洁之心。所以他到广州做官的时候,更加地注重德操,非常地廉洁。结果怎么样?结果使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蛮荒之地都受到了感化。当时的皇帝晋安帝就下了一个诏书,这样写道:“广州刺史吴隐之孝心过人,他把自己的俸禄平均分配给九族的亲属,处在可以贪得的官位上,却不改变他的节操,不讲求自己的享受。虽然家庭可以享受富裕生活,但是他们家的人所穿的还是粗布的衣服。他不改变服饰,格除奢侈的作风,务求简约,所以使南方地带的社会风气大大地改观。朕以为这样的行为应该受到嘉奖。所以可以给他进号前将军,赐钱五十万,赐谷千斛。”

吴隐之之所以做官这么样的恭敬、廉洁,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孝子,他不会因为自己的行为给他的父母抹黑。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小心谨慎,念念想着父母的教诲。

下面讲‘朋友不信,非孝也’。朋友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就是一个“信”字,这个信是一个单立人加一个言字,告诉我们人言为信,人所讲的话必须守信用。孔老夫子也说,“信”这个字对一个人太重要、太重要了。如果一个人说话不讲信用、做事不讲信用,别人就没有办法信任你。所以它说“信”这个字,就像这个车子最关键的环节,用我们现在话比喻,就像车子的发动机一样。如果一个人言而无信,在这个社会上寸步难行。朋友之间相处,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友就是和我们平等地位的人,如果不讲求信义的话,人家也会责骂你,这也会伤害到父母。

‘战陈无勇,非孝也。’作战不勇敢,结果使自己这一方败阵,也会殃及到整个国家的安危、人民的利益,那也会让父母蒙羞。

所以以上这五点做不好,都会给父母蒙羞,甚至给父母带来灾难。所以这里讲:‘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这五者做不好,都会给父母带来灾害,会损及父母的名声,所以怎么能够不慎重?这些都是告诉我们,一个孝子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非常地谨慎,确实能够做到面面俱到。

在《昌言》上,《群书治要.昌言》之中,告诉我们要全面地来理解这个“孝”。它有一段话非常好,它是这样说的:“人之事亲也,不去乎父母之侧,不倦乎劳辱之事,唯父母之所言也,唯父母之所欲也。”说人们侍奉双亲,要不离开父母身边,不因为劳累困辱而倦怠,听从父母的话,满足父母的期望。父母所希望的,都要想方设法地去满足他们。

“于其体之不安,则不能寝;于其飡之不饱,则不能食。孜孜为此,以没其身,恶有为此人父母而憎之者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孝子看到父母身体不安,就睡不着觉;看到父母饮食不佳、吃不进饭,自己也难以下咽。就这样做,终生都孜孜不倦,哪有这样的人还遭到父母厌恶的?

同样道理,“人之事君也,言无小大,无愆也;事无劳逸,无所避也。”这句话说,一个人事奉他的君主、事奉他的领导,无论说什么话,都没有什么过失,不会得罪领导、父母。事情无论是劳是逸,都认真地去完成。

“其见识知也,则不恃恩宠而加敬;其见遗忘也,则不怀怨恨而加勤。”说这个臣子事奉君主,如果他被君主记住并且理解、了解,他不依靠这个恩宠恃宠而骄,反而更加地敬业、更加地恭敬;如果是被君主遗忘,他也不会心怀怨恨,反而更加勤勉。

“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无论自身处于安危状态,都不改变他的志向;无论处于险易的形势,都不会改变他的诚心。这个形势很险峻,还是很容易处理、很容易应对,他都不改变自己的诚心。“孜孜为此,以没其身,恶有为此人君长而憎之者也。”就这样终生孜孜不倦,保持一生都不改变,哪有这样的臣子却遭到君主憎恶的?

“人之交士也(下面讲与朋友相交往),仁爱笃恕,谦逊敬让,忠诚发乎内,信效著乎外,流言无所受,爱憎无所偏,幽闲攻人之短,会友述人之长。”人与人交往,应该做到仁爱、宽恕、谦逊、礼让,忠诚是发自于内心,信用显扬于外,不听信流言蜚语,爱憎没有偏私。不是因为我喜欢这个人,我就对他好一些;我不喜欢那个人,我就对他厌恶。私下谨防指责别人短处,“幽闲攻人之短”,就是在私下的时候,严谨地防止去责备别人。“会友述人之长”,和朋友相聚的时候,多说别人的长处。

“有负我者,我又加厚焉;有疑我者,我又加信焉。患难必相及,行潜德而不有,立潜功而不名。孜孜为此,以没其身,恶有与此人交而憎之者也。”有辜负我的人,我对他更加宽厚;有怀疑我的人,我对他更加真诚、更加信任。别人有祸患灾难,一定要去帮助,暗中施恩于人而不图回报,暗中立功而不求为人所知。像这样终生孜孜不倦,哪有与这样的人交往还被憎恶的?

后面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故事亲而不为亲所知,是孝未至者也;事君而不为君所知,是忠未至者也;与人交而不为人所知,是信义未至者也。”如果一个人侍奉父母,但是不为父母所理解、认可,这一定是孝行尚未做到至善圆满,没有做到竭心尽力;如果事奉君主、事奉领导,而不被领导所认可,一定是他的忠诚、忠贞没有尽到极致;与人交往而不被人、不被朋友所理解、认可,那也是他的信义没有达到极致。

后面讲到我们行孝不是一味地顺从父母的意思,有的时候违背父母的意思也同样是孝,那么什么情况?

“父母怨咎人,不以正己,审其不然,可违而不报也。”就是父母埋怨怪罪别人,而不知道反求诸己、端正自己,知道这样不对,做儿女的就可以违背父母之命,而不去报复别人。“父母欲与人以官位爵禄,而才实不可,可违而不从也。”父母要给一个人官爵,就是官位爵禄,可是这个人实在是难以胜任,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违背父母之命不听从。

“父母欲为奢泰侈靡,以适心快意,可违而不许也。”父母想追求奢侈靡费的生活,使自己舒适快乐,就可以违背父母之命不予答应。“父母不好学问,疾子孙之为之,可违而学也。”父母不喜好学问,特别是不喜好圣贤教诲,并且还反对子孙去学习圣贤教诲、去求学,这个时候,就可以违背父母的意愿而去学习。否则的话,还会陷父母于不义。

“父母不好善士,恶子孙交之,可违而友也。”父母不喜欢贤良之士,不喜欢子孙和这些贤德之士交往,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违背父母之命,与这些人交朋友。“士友有患故,待己而济,父母不欲其行,可违而往也。”自己的朋友遇到了忧患,等著自己去帮助他们,但是父母反对自己前去,这个时候就可以违背父母之命前去帮助。

这是举了几个例子,后面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故不可违而违,非孝也;可违而不违,亦非孝也。”不应该违背的你却违背了,这是不孝;应该违背的,但是却没有违背,也不是孝。这个违背和不违背要凭什么标准来判断?后面给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好不违,非孝也;好违,亦非孝也。其得义而已也。”一味地讲不违背父母,这是不孝。为什么是不孝?因为如果父母做不义之事,你也不违背父母,那就是成就了父母去做恶事,这也就是不孝了。一味地喜欢违背父母之命,也是不孝,父母说你说的是对的、是符合义的,但是你仍然去违背了父母,这也是不孝。最后这一句话是关键,“其得义而已也”,主要就看你所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道义。所以这一段话就把孝敬父母讲得比较全面,并不是一味地顺从父母就是孝道。在《孝经》上也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我们再看下一句,第九十一句:

【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弗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危殆。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这段话也是出自《群书治要》卷七《礼记》。

在这里边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就是担任乐正之职的子春,在下堂的时候脚部受了伤,几个月都没有出门,而且面有忧愁之色。他门下的弟子就问了,说:“老师的脚伤不是好了吗?但是却几个月不出门,还面露忧愁之色,这是为什么?”子春回答说:“我听曾子说过,父母生我们的时候,齐齐全全地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身体,子女也要齐齐全全地把这个身体给它保护好,这才是‘孝’。不缺损自己的躯体,不辱没自己的身分,这就是‘全’。所以君子每走一步都不敢忘记孝道,但是这一次,我却忘却了孝道,所以面有忧色。”说完这段话之后,他就说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这段话。

‘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一个孝子,每踏出一步、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记父母,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却父母。‘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弗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危殆。’如果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记父母,有大道可走的时候,就不会选择走邪僻的小径。“道而弗径”,就是要走正道,而不走邪僻的捷径。“舟而不游”,有船可乘,就不会冒险涉水过河。为什么?因为不敢用父母遗留给我们的身体去做危险的事情。‘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及作反)于身。’这里边有个括号,“及作反”,也就是忿言不反于身。如果一个孝子每开口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那他就不会口出恶言,招致别人的辱骂。因为你去骂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愤愤不平地回骂你,这样的话,就使父母遭受到辱骂了。‘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不辱没自己的名声,也不让父母蒙羞,这才可称得上是孝了。

从这里我们看,一个真正的孝子,他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想到父母。只要一个人,他能够想到父母的时候,言行举止必然谨慎。因为什么?因为怕“德有伤,贻亲羞”。在有一次重大的走私案中,有很多官员都纷纷牵涉其中,结果只有一个官员,他没有牵涉到其中,没有贪污,也没有因为帮忙走私而接受贿赂。这个检察的人员就问他是什么原因,记者也来采访他,他怎么说?他说因为我的父亲,他是一个老师,他一生特别地好面子。我当时就想,如果我一旦东窗事发,被关进监狱的时候,我的父亲他肯定受不了,他会自杀。我一想到这一点,我就不敢去贪污受贿了。所以,他正是因为想到了不让父母蒙羞,自己的行为会辱没父母,所以他能够保持廉洁不贪。

这个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想到父母,他必然不敢做违背理法的事情,必然是一个廉洁有守的官员。所以古人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为什么?因为这个孝子,他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小心谨慎,他就是一个完美的人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圣人。而真正地把孝道尽圆满的人,我们古人把他称为圣人,在佛教把他称为佛。所以“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它是有原因的。

我们再看下一句,第九十二句: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这一句话也是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

这个‘悖’就是违逆、违背的意思。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亲,而去爱其他人,这就叫做违背道德;一个人不尊敬自己的父母亲,而去尊敬别人,这就叫做违背礼法。为什么是违背道德、违背礼法的?我们知道“父子有亲”是天性,“人生百日,体露真常”,我们从这个小孩身上特别能够体会到、观察到人性本善。譬如说你看这个小孩,他看到每一个人都是微笑、都是亲爱,没有分别之心,不会说喜欢这个、讨厌那个。这种对每一个人平等的微笑、亲爱,这就是人之本性。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就是把这种本性保持一生而不改变。所以“父子有亲”是天性,把这个亲爱保持一生而不变,就是教育的功能。父母爱儿女是没有任何的功利之心,是竭尽所能、无私无求、无怨无悔,所以对儿女的恩德是最大的。

古人讲“父慈子孝”,这个“慈”上面是一个兹,下面是一个心。从这一个字中我们感受到父母爱儿女的那一种慈悲之心,那就是念兹在兹。父母关爱儿女,就是他整个的身心、他的所思所想每时每刻都是放在儿女的身上,这个叫念兹在兹。所以《大学》上说,“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不是说一个女子先学会怎么养儿子,然后才去出嫁的。为什么她就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怎么样养儿子?就是因为她这种爱儿女的心,念兹在兹的真诚之心,她自然地知道孩子有什么需要,他是尿炕了,他还是饿了,他还是太饱了?为什么知道?就是因为她的心时时刻刻在儿女的身上,母子连心,特别容易感通。一个人对父母这么大的恩德都不能够记在心上,想着念念去报答,我们想一想,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谁的恩德值得他念念不忘、想着去报答?

现在我们都要求领导干部要爱民如子、视民如伤,要对人民群众有感情。那为什么我们宣传了这么久,结果这个领导干部对老百姓仍然是麻木不仁?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父母处于悲惨的境界,他都无动于衷,生不起仁爱之心,都不想着去同情、去关爱;对于和他毫无相关的陌生人,又怎么可能生起关爱之心,想方设法地去解决他们的困难?所以我们要想让领导干部对百姓生起爱心,首先要怎么样?要让他懂得孝顺父母。你看我们父母问我们,说:“你今天有没有时间?我们好久都没有去超市了,我们家已经缺这个少那个的了”。我们怎么说?“我哪有时间,我要忙这个、忙那个,妳就和那些老太太一起去。”结果我们的领导说了:“今天下班,你不要回家去吃晚饭了,我们有重要的领导要见。”我们什么态度?我们是受宠若惊,跟着领导去应酬了。我们想一想,我们是以什么样的心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我们是以利害之心、功利之心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结果怎么样?结果我们自己所感召的朋友、我们的属下、我们的同事、领导,也都是以利害之心和我们相处的,这个就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我们感召的朋友都是这样的以利害之心和我们相处的,那我们做事怎么能够顺利?一定是人走茶凉,一定没有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反而还会经常忘恩负义。

所以古人说:“诸事不顺因不孝”,就是因为没有从孝敬父母,培养起一个人深厚的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树立起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事原则。所以这里边讲:‘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我们看《论语》在“为政”篇之中,它前面连续几句话都讲到的是孝道。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说你谈治理国家,怎么连续谈了孝道,讲了这么多?我们讲办理政治就是要管理人民,怎么样把人能管好?以孝治天下,每个人都有孝道,他的德行有了基础,家和万事兴,家齐也会国家得治,天下太平。所以孝顺为齐家之本,人有孝顺之心,家庭又和乐,社会不就安定了吗?因为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所以管理一个企业、管理一个团队、管理一个国家,从哪里着手?都是从孝道下手,家族的兴旺也是要从孝道下手。

所以古人说:“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做任何事情都要懂得“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像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出了很多的问题,做官的很辛苦,想了很多的方法,但是效果都不佳,甚至事倍功半、适得其反。譬如说在教育孩子身上,花了特别多的金钱,花了特别多的精力,但是愈教素质愈下降,愈教,孩子都成了小公主、小皇帝,不懂得孝敬父母;有的公司送员工去培训,花了相当多的钱,希望这个员工有知恩报恩的心,但是效果却不彰;整个国家都希望人们的道德素质提升,也是投了很多的钱,但是效果还是不好,青少年的犯罪率愈来愈高。为什么花的时间愈来愈多、力量投入愈来愈大,但是却收效甚微,甚至效果愈来愈差?这就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不相信圣贤祖宗的教诲。所以学问为济世之本,没有真正的真才实学,想帮助这个社会都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就像我们现在很多的慈善机构,包括一些学校都在感叹,说你看我们给这个学生资助,他贫穷,上不了学,给他资助,结果他却没有任何的感恩之心。为什么我们帮助最多的地方最不感恩?你看古人告诉我们,他连父母都不感恩,怎么会感恩你?父母给他这么多的付出,无私无求,他都不知道感恩戴德,记在心上去回报,对于陌生人的资助,对于政府的帮助,又怎么知道知恩图报?所以,一个人他没有智慧,可能是愈帮结果愈长养人的贪心,这就叫“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

所以《礼记》上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只有教育才能够从根本上转变人心,使家庭、社会、国家、乃至天下的问题都能够得以解决。所以教育从哪里入手?就是要从孝道入手。但是我们很多人却不知道什么是孝,怎么样做才够一个孝子的标准。

有一篇文章题目叫“你留意过自己的父母吗?”,这篇文章也提醒我们,不要因为工作的忙碌,忘记关心那已经需要我们关心的白发苍苍的父母。这个文章这样写道:

如果你在一个平凡的家庭长大,

如果你的父母还健在,不管你有没有和他们同住——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妈妈的厨房不再像以前那么干净;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家中的碗筷好像没洗干净;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家中的地板衣柜经常沾满灰尘;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母亲煮的菜太咸太难吃;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经常忘记关瓦斯;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老父老母的一些习惯不再是习惯时,就像他们不再想要天天洗澡时;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不再爱吃青脆的蔬果;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爱吃煮得烂烂的菜;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喜欢吃稀饭;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他们过马路行动反应都慢了;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他们在吃饭的时候老是咳个不停,千万别误以为他们感冒或着凉,那是吞咽神经老化的现象;

如果有一天,你发觉他们不再爱出门……

如果有这么一天,我要告诉你,你要警觉父母真的已经老了,器官已经退化到需要别人照料了。

如果你不能照料,请你替他们找人照料,并请你请你千万千万要常常探望,不要让他们觉得被遗弃了。

每个人都会老,父母比我们先老,我们要用角色互换的心情去照料他们,才会有耐心,才不会有怨言。

当父母不能照顾自己的时候,为人子女要警觉,他们可能会大小便失禁,可能会很多事都做不好,如果房间有异味,可能他们自己也闻不到,请不要嫌他脏或嫌他臭,为人子女的只能帮他清理,并请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当他们不再爱洗澡时,请抽空定期帮他们洗身体,因为纵使他们自己洗,也可能洗不干净。

当我们在享受食物的时候,请替他们准备大小适当、容易咀嚼的一小碗,因为他们不爱吃,可能是牙齿咬不动了。

从我们出生开始,喂奶、换尿布,生病时不眠不休的照料,教我们生活基本能力,供给读书、吃喝玩乐和补习,关心的行动永远都不停歇。

如果有一天,他们真的动不了了,角色互换不也是应该的吗?

为人子女者要切记,看父母就是看自己的未来,孝顺要及时。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你留意过自己的父母吗?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感人,它也提醒我们,当我们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忙忙碌碌的时候,父母已经变得很苍老了,需要儿女的关心和照料。但是为人儿女者却没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警觉,给他们适时的关心和照顾。很多时候,我们的确应该停下忙碌的工作,去关心身边日渐衰老的父母。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要记住父母的教诲,而且更要趁他们还健在的时候,趁我们在他们身边的时候,多孝敬他们,多关心他们的需要,多去付出。因为父母对儿女无私无求的付出,确实是让儿女无以为报。

最后我们给大家讲一个杨黼寻佛的故事。有一个人叫杨黼,听说无际大师非常地有道德、有学问。于是就万里迢迢到四川去寻访无际大师,结果路上遇到了一个僧人,就问他:“你要去干什么?”他说:“我听说无际大师很有道德学问,我要向他去求学,向他学佛。”这个僧人说:“你要向无际大师学佛,还不如直接向佛学。”杨黼就问:“那佛在哪里?”这个僧人告诉他:“你现在就往回走,这一路上,如果你遇到一个披着被子、倒趿拉着鞋的人,那个人就是佛。”于是杨黼就往回走,他走过了很多的旅店,但是也没有遇到一个披着被子、倒趿拉鞋的人。结果他就很失望地回到了家里,已经是很晚了,他就开始敲门。他的母亲一听,儿子回来了,喜出望外,结果她顾不上穿鞋,也顾不上穿好衣服,匆匆忙忙地就来给儿子开门。结果一开门,杨黼一看,这个母亲就是披着被子,倒趿拉着鞋,他突然恍然大悟,原来母亲就是佛。从此,他一直侍奉他的母亲过世,自己也活了八十多岁诵偈而逝。

这个故事中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一个人学佛,主要是培养一个人的慈悲之心,这慈悲之心从哪里培养起?就是从对父母的孝心来培养起,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都不敬,不想去救度,还谈得上去救度众生吗?当然,我们刚才讲了,这个孝的方式有很多,要养父母之身,更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佛教也讲:“父母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如果我们出门远学,是为了更好地救度父母、帮助父母,让父母出离苦海,这个也仍然是值得赞叹的。所以佛法论心不论事,不能光从一个人的行迹上来判断这个人是否孝敬。所以我们要全面地理解孝,才不会有偏颇。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