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行霈 :古典文学的滋味

 杏坛归客 2019-02-24

“鉴赏”这个词在古代本是赏识的意思。今天所谓文学鉴赏的这个“鉴赏”,是晚近才广泛使用起来的,古代对文学“鉴赏”这个意思常常用另外的一些词如“赏玩”“玩味”“玩咏”来表达。

《世说新语·任诞》:“刘尹(惔)云:‘孙承公(统)狂士,每至一处,赏玩累日,或回至半路却返。’”这里用了“赏玩”二字。《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魏氏春秋》:“嵇康所著诸文论六七万言,皆为世所玩咏。”“玩咏”有赏玩吟咏两方面的意思。苏轼《东坡题跋》三《书王公峡中诗刻后》:“王公进叔出先太尉峡中石刻诸诗,反复玩味,则赤甲、白盐、滟滪、黄牛之状,凛然在人心目中矣。”此所谓“玩味”,是在心中赏玩体会。在这些词里都有一个“玩”字,抱着“玩”的态度来阅读文学作品,似乎不严肃、不认真,其实不然。对一件事情若不是达到入迷的地步,不能算是会“玩”,对文学若不是达到入迷的地步也就不能算是会玩赏、玩味、玩咏。而要入迷,必须先“懂”、先“通”,这又谈何容易!

读文学作品如果是一件苦事,不能使你感到是一种“玩”儿,或只为应付考试,或只为寻找材料,都不能说真正懂得文学。既能通晓理解又能赏玩,二者互相促进,才是高度文学修养的表现。《文心雕龙·知音》是讲文学鉴赏的,其中有一个词叫“玩绎”,这个“绎”释为推求意蕴,就是研究的意思。玩而绎,绎而玩,把“玩”和“绎”二字合成一个词,确实很有意思。

明·唐寅《西园雅集图》(局部)

还有那个“玩味”的“味”字,也很值得注意。“味”本是舌头的感觉,移之于文学的鉴赏,就是要用咀嚼品尝的方法去感受文学作品的滋味。陆机《文赋》:“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汜。”《文心雕龙·明诗》:“张衡《怨》篇,清典可味。”又《情采》:“繁采寡情,味之必厌。”都讲到了味。而《诗品》尤其强调味,《诗品序》:“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钟嵘讲到寡味,又讲到与寡味相对的另一面,即味之“无极”,这就涉及了味的丰富性与永久性。作品的篇幅是有限的,内容也是有限的,但其“味”却应该是无限的。

所谓鉴赏,就是去品尝那字句之中、字句之外无限的滋味。唐末的诗歌理论家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醝,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司空图所谓“辨于味”,就是能品尝出咸酸之外各种醇美的滋味。能玩味才能谈文学的鉴赏,善于玩味才善于鉴赏,这是中国人对鉴赏的传统看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鉴赏首先就是对语言的玩味,读懂是第一步,但仅仅读懂还远远不够,还要能欣赏语言的巧妙,语言的美,要多咀嚼、多玩味。中国有句成语叫“咬文嚼字”,似乎有点贬义。但文学鉴赏不能不学会“咬文嚼字”。元遗山《与张中杰郎中论文诗》云:“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这是文学鉴赏的经验之谈。

掌握语言首先靠字典、词典,然而字典、辞典的解释只是字词的训诂,不可能把它的滋味告诉读者。一般的注本也不过是注出词义、典故。隐藏在语言深层的情韵,附着在词语之上的色彩,未必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得到。只有通过自己大量的阅读,反复的玩味,才能逐渐体会。例如:

“白日”,词典注曰“太阳”。但熟悉古典诗歌的人都会感到这个词以“白”形容“日”之光亮,有一种气象。左思说:“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鲍照说:“白日正中时,天下共明光。”“白日”并不仅仅是“太阳”,它有一种光芒万丈的气象。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开头说:“白日依山尽”,虽然写的是夕阳、落日,但因用了“白日”这两个字,仍给人以辉煌灿烂的感觉。

“绿窗”,意思是绿色的纱窗,但在诗词里有一种温暖的家庭气氛。刘方平《夜月》:“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温庭筠《菩萨蛮》:“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韦庄《菩萨蛮》:“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莫不如此。

“板桥”,就是木板桥,却比“木桥”更有诗味。刘禹锡《杨柳枝》:“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换上“木桥”就不够味。“木”只表示了桥的建筑材料,“板”则有形象感。

“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家庭院东边有一道篱笆,下边种着菊花,这本是写实。可是因为陶是一位著名隐士,菊几乎成了他的化身,所以连带着“东篱”也有了远离尘俗的意味。

陆俨少《杜甫诗意册》之“夕阳薰细草,江色映疏帘”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创作离不开语言这个工具。然而语言的表现力是有限的,即使是语言大师也常常遇到语言表达的苦恼。中国的文学家深知“言不尽意”的道理,所以中国文学特别注重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把那些微妙的意味寄诸言外,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中国文学的鉴赏,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所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些字里行间的滋味。这是中国文学鉴赏的一条门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