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征兵制或募兵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组成常备军的主要方式。历史上征募女性士兵以补充兵源也特别被载入史册。
战国秦汉女兵在战场上的作用-守城
中国历史上最早、有信史可查的女将,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不仅擅长占卜也是个善战的军事家。此后,历朝历代都能见到一两位骁勇善战的巾帼英雄。除了有女将,在战国时代更有女兵团提供支持。
史料记载,古代中国既有女兵,也有女兵部队。战国初期,《墨子.备城门》载:“守法,五十步,丈夫十人,丁女二十人,老小十人。"古代女子参战,军事做战方面主要从事后勤守备。“诸男、女有守于城上者,什六弩、四兵。"可见,烽烟四起的战国,女兵的比例可不小。《商君书.兵守》有载:“守城之道,盛力也。故曰客,治簿檄,三军之多,分以客之候车之数。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壮男之军,使盛食,厉兵,陈而待敌。壮女之军,使盛食,负垒,陈而待令,客至而作土以为险阻及耕格阱,发梁撤屋,给从从之,不洽而焊之,使客无得以助攻备。老弱之军,使牧牛马羊彘,草木之可食者,收而食之,以获其壮男女之食。"清楚说明战场上的男女分工。
壮女之军,与壮男之军同样要盛食,但无需厉兵,主要职责是负垒与待令,并不配发武器,仅从事防御工事、设置陷阱,还有摧毁敌军的战备设施。可以看到,在守城的情况下,为了击退敌人,以性别、体质差异来进行分工,藉此发挥更大的作用来支持战事。《墨子.号令》有载:“有女子到大军,令行者男子行左,女子行右,无并行,皆就其守,不从令者斩。离守者三日而一徇,而所以备奸也",证明女性在军事上仍是参与守城为主。
到了非常时期,如秦汉鼎革之际的楚汉相争,激烈的战事使男性死伤惨重,兵源自然也需要女性来补充。《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于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城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不过秦汉时期,从军的女性待遇是否与男性相同,或是有不同的地方呢?引起了学界的讨论。
战国秦汉女兵的待遇
战国女子为军,在待遇上男女是否有差别呢?
三国时代谯周的《古史考》:“秦战胜而妇女老弱皆死,正以妇女老弱皆在行间,与于三军之役,则妇女亦以首功爵赏"。这段话出自《史记》的《鲁仲联邹阳列传》中的集解,谯周曰:“秦用卫鞅计,制爵二十等,以战获首级者计而受爵。是以秦人每战胜,老弱妇人皆死,计功赏至万数。天下谓之上首功之国,皆以恶之也。"
谯周是蜀汉至西晋初年的人,离文中的秦代较远,有些说法可能需查证。且《墨子.杂守》中有提到:“田者男子以战备从斥,女子亟走入。反映了男女为军是分开、有分别的。"而从军女子是否也比照男子论首功,《墨子.号令》中提到秦首功之事,“男子有守者爵,人二级,女子赐钱五千,男女、老小无分守者,人赐钱千,复之三岁。"相当清楚写出,只有男子得爵,女子获得赏钱,由此看来女性不以首功爵赏。
秦汉赋役条文中的“复"字,意思为免算、免役、免赋役。在西汉时期颁布的《二年律令.具律》中有载女子服役的相关说明:“女子庶人,毋算事其身,令自尚",或是《二年律令.亡律》中也有“奴命曰私属,婢为庶人,皆复使及算,事之如奴婢"。在免算之外,皆有清楚写明有关女性免役的内容。
东汉有法律规定妇女不需像成年男子要承担正式繇役,在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墓中的竹简有载:“民占数以男为女辟更徭论为司寇。"到了三国更直接清楚写明女性不必服役,《三国志》的《魏志.杜畿传》有载,“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繇役,随时慰勉之"。但是政府在有需要时还是会临时征发妇女,在战时劳力紧张的情况下,更会征发女性从事运输等劳役,《三国志》的《蜀书.杨洪传》:“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成书于汉代的《列女传》中也有记载“男子战斗,女子转输,不得休息。"
赫赫有名的“娘子军”
除了女兵之外,中国历史上还有支赫赫有名的“娘子军”,让后世十分印象深刻。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太原留守李渊于晋阳起兵讨隋,时李渊三女(人称三娘子,后封平阳公主)与夫婿柴绍在关中,为秘密潜回河东助阵,便先让柴绍孤身出逃,三娘子避居鄠县(今西安市鄠邑区),她散尽家财以招兵买马,并亲自率领军队出征,且攻城略地立下不少军功。因战功彪炳,加上军纪严明、禁止士兵私掠,很快队伍就发展到7万之众。传说三娘子曾驻守山西、河北两省交界的苇泽关,因三娘子的威名而改称“娘子关”(位于今河北省井陉县西口、山西省平定县的绵山山麓),而这支部队为三娘子所领导,故称“娘子军”,只是后世只取字面意思,将女性所组成的队伍称为“娘子军”,但与原意已不相同。可见女性不仅能当兵,担任将领照样可以名留青史。
从古至今,残酷的战争需要大量的人力,女性最终也难以置身事外,要为战争贡献一份心力,无论是亲赴战场,或是提供稳定的后勤保障给前线,都能看到女性的身影。一次大战期间及战后,因大量男性从军,所遗留下的劳动岗位为女性所取代。女性投入职场工作,将过去西方的男女社会分工重新洗牌,也让女性在近代以来的社会地位上升不少,也激发了近代女权意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