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的结构回环往复, 曲径通幽, 最简单的唐诗是绝句

 浪漫人的图书馆 2019-02-24

唐诗的结构——回环往复,曲径通幽

最简单的唐诗是绝句。五言绝句有四句,一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七言绝句也是四句,一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现存最长的唐诗,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敦煌发现的晚唐诗人韦庄的《秦妇吟》,共二百三十八句,一千六百六十六个字。但无论长短,无不结构严谨而又变化无穷。

前人总结诗歌的结构,用了四个字:起、承、转、合。元代范德玑在《诗格》中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说得有点含糊。应该怎样理解呢?

从这个意义上讲,像李贺的那首《雁门太守行》首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映日金鳞开”确实是名句,气势恢宏,但从整体章法上讲,就未必最好,下面的三联就明显太弱。不信,问问一般的读者,还记得下面的三联吗?《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大家商定联诗,并定了次序,“凤姐儿说道:‘既是这样说,我也说一句在上头。’”“凤姐儿想了半日,笑道:‘你们别笑话我。我只有一句粗话,剩下的我就不知道了。’

众人都笑道:‘越是粗话越好,你说了只管干正事去罢。’凤姐儿笑道:‘我想下雪必刮北风,昨夜听见了一夜的北风,我有了一句,就是“一夜北风紧”,可使得?’众人听了,都相视笑道:‘这句虽粗,不见底下的,这正是会作诗的起法,不但好,而且留了多少地步与后人。’”讲得很有道理,曹雪芹是深谙作诗之法的。

承,是紧接起句的第二句(联)或第二段落。如绝句的第二句、律诗的第二联。它一般承接起句的意思,作进一步的展开。“承要春容”又是什么意思呢?

春天是生机勃勃、万物生长的季节,“承要春容”,就是指“承”的部分要像春天一样,内容丰富,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就像春种下面还有夏长、秋收、冬藏一样。如果这一部分就把话说死了,说完了,那下面的部分就不好做了。元代杨我《诗法家数》说:“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也可以稍微宕开一点去写,不必承接得非常紧。比如前面提到过的杜甫的《客至》,起句“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以后,承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就没有紧承起句来写,反而是更贴近诗题。落满花瓣的小径从来不曾因为迎接客人而特意扫过,今天却是专门为你打扫了;简陋的院门今天也是专门为你打开的。

“转”是诗歌成功的关键。“转要变化”,就是不能永远顺着起、承的部分写下去(当然也不是完全不可以),那样做很容易平淡无奇,就像一部小说,如果读者看了开头就已经完全知道了结果是不会成功的。这里的笔锋一转,有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的意外之感。

合,是结尾,需要有力,需要照应前文,更需要缩束全篇。“合要渊水”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合要如万泉归渊,既要照应前文,又要留有无穷意味,如果能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那就最好了。

《卖炭翁》的“合”就做到了这一点,“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一千余斤的炭,哪里才值半匹红纱一丈绫,但是,这是假传皇帝的命令采买的,也就是诗歌的副标题所说的“苦宫市也”,年老力衰的卖炭翁又有什么办法呢?眼睁睁地看着“宫使”们把自己一冬辛勤劳动的成果拉走,而丢下对自己一点用处也没有的纱和绫,真是欲哭无泪!老人后来怎么样了,诗人没有说,但是我们可以想像,也许他就冻死饿死在那个寒冷的冬天。

试看天地间水流云住,月到风来,何处看得死法。”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没有法,则可能“杂乱无章”;拘泥于法,“以意从法”,法就成了“死法”。最好的诗文,应该是“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

我们来看看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div '="">

写山中秋天傍晚的景色,平平道来,就没有明显的起、承、转、合的痕迹。

再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也是如此,完全没有使用起、承、转、合的方法,但仍然是非常好的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