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20世纪80年代的杨柳青“三不管儿”

 打杂儿的 2019-02-24

忆20世纪80年代的杨柳青“三不管儿”

清代,杨柳青地处天津、静海、武清三县交界,北部属于武清县,大寺胡同以东属于天津县,大寺胡同以西属于静海县。那是,三县交界处往往是谁都不管的地方。于是,东起大寺胡同,西至红万字会胡同的后大道的这一段被俗称为“三不管儿”。

80年代“三不管儿”俯视图


曾经,杨柳青的“三不管儿”非常繁华,诸多商铺、娱乐场所聚集于此。坐落于“三不管”的书场就有两家——金家书场、李家书场,另外还有杨柳青戏园子(后来改为杨柳青影剧院)。本镇的评书演员有杜庆云(艺名杜庆)、廉金波等常在此献艺,著名艺人骆玉笙、王毓宝、田连元等也曾来此演出。我太姥爷家的商铺宝胜号就在红万字会大街与后大道交口,也就是“三不管儿”西段南侧把角处。

红万字会胡同旧景


“三不管儿”太早的样子我不知道,但我从小长在这里,上学也挨着这里,对这里印象深刻,有很深的感情。此文把我记忆中的“三不管儿”写出来,与大家共同追忆家乡的旧时面貌。

20世纪80年代,宝胜号已经成为民宅,它对面,也就是万字会胡同北段东侧是一个小杂货铺,80年代时当然是国营的。小时的印象旧时去那里买桔子汁,玻璃瓶的,像后来的山海关汽水,回家兑水喝。挨着它,做南朝北是土产商店,卖笤帚、簸箕、水缸等。挨着土产商店是中国人民银行。那是的人民银行是有存取款业务的。这好像是改革开放后杨柳青第一个银行吧?银行东侧是公共厕所。这个公厕虽然是旱厕,但是最早使用陶瓷厕具的。有的小孩上厕所跑老远也要到这里拉屎,因为觉得这里干净。厕所东侧是康乐胡同。

康乐胡同东边,80年代初是一座理发馆。小时候觉得那里非常大。挨着理发馆是一个制鞋工厂。后来,印象里理发馆和工厂都改成民宅了。

杨柳青照相馆


在往东,后大道41号是杨柳青照相馆。杨柳青照相馆为1956年本镇几家照相馆走公私合营道路成立。原位于大寺胡同21号的渤海照相馆改为杨柳青照相馆一部,另在估衣街设二部。后两部合并迁后大道41号门市部。该照相馆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为杨柳青镇唯一照相馆,杨柳青人对其有很深的感情。80年代时,照相馆一楼橱窗里经常陈列着一些照片,虽然多是人像照,但各种造型、衣着,也足以吸引孩子们的目光了。那时,每次走到照相馆,我都要流连很久。

记得照相馆东边是药店。那时,虽然有西药,但那里有中医坐堂,中药柜台占了好大比例,也最吸引我。中药抽屉上写着药名,抓药用小戥子,特别是蛤蚧、蛇,甚至梅花鹿的标本对那时的孩子来说就是开了眼界。后来,药店改为了商场。

“三不管儿”旧景——商场位置80年代是药店,远处是照相馆。


药店的东边是金家胡同,旧时金家书场就在这里。1957年年轻的田连元就在这里演出灯花场。休息时,他去离此不远的王家店胡同看风云老会的师兄们的架子。他自己也拜风云老会的会头岳家林为师学武术。还与杨柳青的评书演员廉金波的儿子廉万春成为好朋友。2013年,我去田连元先生家看他时,他还问我他当年说书的书场还在不在。

印象里,金家胡同东侧是民宅,80年代后期改为商店,好像还有的民宅做过包子铺。再往东就是大寺胡同了。大寺胡同道东,后大道南侧,80年代后期到2000年,是只英英理发馆,90年代理发常去那里,如今这家理发馆不知道还干不干?

“清茶舍”


大寺胡同道东,后大道北侧是“清茶舍”。我的印象里,那里一直是杂货铺。

大寺胡同道西,后大道北侧,80年代初是大众食堂。印象里那里极其简陋,黄油漆的门窗,内外墙壁都被煤烟熏黑。也许是因为80年代初,杨柳青一共也没有几家食堂(还有工农兵食堂、回民食堂)的原因,记忆中这里的早点很好吃。第一次吃锅巴菜就是在这里。

大众食堂西侧是杨柳青影剧院。这里曾经是杨柳青的戏园子,很多名角曾在这里演出。剧院有戏台,可以演戏,也可以作为会场。小学时多次学校的联欢就在这里。80年代,杨柳青只有杨柳青影剧院和群众电影院两个电影院。那时的文化娱乐活动还不多,晚上影剧院门前总是聚集很多人排队买票、等待入场。门前橱窗里的电影海报也会吸引孩子们围观。《哪吒闹海》《画中人》《黑三角》《海外赤子》《少林小子》《瓜棚女杰》……在那里看电影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

影剧院西侧是“七姐妹”商店。据说这里最早是七个女同志干起来的,故名。这是小时候最爱去的地方。印象里,店内西面是糕点柜台,北面是烟酒、罐头柜台等,东面卖水果。后来,东面在夏天时卖冰淇淋、雪球等冷食。第一次是雪球就是在这里。小时候觉得那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美味了。

“七姐妹”西侧是“后百”。 杨柳青人以南为前,以北为后,相对于位于估衣街北侧,靠近曹家胡同南口“前百”(正式名称为“杨柳青第二百货商店”),这家1956年由花纱布公司改成的百货公司(副食商场),被俗称“后百”。印象里店内西面卖油盐酱醋,后来挪到北侧。西面改为卖酱制品。其他还卖什么实在想不起来了。但它的面积要比“七姐妹”大很多。


杨柳青商城旧景(这是新华路一侧的照片,未能找到后大道一侧的)


90年代初,“后百”“七姐妹”“影剧院”“大众食堂”被拆除,建成杨柳青商城,到2000年,商城也被拆除了。

“后百”西侧是管家胡同。印象里胡同口到后大道这块很开阔,形成一个小广场。记得小时候,一些人在这里用几辆卡车搭台唱样板戏。后来这里做过自行车存车场。

管家胡同西侧是民宅。《忆20世纪80年代杨柳青的元宵节》一文中所写的挂走马灯的就是这里。再往西,坐北朝南,正对着红万字会胡同的是一家国营肉铺。80年代,因为改革,人们的生活好了起来。大人经常打发孩子去那里买三毛钱、五毛钱的肉炒菜吃。有时则是让孩子去“后百”换瓶酱油,买瓶醋,而孩子们也非常乐意做这些事。

在来回跑腿中,在徜徉浏览中,在零食美味中,“三不管儿”充满了改革开放带给人们的温馨与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