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方剧院,老青岛难忘的记忆!

 青岛城市记忆 2021-11-23


再次来到人民二路上的“四方剧院”前,发现建筑顶部果然已经改成了“永安大戏院”的门头字样。

1994年,平度路22号,那座岛城最大的戏院,被拆除改建成了群众文化馆。它曾经是岛城第一大戏院,有“华北第一大剧场”之称,它的消失,至今仍令许多老青岛遗憾不已。

“永安大戏院”旧影


二十多年后,“永安大戏院”从市南跨区来到新市北区的老四方,它的再次恢复名称,也让老四方的一处特殊记忆所在,“四方剧院”的名字随之消失。

 “四方剧院”,位于人民二路6号,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始初时称为“黎明大戏院”,文革时改称“井冈山影剧院”,文革后变更为“四方剧场”,2002年定名为“四方大剧院”,后又改称“四方剧院”,现在的名称是“永安大戏院”。

曾经的“四方剧院”是老四方及周边民众听戏、看电影的主要娱乐场所。在过去的半个世纪时间里,“四方剧院”为岛城群众文化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老四方一段抹不掉的印迹,留给了许多人无数难忘的回忆。

黎明京剧团(地址:四方嘉禾路)

黎明大戏院戏票

青岛解放后,将一些民间艺人组织起来,部分京剧演员组成了“黎明京剧团”。1953年在四方建成了大篷戏院,起名为“黎明大戏院”。戏院在嘉禾路中心花园的西南位置,除“黎明京剧团”外,金光、光明茂腔剧团和金星柳腔剧团也经常在这里演出。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四方剧场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四方剧场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四方剧场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四方剧场售票口。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黎明大戏院”向东迁移,在现在的四方剧院位置建起一座砖木结构的剧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黎明大戏院”被四方文化馆收回,拆掉蓬顶后改成大众露天剧场。后又经改建大修,改称“四方剧场”。


井冈山影剧院影票

文革期间,“四方剧场”改称“井冈山影剧院”,平日还有各类文艺演出等。多年来它一直是四方区的文化中心。那时,周边学校组织看电影基本都在这里。

作为四方一带屈指可数的影剧场,每到放电影,剧院周围人头攒动,买不到电影票的人,三五成群的等着“捡退票”,”捡退票“就是有多余或因有事不能来看电影的人把票让给(卖给)别人。那个年代,能幸运“捡到退票”,也会高兴地跟中奖般一样。


曾经的”四方剧院“以及它周边一些难忘的场景,承载了无数老四方人的美好回忆,本公众号精选了这几年有关这里的一些热心读者留言,也让我们一起感受那份时光无法抹去的记忆。
最爱去的地方就是井冈山那儿,菜店南边儿小胡同的鸡丝馄炖两毛五一碗,三八饭店八分钱一碗的清汤面、一毛二一碗的肉丝面,还有井冈山电影院院子里边买的猪头肉五毛钱一斤……满满的童年味道!院子北侧是一家土产店,里边儿土特产等等什么都有。夏天我最喜欢的还是土产店对门果品店卖滴大西瓜!每到晚上电影散场时候满马路都是人,熙熙攘攘讨论剧情的人们好不兴奋、好不热闹!

四方剧院对面是三八饭店,晚上在门口支上锅灶卖馄饨,那种美味至今念念不忘!现在怎么吃也找不到那种感觉了。

记得井冈山俱乐部对面胡同老两口的鸡丝馄饨铺,馄饨皮真薄味道真好 ,现在的馄饨没有比他好吃的了,那味道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井冈山电影院对面胡同里那家馄饨馆上初中的时候我们常去吃,叫大碗馄,五毛还是一块钱的记不清了。是一对老夫妻开的。九十年代初再去吃的时候就换成了一对年轻的南方夫妻了,价格提上来了,味道不太一样了,之后就很少去了。

井冈山电影院门口的小人书摊 ,看完电影再看连环画。

井冈山电影院,边上的游戏机室,4毛一个游戏币,一块钱3个,(战斧、名将、三国志、街头霸王),卖热带鱼的,还有两边买玩具的,任天堂、小霸王、世嘉游戏机,游戏卡。全是回忆。

小时候,井冈山剧院那地方是最活跃的地方,来了好片子,特别是国外片,大人小孩口耳相传,一时间,那电影院門口,人山人海,买票、"抢"票、等票好不热闹,一片喧嚣景象。小孩子们等待着每场电影最后的几分钟,工作人员不把们了,就快速冲进去,足足的看上几分钟,那也是一种幸福和满足了,令人回味无限。

剧院对面的馄饨,不少留言回忆评论都会说起过它,而且时间竟然跨越有几十年之久,不知道是否就是这一家馄饨,如果是的话,有时间真要好好写一下了,那是老四方的特殊回忆。

四方剧院影票

当年上映印度电影 《流浪者》,剧院里几乎天天满座,排队买电影票的队伍能从剧院门口一直排到马路沿上,至今仍有不少老四方人记忆犹新。1984年,电影《少林寺》开演的时候,院子门口的售票处更是人山人海,一票难求!


文革后“井冈山影剧院”更名为“四方剧院”,记得上高中时,同学四方区的居多,相约去看过几场电影,那时虽然井冈山剧院的牌子早已经没有了,但老四方的人们还是习惯的叫它“井冈山”,当时我也是跟着这么叫,但多年没搞懂什么意思。只是记住了“井冈山剧院”,记住了对面好喝的馄饨......

改造前的四方大剧院

四方大戏院影票

2002年,青岛市京剧院与“四方剧院”合并,市京剧院全面管理“四方剧院”,“四方剧院”由原文化局直属单位改为隶属于市京剧院的二级法人单位。并重新命名为“四方大剧院”。

改造中的四方剧院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同岛城其他老影院相同,“四方剧院”也开始逐渐没落,电视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而且电视频道也多了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家里看“小电影”,不再走进电影院了。加上青岛进行城市建设,拆除改建了很多老影院,老四方区的影院基本上快拆干净了,只剩下了“四方剧院”等几家小影院,彻底没有了往日热火朝天的景象。可能意识到现下的差距,不知何时,“四方大剧院”的门头又改为了“四方剧院”。

四方剧院电影票

记得有一年新闻报道,四方剧院宣传立体电影,一些孩子花钱买票,却看了一场早已过时却看不清楚的电影,很多人中途离开,不少家长挤在售票窗口要求退票的场面。


进入2000年后,由于设施老化和年久失修,已不能满足较高水平演出要求。四方剧院的改造项目也被列入了2011年市政府为民办十二件实事之一。除了建筑楼体框架保留外,四方剧院的绝大部分旧有设施和构造建筑被拆除改造。

改造后的“四方剧院”

2012年1月,老剧院改造项目竣工,2012年春节后迎来首场演出。

2012年改造后作为老城区的重要剧场之一向市民开放。四方剧院的改建,解决了灯光音响舞台机械、座椅及消防等设备的更新和更换,成为一座宽敞舒适的中等规模的专业剧场。历经二三十年的沉寂后,四方剧院开始重新焕发生命力。

已改为“永安大戏院”的“四方剧院”

售票中心

曾经的“四方剧院”外的马路上,已难觅旧日的痕迹。
2020年,青岛演艺集团专门立项,“四方剧院”经改造后更名为“永安大戏院”。

记得上一次在“四方剧院”看电影好像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记忆中还是那时候的模样。每到开场散场,那曾经热闹无比的影院与周边的街巷,剧院外各种的小店铺,百货、工艺收藏品、录音带、游戏带等等,剧院对面小胡同里,那诱人的馄饨、火烧......

几年前听说剧院大修,还特意去剧院门口逛了一圈。剧院外,人民二路上的那些小店铺不知何时都消失了。原来那段曾经喧哗热闹的地方已变得冷清了许多。这次又改成了“永安大戏院”,剧院里现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没进去过。关于那些美好的记忆,好像都留在了岁月里,怀念的时候拿出来回忆一下。


本组图文由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四方剧院”五十年代老照片源自博友“狂人日记”,转载请注明!


敬请扫码
关注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