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之论,与书之践行,其关系是理论指导实践,而理论的来源是通过书写而形成的方法,书面总结归纳,因此理论源自实践。 亲自书写体验,方能验证书论准确否,理论不会概尽书写规律之全。因有些东西,是意会不能说出,更无法直接归纳总结,只有比喻而旁通之。自有万人万境,晋代笔阵图,笔势论,其书论之述,皆为意会之喻。 后来渐渐有了祥细之解,形成了丰富而庞大的书论。分的更清,条理更细。 对于古理论家,书写不一定是一流,但纵观大书家的书法体验之言,之文章,甚而著书成册,是中华书法理论宝库中珍品。 一般理论家,皆有一定的书之水准,人各有术,各有关注点,之所以成为论书者,善归纳总结,常研书论,尤是古典论书之籍,并有一定的书写体验。但书写不一定是拔群。 事物都两方面,古之大书家,文重书妙,双双皆得,重文识,借书而发情,故无学识,焉能书与论,兼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