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中的阴阳】

 石门易卜 2019-02-24

《黄帝内经》有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又云“阳化气,阴成形”,就是说人体旺盛生长的动力属阳,它看不见摸不着,而有形可察的精、血、津液属阴,如果按照人的形体划分阴阳则: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为阳,腹为阴。如果按照脏腑来分,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为阴;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为阳。所有具有外向、弥散、推动、温煦、兴奋、升举等特性的物质及功能属阳,具有内守、凝聚、宁静、凉润、抑制、沉降等特性的物质和功能属阴。

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在彼此相互制约的过程中表现出互为消长的变化。阴阳双方你进我就退,你强我就弱。阴阳消长应用到人体生理活动中有很多例子。

比如“阳胜则阴病”:“阳胜”,也可理解为“阳盛”,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阳气偏亢,脏腑经络机能亢进,邪热过盛的病理变化。阳的特点为热、动、燥,所以阳盛在产生热性病变的同时,也以及燥、动为临床表现,患者即出现发热、烦躁、舌红苔黄、脉数等症状。故曰:“阳胜则热”;由于阳的一方偏盛会导致阴的一方相对偏衰,所以除上述临床表现外,同时还会出现口渴、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阴液不足的症状,故称“阳胜则阴病”。

而“阴胜则阳病”也是同理:“阴胜”,也可理解为“阴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的病理变化。阴以寒、静、湿为其特点,故阴盛产生的寒性病变以及湿、静之象,表现为形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苔白、脉迟等。所以说:“阴胜则寒”。由于阴的一方偏盛,常常耗伤阳气,会导致阳的一方偏衰,从而出现恶寒、腹痛、溲清便溏等。这种阳气偏衰的表现是由于阴盛所引起的,所以又称“阴胜则阳病”。

阴阳消长还体现在阴阳双方同进同退,同强同弱。比如人在饥饿(阴精不足)时会出现气力不足,浑身无力(阳气不足)的状态,阴精不足不能化生阳气,此时精气两虚,属阳随阴消;而如果现在吃点东西,人在吃饱的状态(阴精足)会产生能量,增加气力(阳气足),阴精充足以化阳气,此时精气充盈,属阳随阴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