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主要分防洪、灌溉、航运三大类。 防洪工程有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黄河大堤,始于东晋的荆江大堤,开创于汉代的江浙海塘等。 灌溉工程有春秋时孙叔敖在今安徽寿县修建的芍陂,战国时期西门豹在今河北临漳县开凿的引漳十二渠,战国时期李冰修建的四川都江堰,秦朝郑国在关中修建的郑国渠,还有起源于汉代的新疆坎儿井。 水运工程有春秋战国至秦汉修建的邗沟、鸿沟、灵渠、关中漕渠,最著名的是历隋、唐至元代完成的京杭大运河。 黄河大堤。黄河堤防的初创可以追溯到史前共工和鲧的“障洪水”。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在各自境内修筑堤防,奠定了黄河系统堤防的基础。秦汉特别是东汉王景治河以后,黄河堤防形成完整的系统,“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使黄河下游河槽获得了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史称黄河安流800年无大患。五代以后,黄河水患又严重起来,自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黄河夺淮后,经过多年大规模的治理,到明代后期,在黄河下游形成了历史上最完善、最坚固的堤防体系,其中有遥堤、缕堤、格堤、月堤、子堤、戗堤、刺水堤、截水堤之分,并有闸、坝、涵等相配套,其庞大复杂的堤防体系堪称世界之最。现在的黄河大堤是公元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后形成的。从郑州桃花峪至山东利津河口,河长767公里,两岸大堤及配套堤防总长1583公里。一般堤顶宽9~12米,底宽几十米甚至上百米,高10~14米,人们形象地称它为“水上长城”。黄河大堤被认为是维系东方文明的代表性工程。 都江堰。都江堰工程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顶端,是现存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始建成于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5—前251年),由当时的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兴建。都江堰是天然与人工完美结合的水工建筑群,沿江自上而下,由百丈堤、鱼嘴、金刚堤、飞沙堰、宝瓶口和人字堤等部分组成。都江堰工程历经千古而不废,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效益。都江堰作为水利文明的经典之作,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而鱼嘴、飞沙堰、宝瓶口这个都江堰渠首的三大主体工程,其中蕴藏着极其巨大的科学价值,它内含的系统工程学、流体力学,在今天仍然是处在当代科技的前沿,普遍受到推祟和运用。 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全长1700余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它北起首都北京,南抵浙江杭州,纵贯中国南北,跨越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京杭大运河是在历代运河工程改建、扩建的基础上形成的,不仅与隋唐时期开挖的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有着直接的继承发展关系,而且与先秦时期开挖的邗沟、菏水、鸿沟等早期人工运河有着直接或间接的继承发展关系。京杭大运河于公元1293年贯通,公元1688年基本定形。因地形起伏较大、水资源缺乏,沿线设置了大量陡门、船闸、水柜、水库等工程,涉及水工、泥沙、处理黄(河)运(河)关系等十分复杂的技术问题,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海塘工程。海塘是抵御海潮的水工建筑物,广泛分布于东南沿海海岸。海塘工程起源于汉代,初步发展于唐宋,大发展于明清,许多清代海塘经过改造至今仍发挥作用。古代海塘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各地,总长近千公里。明末,主要的海塘工程已改为石塘,并且出现了“五纵五横”的鱼鳞大石塘。清代在海塘基础和断面型式上作了进一步的改进,工程更加坚固耐用。由于海塘对于保护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的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故唐宋以来备受历代王朝的重视。 这些大大小小、功能各异的水利工程,是建筑在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以及对水的特点认识基础上的。它们有的已成为历史的遗迹,有的经我国人民世世代代不断的建设和维护,至今仍在造福人民,如黄河大堤、四川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