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笔下这条相思成河的水路,就是隋唐时期著名的大运河。 诗中的汴水,就是流经宿迁市泗洪县境内最早的大运河,现在泗洪老汴河。 (泗洪老汴河) 隋大业年间(608年),隋炀帝发动民夫百万,开挖通济渠,从古都长安一路东来,河长千余里,过宿州、经泗州穿城而过蜿蜒东流。江苏省泗洪县境内的老汴河河道即为当年通济渠的一段。汴水晴波说的是古汴河的波光水影,其以泗洪县青阳镇一带水阔而深,飞桥似长虹,依桥俯视,只见碧波荡漾,清澈见底。游鱼浅绿水,白帆点点晴,晚霞夕照,鱼歌互答。 古老的汴河,在黄淮大地已存在1400多年。唐李益在诗中说“汴水东流无限春,风起杨花愁煞人。”指的就是汴河隋堤烟柳的旖旎风光。千里汴堤夹岸植柳,枝叶纷披,姿态婀娜,浓荫遮地,似一片绿海。阳春时节,林堤中间桃红杏白,竞相争辉,鸟雀争鸣,蜂飞蝶舞,景色宜人。 第一条大运河航道——老汴河 这条隋唐大运河沟通了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水系,成为隋、唐时期南北运送漕粮的主要通道。然而,岁月的沧桑巨变,古老的汴河如今已失去了当年“官舻客躺满淮汴”的繁忙景象,淹没在历史烟云中,只留下了断断续续的千里故道,至今仅有泗洪县境内仍然保存着一段最为完好的隋、唐时期的古运河遗迹,即从青阳镇至临淮镇,全长34.1公里,人们称之为“老汴河”。这一宿迁大地上宝贵的文化遗存,见证了古运河千年的历史。 (泗洪老汴河)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金兵攻陷汴京,宋室南迁。高宗赵构逃至临安,史称南宋。建炎三年,为阻遏金兵继续南侵,高宗命东京留守史杜充决开黄河,以水代兵,让黄河水沿汴河东流,这次人为的黄河决口非但没有能阻止住金人的南进,却使汴河长期流淌着黄河之水,泥沙逐年沉积,河床越抬越高。南宋与金国长期对峙,战争连年不断。金国人占据了北方,已经没有利用汴水进行漕运的需求,汴河的治理疏浚自然停顿,以致汴河淤塞,有些地方河床高出陆地,枯水时干涸成路面。南宋乾道五年(1169)孝宗赵慎派楼钥出使金国,坐船北行,途中到了汴河故道,汴水几乎断流,不得不弃舟骑马北行。其北行目录记下了当时的景况:“自离泗州,循汴而行,至此河益淤塞,几与岸平,车马皆由其中,亦有作屋其上。”从宋代光宗绍熙五年(1194),黄河侵泗夺淮,到清代咸丰五年(1855),黄河故道北徙,这661年间,“黄河之水天上来”,素有“悬河”之称的黄河数次决口,导致隋唐宋时期的老汴河在悄无声息中消失了。 历经朝代更迭,汴河随之湮废,这与封建王朝政治中心的转换有直接的关系。从元代起,其政治中心转移到北京,改变了元以前由洛阳、开封利用汴河通漕的历史。为了解决南粮北运的问题,元代开辟了新的京杭大运河航线,这条运河元朝至元三十年(1293年)通航经过宿迁。其流经宿迁这段是以黄代运,也就是用黄河作运河航道。 第二条大运河航道——黄河故道 当时的漕运以北京为中心,由于北方长期战乱,经济凋敝,而南方地区则经济繁荣,因此,“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抑给于江南”。元代的京杭运河,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开辟出来的。将隋唐宋时期的汴河走向,由两个东西方向,改成一线直通南北方向,京杭运河的主线路与洛阳、开封汴河主渠道彻底分离。明代前期,黄河在古汴河故道南北迁徙不定,以高于运河水位的昭阳湖水源济运。明建国初期定都南京,明成祖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南粮北运任务繁重,尚书宋礼扩浚会通河,使运河全线畅通,但运河与黄河交叉,黄河每次决堤都影响运河的安全。随着黄河河床淤高,淮河及沂、泗诸河壅阻,淮水潴积形成洪泽湖,沂、泗水潴积形成骆马湖。因黄河侵泗夺淮,淮水、沂、泗水交袭泛滥,导致今宿迁境内,时年洪涝灾害频发,百姓田舍毁灭,时有“百里无烟”境况。 (历史上黄河的改道情况) 在以黄代运的基础上,明万历六年(1578),潘季训总理河道事务,提出“蓄清刷黄”“束水攻沙”的治水方略,主持兴修徐州至邳州、宿迁、桃园(今泗阳县)到淮阴筑堤工程。与此同时,修筑洪泽湖大堤,蓄高淮水以敌黄水,以期将全淮之水迫经清口,会黄河入海。但终因淮不敌黄,黄淮并涨,造成西淹泗州皇陵,东决洪泽湖大堤。于是潘季训主持在徐州至淮安段黄河上筑溢洪坝,并在宿迁境筑归仁集至白洋河(今洋河镇)的归仁堤,逼睢水和邸家湖清水汇入黄河,借助冲刷宿迁以下黄河泥沙,又防止黄河水南泻泗州,保证漕运在淮安至徐州段安全。 明末清初,社会动乱,水利失修,河道荒废,特别是黄、淮、运交汇在一起,相互纠缠,形成十分复杂的局面。淮、沭、沂、泗诸河出路被堵,洪水横流,田园村舍被洪水吞没,“男妇漂没,不可胜计”,给人民造成重大灾难,也给初建的清王朝造成诸多困难。特别是每年要把江南财富运往北京,因运河堵塞,漕运成了大问题。为此康熙皇帝将河务、三藩、漕运列为三大国事,并且“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康熙十五年(1676),黄河在砀山以东两岸决口数处,归仁堤溃溢,清口淤为陆地,洪泽湖大堤决口30余处,淮水全入里运河,里下河地区变成泽国,运道淤塞,难以通航,形势严重。康熙帝将渎职的河道总督王光裕解任勘问,由安徽巡抚靳辅接任河道总督。靳辅受命河道总督后,深入实地勘察,总结前朝潘季训等治水名家经验。经过通盘考虑,提出“治河之道,必当审其全局,将河道运道为一体,彻头彻尾而合治之”的治河方略。以《经理河工八疏》上奏康熙,得以批准。靳辅治河11年,主要是堵决口、疏浚河道,“束水攻沙”,以水治水为第一要义。开挖杨庄至海口河身,创筑云梯关以下束水堤,并在黄河南岸和洪泽湖大堤上建造分洪闸坝。 (今天的黄河故道)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靳辅主持开挖的皂河、支河、中河,即现在的京杭大运河宿迁段,又称中运河。 第三条大运河航道——中运河 挖皂河至窑湾接泇河的河道,再开挖皂河到支口到杨庄的中河,形成自微山以下到淮阴杨庄,至今仍用的中运河。中运河的形成,使漕运船只完全脱离了在黄河逆水行舟之苦,实现了黄河与运河彻底分开,提高了航运速度,保证了航运安全,结束了元明以来清口以北利用黄河通漕的历史。基本形成今天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的格局。 (中运河) 这项奠定今日京杭大运河走势的最后一项大型工程,对清代漕运的畅通起了决定性作用,彻底改写了大运河的历史,使濒临湮废的世界第一人工长河重新通航,为国家的南北漕运事业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写下了辉煌的历史。 大运河宿迁段是整个大运河沿线治河咽喉、漕运转轴。运河的沟通、融合,治河的坚韧、创新,在这里形成了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宿迁运河精神和文化。千年的古运河流淌到今,留下大运河水道和水利、航运工程设施遗产、大运河生态与景观环境遗产、大运河相关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等诸多遗产,连缀成一条熠熠生辉的文化长廊。 现在宿迁市皂河龙王庙行宫和皂河至市区大王庙的中运河段已经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历史上沿河而建的乾隆御码头、御马路、大王庙、项王故里、宿预故城、桃园故城等20多个古建筑及古建筑群演绎了古运河畔的繁华,记录了几世的盛衰枯荣,展示着丰富多彩的民俗魅力。运河沿线的皂河、仰化、郑楼,也已成为世界运河文化城市合作组织认可的历史文化古镇,一处处老宅、旧址,清晰地铭刻着历史印记,诉说着大运河在古老岁月里的动人故事。 · 赠书活动 · 转发本文到朋友圈并获10个赞,将截图发至本公众号后台 将为您免费赠送《宿迁掌故》一本 活动截止时间为12月3日12:00 期待您的参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