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梅瓶什么样?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清代以其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此名。1923年出版的陈浏的《匋雅》与1949年出版的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都对梅瓶的形制进行了定义:“梅瓶,小口、宽肩、长身、短项、足微敛而平底。”(《匋雅》)“梅瓶,口细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宋瓶雅好作此式”。 二、梅瓶过去叫什么?清以前又叫经瓶、京瓶。宋时用于装酒,因其形体修长,故称为“经瓶”。北宋赵令畴在《侯靖录》中说: “陶人之为器,有酒经焉。晋安人盛酒以瓦壶,其制小颈、环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凡馈人牲,兼以酒,置书云:酒一经,或二经,至五经焉。他境人有游于是邦,不达其义,闻五经至,束带迎于门,乃知是酒五瓶为五经焉。” “梅瓶就是经瓶”是由白宿先生提出的。1951年修建白沙水库发掘“白沙宋墓”时,宿白先生认为白沙一号宋墓甬道西壁所画抱瓶者手中之瓶为经瓶(梅瓶),并且,根据其头巾上所系卷面墨书“昼上崔大郎酒”提示,该经瓶(梅瓶)正是盛酒的“酒经”。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它构建了“酒经”等名称与梅瓶的对应关系,对中国梅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北宋黑白釉状元馆梅瓶 北宋黑油褐彩菊花纹梅瓶 宋代的梅瓶(经瓶),多为鸭蛋形,腹较丰,整个形体秀长优美,是历朝历代梅瓶中造型最美的,有人比喻为像“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金代黑白釉四系鸡腿式梅瓶 金、南宋时期的梅瓶(经瓶)多为窄肩、瘦长的鸡腿式,其形制犹如契丹人的“鸡腿坛”或“牛腿瓶”。 到元代,梅瓶(经瓶)多为丰肩,圆腹,带盖,有的盖呈钟形,中有管住形子口,使用时可倒过来当酒杯用。显而易见,实用功能大于欣赏功用。 明代藩王墓出土青花梅瓶 明代的梅瓶造型,比例偏低;口部圆浑厚实,没有明显的线角转折;肩部向上抬起,线条饱满而有力;腹部之下,呈垂直状,有的微向里收;在足部的结束部分,稍向外撇。受明代推行古制、复兴古礼之风的影响,梅瓶被赋予“风水瓶”的作用,被皇家、贵族作为礼器随葬,并有严格的规矩的。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一共分为3个等级:一、皇帝陵——青花梅瓶4个,如明朝万历皇帝的定陵随葬梅瓶;二、皇后、皇妃陵——青花或白釉梅瓶两个,如北京定陵的孝后、端后墓,北京海淀区董四村的皇妃墓等;三、公主、皇子的贵族墓葬——都只有一个青花或釉里红梅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