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作为养成教育的通识教育,应当贯通知识性、情趣性与社会性。
通识教育作为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重要补充,其目的是培养具备完备知识结构与完整人格的人, 既是一种养成教育,也可作为一种 公民终身教育。通识教育关键在通”。所谓“通”,一是通生活层面 的常识、知识、情趣与社会;二是 通学识方面的相关领域;三是通古今与未来。 首先,作为养成教育的通识教育,应当贯通知识性、情趣性与社会性。 缺乏常识与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导致盲目信仰乃至上当受 骗;缺乏情趣,在日常生活中会导 致乏味无聊乃至厌倦生活;而缺乏 对社会的了解,缺乏公民的自由与 责任意识,则容易或坐井观天、妄 自尊大。而通识教育作为养成教 育,应当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常 识、知识、情趣及人与人关系等社 会生活规范结合起来,兼顾教学内 容的知识性、情趣性和社会性。 笔者在“ 《诗经》 导读”“诗歌 与中国文化”等课程教学实践中结合 文学作品的文本,分别适时地将古代天文、地理、器物、审美、情感、讽 喻、神话、历史、哲学等内容纳入课 程,全面展现出古代文化长卷,启发 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培养学生文化情 趣,引导学生将专业之外的功夫用于 提升自身情趣与品格,受到学生欢迎。 其次,作为人文领域的通识教 育,应当贯通文、史、哲。 回归人文领域,提升人文关怀,在人文学科领 域打通文、史、哲,结合真、善、 美,追求物我各安其分,追求内外兼 修、身心统一的人格境界,是时代的 需要,也是通识教育的任务。 在学科门类越分越细的今天,学者们固然在各自领域有了极为深入的研究,然而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 分门别类研究也带来了弊端:或者, 将各自领域的思维方式和研究目标作 为唯一正确的方式与唯一的目标,将其大力推广,甚至试图替代以至碾压 其他领域的思维方式与研究目标;或 者,局限于各自领域的研究,无视其研究手段与实验结果带来的负面的 影响;或者,以完全功利性的目标作 为唯一目标,只看项目的眼前利益, 忽视其结果对其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带来的不可预测的效应。 当代的经济 与社会发展不平衡,致使技术手段已经开始碾压人类生活方方面面,这种 趋势归根到底是缺乏整体性思维、整 体性设计以及整合性方法的结果。通过通识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当在成为各自学科领域专业人才的同时,具有整体性与整合性思维方式,具有通观全局的社会责任意识,并保持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笔者在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学习期 间所打下的文学与哲学功底,以及后 来辗转哲学系与中文系的学习经历, 为笔者此后力图在通识课程中打通 文、史、哲之间的界限提供了学养基 础,而在北航讲授通识课的工作经 历,使笔者得以实践并深化对于通识 教育的认识。 在课程讲授中,笔者注 重纳入古人的生命意识与生命关怀、 历史认知与社会关怀、文学欣赏与文 化关怀、宇宙观念与终极关怀等内 容,展现古人“诗言志,歌永言,声 依永,律和声”的情志、抱负与思 想,以启发今人。并纳入传统文化中 入世的士大夫情怀、修身的禅思理趣 以及关于生死的思考等内容,力图全 方位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再其次,作为公民终身教育的通 识教育,应当贯通历史性。 通识教育除在基础层面贯通人的常识领域、人 的情趣与人的社会性,在学科层面横 向贯通文、史、哲之外,应当在纵向上贯通历史,使人具有纵深眼光,具 有未来眼光。贯通历史性,一要具有求真精神,探求诗歌叙事与抒情背后 的历史的真相,从古人的角度体会并 理解古人;二要具有批判意识,去其 糟粕、取其精华,从今人的角度评判 古人;三要具有主体意识,从“一切 历史都是当代史”的主体性出发,从今人的角度诠释历史;四要具有整体 综观意识,纵观历史长河,从今人的 角度展望未来。 《诗经》 以及中国古代诗歌中, 具有大量神话故事,它们并不反映历 史真相,然而却反映着古人的时空观 念、生命意识、寻根意识,反映古人 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与社会理想。《诗经》以及中国古代 诗歌中,具有许多体现民生意识、忧 患意识、家国情怀的内容,这些内容 被历代诗人反复吟咏。不论是神话、 叙事、寄情、言志、忧患、讽喻,其 中一些意识、观念与思想,长期积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当今中国人 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依旧有着潜移默化 的影响。通过从各个层面对诗歌与文 化进行理解,有助于今人形成文化自 觉,自觉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建 立文化自信。 文 章 来 源:《中国教育报》2019年2月25日 五版 作 者: 罗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