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资治通鉴·汉纪六》(三)

 liuhuirong 2019-02-25

(三)

顷之(没多久),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公车司马令掌殿司马门。汉朝规定,诸出入殿门,公车司马门者,皆下;不遵守令者,罚金四两。)。于是释之追止(追上阻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弹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帝免冠,谢教儿子不谨(因教子不严而谢罪)。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拿着太后诏书赦免)太子、梁王,然后得入。帝由是奇(惊奇)释之,拜为中大夫(中大夫掌论议,属郎中令,其位在太中大夫之下);顷之,至中郎将(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属光禄勋。位比二千石

半民:张释之屡次得以升迁是因为他严守法令,不避权贵;更重要的是遇到了汉文帝这样的明主。专制社会,同样的行为不一样的结局,完全是因为当权者的贤愚和好恶。

从行至霸陵(汉文帝的陵墓,这次是陪同视察陵墓工程),上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音:郭,套在棺材外的大棺材),用纻(音:诸,丝麻布)絮昔斮(音:着,斩断)陈漆其间(用切断的丝絮填充,用漆封严),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曰:使(假如)其中有可欲(让人想得到的,比如金玉)者,虽锢(封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有什么担心呢)焉!帝称善。

半民:张释之敢言直谏非群臣可比。事实上,汉文帝以节俭著称,其霸陵也是汉代诸帝王陵中最简朴的了。

是岁,释之为廷尉(九卿之一,掌刑狱,秩为中二千石。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突然跑出来),乘舆马(文帝的御驾)惊。于是使骑捕之,属(交给)廷尉。释之奏当:此人犯跸(音:必,帝王出行时清道,禁止行人来往),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幸好)和柔,令(假如)它马,固不败伤我乎(一定会伤到我)!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法令就是这样),更重(如果重判)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不能取信于民)。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当时你杀了他就算了)。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公平的典范)也,壹倾(稍有倾斜),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错其手足(天下随着,百姓会不知所措)!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半民:法制国家,就应该对事不对人,尤其是国家执法的公器,更不能随人的好恶而随意更改,不然,下边群起效法,更会乱了套,这就是法律的“底线”。张释之能够不畏皇帝而坚持法律---这一社会公平的最底线,实属难得。

其后人有盗高庙坐前(神位前的玉环)玉环,得(被抓到);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按照律条处理):弃市(斩首示众)。上大怒曰:人无道(此人大逆不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之所以交廷尉),欲致之族(灭族);而君以法奏之,非(违背)吾所以共承宗庙意(恭奉宗庙的本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脱下帽子磕头)谢曰:法如是(律条就是这样),足(处理的够了)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同样的罪名还要看情节轻重)。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一,假令(假如)愚民取长陵(汉高祖陵墓)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怎样施加处罚呢)乎?帝乃白(告诉)太后许之(批准)

半民:依法量刑不能因为人主的好恶。汉文帝作为一个比较开明的帝王尚且都要凭着自己的情绪处理案件,那么整个帝制时代,有几个贤明超过汉文帝呢?法制和人制在中国历史中始终处于“纠结”的状态,由此可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