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资治通鉴·汉纪六》(十)

 liuhuirong 2019-02-25

天下之势方倒悬(头下脚上倒吊着)。凡天子者,天下之首(头颅)。何也(什么位置)?上也。蛮夷者,天下之足。何也?下也。今匈奴嫚侮侵掠(轻视、侮辱,侵扰),至不敬(大不敬)也;而汉岁致金絮采缯以奉之(大汉朝反要每年纳贡)。足反居上,首顾居下,倒县如此,莫之能解,犹为国有人乎(此种情况,无人可解,怎说国家有人才)?可为流涕者此也。

半民:这段谈到大汉朝第二个亟需解决问题---匈奴问题。

今不猎猛敌而猎田彘(音:至,野猪),不搏反寇而搏畜菟(音:土,老虎),玩细娱而不图大患(沉湎小的玩乐而不考虑国家大的灾祸),德可远加而直(只)数百里外,威令不伸,(国家威名只到百里地方)可为流涕者此也。

半民:社会承平,只想着打猎、玩乐,没有想到国家所处的灾难。

半民:中华文明一向如此,没有侵略性,说得好听是“爱好和平”。但先贤有句话说得好,“好战必亡,忘战必危”。看看当今美国,总是要给自己寻找对手,哪怕是所谓“潜在对手”,昨日苏联,今天中国。这就像鱼苗运输时候,要在其中放一些黑鱼,因为黑鱼是食鱼的,总是追逐着鱼苗跑,而逃命的鱼,就像沸水里的蛙,而不是温水中的蛙那样,不知不觉中慢慢在安逸中死去。有句诗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中国历代王朝哪个不是在承平的安逸中慢慢死去的“温水之蛙”?

更何况文帝时大汉朝尚有匈奴之患,我当今中国依然是宝岛孤悬,尚未统一呢?倘若自吹自擂,以为盛世,岂不谬哉?

今庶人(平民)屋壁得为帝服(得以用帝王的材料装饰),倡优下贱得为后饰(下贱的娼妓穿着皇后的服饰);且(况且)帝之身自衣皂(黑色)(粗丝),而富民墙屋被文绣(纹饰的绣品);天子之后以缘其领(皇后衣领边装饰),庶人孽妾以缘其履(小妾的鞋边);此臣所谓舛(悖乱)也。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一百人生产不够一个富人所穿),欲天下亡(无)寒,胡(怎么)可得也;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一百个耕夫的果实,十个人分食了),欲天下亡饥,不可得也;饥寒切于民之肌肤(百姓冻馁),欲其亡为奸邪(不为奸邪),不可得也。可为长太息(深深叹息)者此也。

半民:贾谊这里指出了“文景之治”时的现状隐忧:百姓贫困,帝王节俭,然而社会却冒出来个富人阶层,僭越衣用且不说,关键是这些人将会造成这样一种局面,政府无钱,百姓无靠;政府无钱则弱,一旦有事,无法掌控局面;百姓无靠则乱,必然生出社会动荡,这是很可怕的。

不见汉代如此,纵观中国历史,每个社会一开始是相对公平的,大家都比较穷,因而上下一心,竭尽努力,随着生产力发展了,“蛋糕”做大了,反倒是财富流入“既得利益阶层”,使得政府无钱,百姓无靠。新的动荡产生,政府却无力改变。然后进入“其衰而忽”的阶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